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铃领(原创) | 叩问隆中

乐活   2024-11-20 12:32   湖北  

叩问隆中(散文)

何铃领

深秋时节,应是树叶渐黄,时而随风飘落的景象。然而隆中的山林却是郁郁葱葱的,又恰逢一场绵绵细雨,显得愈加翠绿。我们打着伞穿过正上方雕刻着“古隆中”三个大字的三门石坊,路过诸葛先生当年耕种过的“一亩三分地”,踏着窄长的青石板山道,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朝着“茅庐”的方向走去,将以心相许叩问隆中。

风水宝地。透过山林中的朦胧细雨,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诸葛先生当年隐居在这片躬耕和苦读的地方是一方风水宝地。话说风水宝地并不是什么封建迷信之辞。这里有山,不高且聚人气;这里有林,虽不广却长势茂盛;这里有水,山外有波涛澎湃的汉江,山内有多处清澈的荷塘;这里有耕地,田地虽不多但平坦和肥沃;这里还有一口水井,一年四季都溢满甘甜的泉水,生活用水十分方便;这里山涧很幽静,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作文;这里环境很雅致,鸟语花香让人心情好,适合于会友和探讨天下大事……不得不佩服先生当年在选择隐居地时的考量与讲究,这很契合他的心智和情怀。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1800年前的此时此地,我真想请教诸葛先生,叩问他是如何寻觅到这块风水宝地的?也许他会说,游历多地总有一处适合他,或许他会不客气地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诸葛先生是幸运的,隆中也是幸运的,幸运之星当年就降落在了这座茅庐处。茅庐就是一座茅草房,茅草房前是一个篱笆栅栏的小院子。从山脚下经过那一块田地,再到这座茅草房,我们仿佛看到了先生当年生产生活读书的情景。他在田间忙碌耕作,显得很娴熟的样子;他在小院子里晒谷子,吆喝着鸟雀们不要来啄食;他在水井边摆上一小桌酒菜与友人畅饮纵论天下事;他在窗前秉烛夜读和奋笔疾书,夜深人静了还没有睡意……

先生在这里生活得很习惯甚至过得非常惬意,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一个外来户,分明就是与生俱来的隆中主人,这应是一种特别的缘分吧。据说当年发生在这块风水宝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里应该讲一讲先生在茅庐处与友人畅饮之事。他们不仅关注时局、关心农事、重视读书,还谈论女人。男人们在一起喝酒爱聊一聊女人是很开心的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不雅之处。他们谈论女人的美貌与窈窕、聪慧与温柔等,还不约而同地认为身材丰腴好生育,知书达理家庭和睦,倘若还能够相夫教子,那就是梦寐以求。这是一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动场景。谈到兴致高涨时,又是一阵碰杯声,一次次杯盏交错让风华正茂的诸葛先生和他的友人醉酒当诗好不痛快。这些社会名仕都是性情中人,他们或醉在水井旁,或醉在栅栏边,或醉在茅草房里……后来,先生还真的娶得一位“智慧贤淑”的丰腴女子黄月英为妻。原来诸葛先生的老师黄承彦看到自己的学生才华出众意气风发,是位有抱负的青年,日后必有作为,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亲自做媒将闺女黄月英许配给他。一对有志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相见恨晚,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黄月英长得花容月貌且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她将自己编织的羽毛扇作为爱情信物赠送给自己心爱的人。不管春夏秋冬,也不论征战在何方,先生总是手不离扇,因为手持羽毛扇就如同在拥抱娇妻黄月英,爱情给予先生无穷的力量。窈窕淑女的黄月英性情温和,有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风情。黄月英在家相夫教子,并在诸葛先生的事业上帮了很多的大忙,正如先生所求所愿,堪称完美。茅庐和羽毛扇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和幸福,这里也应是一方多情的土地。

说茅庐这片土地是风水宝地,而不说它是世外桃源,是因为隆中具备世外桃源的颜值,也有世外桃源的气质,但这块诸葛先生的隐居地更加凸显的是它蕴含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担当。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在此恰如其分。因为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先生兴汉蓝图的《隆中对》都发生在这里。“只身茅庐里,决胜隆中外”是这片隐居地被我们断然称之为风水宝地的又一重要原因。茅庐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却激荡着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先生在此隐居的光阴虽然只有短短十年,却影响深远、流芳千古。

智慧之人。从古至今,称得上智慧之人的不多,诸葛先生称得上一位,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走进武侯祠面对先生的仿真铜像,我又要叩问诸葛先生是如何做到如此的智慧?若在当年,也许他依然会轻摇他那把爱不释手的羽毛扇,并很低调的将他出山前后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向我们娓娓道来。

来到隆中,自然首先是要聆听他开讲“三顾茅庐”的故事了,这应是他的主旨讲述。先生接待刘备的三次来访具有人文性、戏剧性,也具有历史性。大家对故事本身异常感兴趣,但我认为对故事之外的故事也值得研究。那就是因为什么原因使得刘备放下身段先后三次前来“茅庐”请他出山?先生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我以为先生的“两把刷子”都融入在他的智慧里,而他的智慧首先来自他的躬耕和苦读。因为十年的躬耕可以从中感受到贫苦百姓的不易和体悟到做人做事应有的道理,并逐渐懂得老百姓在想什么需求什么有什么期盼,自己将来可以为天下百姓和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那十年的苦读,也让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增长了不少学问和才干,相信一定收获颇丰。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是千百年永恒不变的真理,先生做到了。勤耕苦读,是先生研究和洞彻世界的开始;广交社会名仕,优化朋友圈应是先生走向世界的前奏,也是他智慧之中的又一源泉。先生身虽隐居山里,心思却在山外,他常常走出山中拜访社会各领域亲朋好友,他也邀请社会贤达名流到茅庐来做客,从交往互动中汲取社会知识和增长人生本领所需要的丰富营养。再将十年的勤耕苦读和广泛的社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扩宽了社会视野, 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个人修养和人生格局。于是懂得了耕种之道、读书之道、社交之道,便懂得了治国之道。

话说诸葛先生隐居隆中被称之为“卧龙”,是颇有道理的。因为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卧龙”二字既说明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又透露他已经做好了出山前的准备。先生做准备有二,其一是准备好了自己的才华,所谓才华就是胜任未来岗位的本领和能力;其二,将自己宣传出去,所谓宣传就是自己既有口才又有文采并找到了宣传自己很好的平台。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刘备。其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早运用应当是在这里,先生便在此等候并配合演绎精采的“三顾茅庐”传世佳话。为了不负“三顾”者刘备的诚心诚意,必须要有道硬菜来招待他才符合情理,那这道硬菜的名字便是千古传颂的《隆中对》。“隆中对”从天时地利人和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第一次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让刘备对当下时局的认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心服口服。此后,便开启了诸葛先生崭新的治国安邦之路和三国鼎立的历史序幕。

要说先生是位智慧之人,很值得一提的是他出山后的为官之道,那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对外让魏吴知道知道蜀国的厉害,对内树立军师威信。“三把火”既为军中工作开了个好头,又为日后辅佐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巧妙安排不得不佩服是智慧之举。“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词从此让后人借鉴和借用了上千年。先生的智慧里既有谋也有勇,如著名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也是军事不厌其诈的典范。再如六出祁山,三气周瑜、辱咒司马,七擒孟获等等,充分展示了先生对内对外斗智斗勇的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具体案例。所有这些战略战术并在战略战术中表现出的勇敢和计谋,又彰显了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够洞察社会规律、精通人际关系和掌握人性特征并在用兵和治国问题上游刃有余的超凡才能。难怪大家都说诸葛先生遇事会神机妙算哩。

要说诸葛先生能够神机妙算,或者说诸葛亮就是神机妙算的代名词,我以为除此之外先生对数学应颇有研究,特别是对几何学有较深的探索和钻研。在具体的军事战术上,已知条件有哪些,目的是什么,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未知条件才能达到最终胜利的目的,他都能够创造性地一一化解。譬如“草船借箭”战例,已知曹营有箭,通过自己的观测和推测又知近期天气情况和水文情况,私下里需要备一些草船,那还需要怎么样去做,才能把“借箭”的任务最终完成?通过先前明着立下军令状的“铸箭”,到后面暗地里“借箭”,中间需要保守秘密和周密安排,前前后后指挥若定、运筹帷幄, 真正做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来吉时已到东风来了,箭也就按时射到位了,继而送到了蜀军军营,让周瑜等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愧不如并为后世所称颂。先生的智慧体现在各个方面,传说还有一个很风趣的故事。因为先生常年在外南征北战,家有娇妻很不放心,于是便对外说自己的老婆长得很丑,从此就没有人惦记茅庐里那个美若天仙的妇人了。让同行人不由得伸出大拇指感叹道:妙、妙,妙哉!

胸怀天下。胸怀天下之人必定是有大格局、内心是强大的,正因为诸葛先生胸怀大志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一步步从一个年幼就失去双亲的山东娃娃流落到襄阳隆中隐居,经过“三顾茅庐”再到出山之后蜀相的高光时刻,这也许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典型事例。他以为治理天下要用崇高的品德而不以小恩小惠取悦世人,要严格法治亲近贤臣疏远小人等等理念。我不禁再次叩问,先生一路走来,历史是如何记录着他作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第一人杰的人生轨迹的?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先生胸怀天下所具备的素质和品德。这句千古名言虽然是先生临终前写给年幼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诫子书》里的内容,但实际上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品格高洁、才学渊博。再现了先生站得高看得远,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高尚情操。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成就了他的志存高远,成为了三国时期在政治、军事和思想领域了不起的名家。这是先生人格魅力之所在,而且魅力四射。《诫子书》如同茅庐上的那口水井里的一股甘泉,缓缓流淌在大家的心里,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也成为了后世历代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正因为先生做了很好的榜样,诸葛家训才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隐为卧龙,出为王师”讲述了先生是位志向远大,有大格局,成大器的人物。先生隐居时勤耕苦读,广交天下名仕,为关注的时局收集信息和情报,为日后出山汇聚力量;先生出山后作为蜀国军师,用兵时先踢开头三脚均旗开得胜,为将来振兴汉室再出兵提质增效,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蜀军士气,这是王师的气派。其实胸怀大格局的人很容易实现自己的小愿望,先生在他人生长河中成就了很多的大事情的同时,也做成了很多的小事情,因为人们对心胸宽广的人总是持敞开大门热烈欢迎的态度。同时,先生非常清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社会哲理,因而他在时事造英雄的动荡年代里,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要紧紧地抓住自己遇到的任何机遇,不可放过。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级,也不愧为书写了有格局的感人事迹。先生严于律己,主动承担领导责任,没有推诿扯皮,更没有甩锅推责和让人顶包,在军中树立了领导榜样。直至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价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度颂扬了先生忠心辅佐两代君主,为振兴汉室而呕心沥血、殚精竭力一生的不朽精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装满了先生的人世间。不论从《隆中对》里,还是在《出师表》中,都不难看出先生出类拔萃的文采和对汉室一统天下的远见卓识和宏伟志向,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甘为实现这一远大志向励精图治而忠而终的宽广胸怀。正因为此,使得先生成为后代臣子们学习的楷模。在此非常值得铭记的是,他在人生岁月艰难当口,遇到了托孤受命的重大事件,他没有耍持才放旷那一套,也没有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阴谋诡计,更没有搞夺权篡位自立为王的兵变政变。这是他具有大格局胸怀所决定的,为后世多少代将相所不及,是因为在此位在此情臣的格局实在达不到啊!先生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谥为忠武侯,充分体现了先生辅佐时期的高风亮节,他胸怀天下的思想品德至今还在闪耀着光芒,为万世所景仰。

一帘秋水映隆中,万缕情思敬茅庐。拜谒了茅庐及其周边相关各个场所,时间已经不早了,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虽然依依不舍地已经向山下走去,但我觉得意犹未尽不忍就此告别,还有许多问题想要叩问先生。当我行走在半山腰时蓦然回首,茅庐早已淹没在山林秋雨中了,但仿佛看见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诸葛先生还站在山道口处,轻轻挥动他那标配的羽毛扇,深情地为我们送行。他说慢些走啊,欢迎下次再来。隆中一直是我向往前来拜访的地方,也许日后还会再来一两次。但不管后事如何,我非常感谢襄阳友人安学力兄弟热情周到地安排了此次意义非同寻常的旅程。因为叩问隆中,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感悟到,要像诸葛先生那样读书做人做事,滚滚历史长河东逝水,多少浪花也淘不尽英雄!

作者简介:何铃领  男,汉族,湖北随州人,70后,曾在中国空军20余载,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音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发表作品400余篇(首),发布歌曲20余首,作品先后5次荣获国际、全国、全军大奖,著有音乐文学集《中国梦 丝路情》、散文集《和爱一起奔跑》等。

随州文艺
用最文艺的心,打造最走心的原创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