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养生之道”
——谨以此文奉上我的尊敬与哀思
王道远
2024年11月24日下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生溘然长逝,享年100岁!不必说她诸多的荣誉,也不必说她辉煌的成就,单是这百岁的高寿,便已然是千百万人难以企及的生命高度了。她究竟是如何实现世俗人生中那终极梦想——“长命百岁”的呢?这着实会引发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其养生之道(长寿秘诀)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兴趣。
倘若我们执拗地顺着我们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寻觅叶嘉莹先生所谓的“养生之道”,那么下面罗列的她的人生状态可能会让我们大跌眼镜,乃至颠覆我们卑俗的三观!
养生之道(一):勤劳忘我,不辞辛苦
2020年9月10日,96岁的叶嘉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她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但中气十足,还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她原来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外出讲座,她每次站着讲两三个小时,有学生发现,叶教授腿都肿了。上课大量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总贴有胶布。她讲课的声音很大,一讲起课来,什么都忘了。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工作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去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只要血压平稳,学生和朋友们传来的邮件她都会在晚饭后逐一回复。哪怕是收到群发的风光图片,她也会用一根手指敲打键盘,认真地回复“收到,谢谢”。热爱古典诗词的陌生学生写信或邮件给她,也能收到她的回应。“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正是她在南开大学教学工作的生动写照。
养生之道(二):生活俭朴,不事奢华
为了节省做饭的时间,她让秘书买速冻水饺囤起来,最多一次买了10斤。秘书说,叶先生对学问的要求很严谨,但对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别是不愿意在吃饭穿衣这样的琐事上浪费时间。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买的,很旧的衣服,她也从不舍得扔掉。有的破了洞,先生就自己拿针线把破处缝好。不过她向来穿得干净得体!
每次往返加拿大与中国,她都自费坐经济舱,讲课也分文不取。以致“囊中羞涩”,去水果摊买橘子,一定买最便宜的。去亚洲图书馆看书、研究、撰写新的论著,午饭时间到休息室吃的是自带的三明治和水果,并且呆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段话也可以说正是对她的平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2018年她向自己创建的以传承中华古诗词为宗旨的“迦陵基金”累计捐款3500多万元。这些钱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稿费和房产。
养生之道(三):废寝忘食,熬至半夜
叶先生经常工作到深夜。例如,为了通过学习古诗词“带给孩子感动和召唤”,她不顾年事已高,每天工作到深夜两点,精心搜集遴选出218首古诗词,编辑成《给孩子的诗》读本。紧接着她还给该读物制作出自己亲自吟诵的电子读本。她说,诗是心的叹息。于是她的吟诵,像雨滴洒落在干涸的岁月,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养生之道(四):命途多舛,饱经忧患
生于战乱,长于动荡,叶先生经历了去国怀乡的悲哀和痛楚,在时代的洪流里她的忧患接踵而至。一生经历的大悲大苦太多!她说“去加拿大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结婚也不是。”“随命运拨弄和抛置”。“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表达了她漫长的生命中正视苦难,不甘沉沦,顽强不屈,奋发进取的乐观精神。
养生之道(五):婚姻不幸,百年孤独
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的丈夫因为一些变故,性情变得更加暴戾,叶先生因此遭到丈夫的咆哮与凌辱。而她忍辱负重。王安石有一首诗叫《拟寒山拾得》:“风吹瓦坠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当时逃无可逃、死不能死的叶先生从这首诗中得到开解而大彻大悟,以悲悯的心怀体谅丈夫,原谅丈夫,以瘦弱的肩膀毅然挑起家庭的责任。“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可以说叶先生一生没有爱情,只是与古典诗词恋爱。
可是,她的生命,却在常人眼中的“苦难孤独”中,穿透了,整整,一个世纪!
一生只爱古诗词,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学界人士说是“诗词救了她”。她自己说古典诗词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朋友刘秉松说“古诗词给了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
21岁便开始教学生涯,执教竟超过70年!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正是其陶醉其中的惬意之态……
她的学生白先勇说:“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贵族。”她被誉为“中国最后的一位先生”、“穿裙子的‘士’”。她被评为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但叶嘉莹只谦虚地说,我只是水中之月。她终究活成了一首纯粹的诗词,活成了一篇优雅的散文,活成了一部传奇的小说!
别了,叶嘉莹——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但是现在,我们对着叶嘉莹先生的亡灵,去奢谈她所谓的“养生之道”,不啻于一种可耻的亵渎!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无异于是给那些汲汲于“养生之道”的世俗众生一种强烈地反讽和警告!叶嘉莹先生一不小心竟长命百岁,而我们孜孜以求长寿却每每事与愿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她和不胜枚举的名人的生命奇迹在无声的昭示着我们——长寿绝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得来的!
“人应该一生之中有一个理想,有一份追求。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还是要找到各自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每个人对自己的心之所向,都应该有一种执守。”“我就是倒下,我也要倒在讲台上!”叶先生曾经回怼央视主持人:“不要眼里只有钱,人的价值不靠金钱衡量。”叶先生这一番诚挚乃至率真的话,也许就是她真正的“养生之道”吧!用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执着追求心中理想的人,尤其是执着追求崇高、纯粹理想的人,往往就能够长寿!
我们面对叶先生的诗词以及她本人,常常会陷入“失语”的状态,感觉“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她讲的每句话你都能听懂,词里的美也能领略到,可就是觉得离叶先生那么遥远。”有人用“月光很近,但月亮很远”来形容这种感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叶先生之谓也!
诚然,芸芸众生、凡夫俗子追求所谓的“养生之道”本也无可厚非,但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以燕雀之见知鸿鹄之志,那就是我们自己的荒谬和可笑之处了!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有了较好的保障,追求长寿,重视所谓的“养生之道”的人与日俱增,各种“养生术”也层出不穷,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面对叶先生所谓的“养生之道”,我们却倍感汗颜,我们的追求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原来,我们过分重视物质养生,而忽略了精神养生!即使重视精神养生,也只是停留在小乐趣、低境界之层次!直面叶先生,我们也许不应当只有仰望与膜拜,更应当从中激发深刻的反思,获得大彻大悟的启迪!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