读后感悟:
这本通俗易懂的东亚史入门书作者怀着为东亚历史辩护的决心写就。书的前半部分揭示了被主流掩盖的明清时期中日韩交流史,涉及敏感的宗教和民族问题,或许是出于历史教训的考量。后半部分描述了殖民主义带来的现代性对东亚社会的冲击,导致各国陷入混乱,相互冲突,许多实践虽然不得已但带来了财富和创伤,至今未愈。这本书梳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概念,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学习的高中历史教材(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部分)是否受限于西方中心主义和线性进步观念的框架,强调了重返历史语境的重要性。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未来世界是否能够超越二元对立,回归到一体多元的可能性。
尽管作者谦称自己只是搬运工且毫无创见,但书中的内容仍然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颠覆了许多观念,例如:近代中日是否真的闭关锁国?清朝与前朝在意识形态上有何重大变化?当时国人所谓的“妄自尊大”并非实情,实际上是华夷体系与合约体系之间的冲突等等。每一章都以解决小问题的方式论述,使阅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最后两章可能略显艰涩,可能是因为读者个人知识的限制。有空的话值得再次细细品读。
读后感悟:
阅读完《每到周一我就烦》这本书,心头涌起了许多感慨。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在每周一到来时那种焦躁和无奈的情绪。
这部作品以细腻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人们面对周一这一特殊日子时复杂的情感体验。周一往往象征着愉快周末的结束,重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它犹如一种无情的警醒,将我们从舒适的港湾带回到现实的风暴中。
书中的主人公们在周一面临各种挑战,从早起的困难到工作的压力,从与同事的矛盾到对未来的迷茫。这些情节让我们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也在周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它让我们意识到,这种厌烦并非我们独有,而是许多人共同的感受。然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抱怨。它也在探讨如何应对周一的挑战,如何调整心态,以更积极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周。它提醒我们,周一虽然带来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和可能性。我们可以将周一视为新的起点,重新出发,追求梦想和目标。
同时,这本书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何我们对周一感到如此厌烦?是因为工作压力,还是因为对生活的期望太高?它激励我们思考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自己更快乐、更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得宝贵经验。例如,周日晚计划周一的工作和学习,减轻周一的焦虑感;尝试寻找喜欢的活动,为周一增添乐趣和放松;与同事朋友交流,互相支持和鼓励。
总的来说,《每到周一我就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情绪,提供了应对周一困境的方法。让我们在面对周一时,不再感到那么烦躁和无奈,而是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周。
读后感悟:
梁晓声回忆童年时曾述说,他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文盲,而童年时期的贫困生活成为他成为作家的关键因素。正如狄更斯所言,贫困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于作家来说可能是一种幸运。
他深情地表达道:“对我而言,贫困并非仅仅代表着童年生活的困顿。它促使我早熟,启发我从小就开始怀疑、思考、认知和参与生活。虽然我曾无数次因贫穷而怨天尤人,感到极度自卑和羞耻。”
最近四月,我沉浸在梁晓声的《那时我在山间歌唱》中,断断续续地阅读了近一个月。每读完两三篇,都会停下来沉淀、思考,然后回味,再次重复这个过程。我特别钟爱散文和诗歌,能够随时随地、毫不费力地沉浸其中。散而不乱,散而有聚。
这本书收录了梁晓声先生的47篇散文,涵盖亲情、成长、人生感悟等主题。他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百态,真实地展现了“不入云中天,只在人世间”的情感。在读完他的童年和少年经历后,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正是他曾经的经历滋养了他的文学创作,写出了如《人世间》般触动心弦的作品。
“我”的母亲是一个文盲,却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文盲。夜晚,母亲在灯下为我们缝补衣服的同时,讲述着那些凄美的故事。这种母亲的教养方式对我投身文学的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我们渴望读书,而母亲从不吝啬给我们钱。即便没有钱,她也会向邻居借来。
在“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的引导下,我进一步踏上了文学之路——从倾听故事到讲述故事。由于家境贫困,班主任一直对我不待见,而是语文老师在理发时发现了我讲故事的天赋。他教会了我:贫困带来的孤独感固然存在,但孤独并非对一个人的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