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作者具有卓越的见识,拥有如伯樂般超凡脱俗的洞察力,对中华艺术的精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是远东地区最伟大的艺术家,中华文明中弥漫着一种充满艺术性的象征主义,其水平远超其他国家。然而,读罢却不禁感叹,一些珍贵的艺术品因国运坎坷、人祸天灾,命运多舛,有些甚至只能在书中残存影像。
在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有传教士、古董商、汉学家、考古学家,他们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有些人的足迹甚至遍及大半个中国。从这时开始,中国雕塑逐渐引起外国人的关注,成为他们的宠儿。清末民初,中国国内政局动荡,许多雕塑文物被毁坏掠夺,流失海外,成为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的珍宝。这些文物经历了多次转手,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物珍品历经劫难,已经永远消失。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是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著作,被西方学者视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这部作品对梁思成影响深远。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梁思成提到:
“外国各大美术馆对我国雕塑的收藏非常完善,按时分类,井然有序,有助于研究。像日本的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法国的伯希和、沙畹,瑞典的喜仁龙等著名学者,都有著述,供我们参考。”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5至14世纪中国雕塑的历史演变和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及代表作品,图录部分收录了近千张中国雕塑文物的图片,既展示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雕塑的艺术特征,也呈现了不同时期同一地域风格的变迁。
读后感悟:
通常情况下,性演化问题一直是演化生物学领域的焦点。如果没有性生殖,复杂生命形式可能无法存在——只需几代人,我们就会像衰败的Y染色体一样迎来瓦解的命运。性生殖的存在实际上是一道分水岭:一边是寂静的星球,被自我复制者无声占据(让人想起《古舟子咏》中的“万千黏稠浊物”),另一边则是环绕我们的笑声和光荣的海洋。没有性的世界中,将没有男人、女人、鸟儿或青蛙的歌声,没有花朵绚烂的色彩,也没有竞争、诗歌、爱情或欢乐。那样的世界将毫无生气。
生命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电子从供体(比如氢)向更渴望电子的受体(比如氧)转移,形成水,这是热力学上的稳定产物。所有氧化还原反应都是电子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所有生命形式,从细菌到人类,其能量来源都是某种形式的电子转移。正如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阿尔伯特·圣捷尔吉所说:“生命只不过是一个电子在寻找安身之所。”
从真菌到哺乳动物,它们都使用相同的遗传机制来控制寿命。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不仅可以延长寿命,还可以延缓或避免与老化有关的疾病。只需在一个基因上发生突变,就能增加寿命一倍,并且能够延缓高龄疾病的发作。
新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演化并非像达尔文想象的那样缓慢、有序地进行,而是在某些时刻发生剧烈而壮观的变化,这些生命新形式的涌现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也使得我们的存在成为可能。
尼克·莱恩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结合基因科学的最新发现,创作了全新的生命历史史诗。打开这本书,将颠覆你对进化的传统看法。
读后感悟:
然而,尽管布鲁诺认为宇宙无始无终、无边无沿的观点是错误的,时间实际上是有一个起点的。最简单的证据是夜空的黑暗:如果我们所处的宇宙真的是无始无终、无边无沿的话,夜空中每个方向都应该有恒星,每颗恒星发出的光线都有充足的时间到达地球;因此,整个夜空应该被星光照亮。这种被称为奥伯斯佯谬的夜空错觉,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和英国学者托马斯·迪格斯提出的,但直到后来由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揭开,甚至美国作家爱伦·坡也曾推断:宇宙要么有限年龄,因此遥远星球的光尚未到达地球,要么是有限空间,因此光线尚未到达每个地方,或者两者都成立。这表明宇宙是在某个过去时刻开始的,并非同时在所有地方发生,这成为引出大爆炸理论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线索之一。
这本书源自耶鲁大学的一门本科研讨班课程,名为“宇宙起源”,旨在通过这些可证伪的重要假设来培养科学思维。书中的内容旨在为一般读者准备,力求不夸大科学内容。作者也努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来迷惑读者,并尽可能解释必要的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