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聊古玉之清康熙御赐松花石砚

文摘   2024-09-14 06:51   北京  







安 然 聊 古 玉

清康熙御赐松花石砚


砚背铭文:以静为用,是以永年 

钤印:康熙宸翰

砚侧铭文:赐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臣孙勷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四日




清康熙御赐松花石砚



砚背铭文:以静为用,是以永年 

钤印:康熙宸翰

砚侧铭文:赐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臣孙勷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四日


清康熙御赐松花石砚,色青,有横刷丝纹。砚作长方形,砚池上方浮雕一麒麟瑞兽,似行走于祥云之中作回首状,栩栩如生。砚池下方为圆形砚堂。砚缘四周出边框,左右两边分别刻竹节状纹饰。砚背阴刻康熙御题楷书砚铭“以静为用 是以永年”八字。其下阴刻篆书“康熙宸翰”四字方印。砚两侧阴刻楷书铭“赐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臣孙勷”“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此砚曾见于楠文夫《文房至宝》与《砚台 中国的砚》。

此砚造型古朴自然,石质温润细腻,雕刻精细传神,纹路清晰流畅。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礼记》将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而麟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麒麟在明清时期的工艺品中多作为祥瑞的象征。竹,常青高洁,表里如一,常寓意从内到外自始至终保持崇高的气节和刚正的品质。竹节也用来比喻君子善于检讨和自省,常对自身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作总结,不断修身养性,改进自身。千百年来竹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文人雅士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砚上饰竹极大增加了砚台本身的文人气息。再观砚铭,孙勷(1655-1739),字子未,号莪山,又号诚斋,清代德州东柳村人,官至通政使司右参议,撰《鹤侣斋集》三卷。孙勷24岁夺得山东乡试第一名;28岁考中进士,钦定第五名。后入翰林院,64岁(1719年)时升任大理寺少卿,居正四品官阶。孙勷诗文皆精,尤其文章出众,但他做人却始终严谨低调。孙勷为官42年,从不趋炎附势,也不傲视贫贱,并在任上能够积极培养和鼓励后辈,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肯定。故而能够得到康熙帝的御砚赏赐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此砚有清宫造办处所制原配嵌白玉打框紫檀木盒,且内胆为罕见之锡胎所制,其作用为防木盒收缩变形,锡胎底盒内凹留有空气,便于轻松取砚洗涤,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紫檀木匣外又有孙氏庋藏时所制金丝楠木箱。

清朝宫廷用的松花石,产自混同江边的砥石山,据《西清砚谱》载:“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绿色,光润细腻,品埒端歙。自明以前无有取为砚材者,故砚谱皆未之载。我朝发祥东土,扶舆磅礴之气,应侯而显,故地不爱宝,以诩文明之运。自康熙年至今,取为砚材,以进御者”。可见,以松花石为砚始自清康熙年间,且松花石砚往往为宫庭垄断,成为御用品,历代清帝皆视其为御批圣物,故民间少见。尤其是康熙帝极力推崇松花石制砚技术和艺术观赏性并扩大制作规模,制作出了大量的松花石砚以供赏赐大臣之用。康熙末年陈元龙所编《格致镜原》记录有松花石砚的如下特性:“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颖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洵足超轶千古”。松花石砚的这些特有品质,使其不仅成为有清一代的国中之宝,而且在古代砚林中足以品埒端歙,别具一格。

松花石产自东北吉林松花江畔,成为官砚砚材则在康熙年间。清圣祖相当自豪能发掘此旷世砚材,亲撰〈制砚说〉以志之:

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礧礧,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此良材也,命工度其小大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隃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爰装以锦匣,胪之棐几,俾日亲文墨。寒山磊石,洵厚幸矣!顾天地之生材甚伙,未必尽见收于世,若此石终埋没于荒烟蔓草而不一遇,岂不大可惜哉!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材之意,于制砚成而适有会也,故濡笔为之说。

满人发迹于东北,因此东北属「龙兴之地」,东北的物产也连带附有相对高尚的地位。康熙七年(1668),清圣祖下令长期封禁长白山区,只有皇室官员与相关人士可以进出。松花石被清圣祖发现之后,自然备受推崇,加之其产量不若端石、歙石,愈见稀罕,特辟专司衙门开采矿石,并于宫中养心殿造办处设立砚作,由如意馆画家设计图样,再交内廷供奉雕琢。

康熙帝之眼光卓越,视见不凡,且富远瞻性,将前人未注意的松花石一举从普通的砺具琢磨成文房用品,认为松花石「赏识甚佳,创自圣心,命工创制为砚」,琢磨为松花石砚则「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开创了砚台空前絶后的全新视野。乾隆时期,清高宗热爱各式文房珍宝,除搜罗民间古砚旧品,更进一步开采矿石,并称赞「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清高宗认为松花石砚完全可以与名砚之冠的端砚媲美,甚至超过歙砚。因此,他将康熙、雍正,和自己所用的六方松花石砚列入其主持编写的《西清砚谱》之首,以示推崇。此时松花石继续由东北进贡,并交由宫内造办处砚作匠师雕琢官砚,兼选用桥头石的功能和艺术性制作插屏,突显出「龙兴之地」的丰饶与灵秀。直至清高宗下令封禁石场后,不再采掘松花石矿,宫中制砚都取用过去存料。

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内库短绌,松花石料不再琢制,嘉庆年间,即停止自东北进贡松花石。乾隆后不仅所存减少,成砚亦皆型小器薄,多刻「某某御赏」字样。其中虽有「光绪年制」者,却是用父祖剩余的砚材制成,且均为「径寸之石」的小砚而已。尔后所出松花石砚,几属玩赏一途,袖珍小巧,常置于多宝阁中。

由高士奇的记载可知,松花石官砚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已经出现。松花石一经制成砚台之后,随即成为重要的砚材,与四大名砚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东红丝砚、山西澄泥砚并驾齐驱,甚至有一枝独秀的景况。康熙之后,松花石为宫廷专用御石,皇家垄断,御用珍赏外,偶赐赠臣子。臣子蒙赐御砚,多感激涕零,以为光耀门楣,可作传家。纳兰常安于雍正十二年(1734)获赐一方松花石砚,「稽拜之下,感激殊恩,遂珍藏之,以为子孙世宝。」相对而言,松花石成为皇帝笼络、驾驭臣子的良器。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曾命翰林院官六十七人齐聚南书房,每人赐「砥石山绿砚」一方。本品即为典型一例。

此砚以松花石制成,质坚而润,纹理细密,扣之金声。砚作长方式,开淌池,落潮处高浮雕火焰麒麟纹,池中火焰纹纹灵动,层次分明,状若写生,兼具立体雕塑之意趣。错落有致。砚堂外围设拦水线一周,浮雕竹节纹及竹叶纹,秀雅大气,背浅琢覆手,覆手内有康熙帝楷书铭文。砚体细密滋润,清碧可人,通体有深浅不同的绿色天然横纹,打磨光滑。其用料及雕刻风格康熙朝特点明显,砚背镌刻康熙皇帝御书砚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并钤「康熙宸翰」一印。砚两侧镌有:「赐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臣孙勷」及「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四日」铭文。

“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后来在一代盛世之君康熙皇帝亲作的砚台上刻了如是铭文。文房四宝当中,笔多动而夭,纸无骨而碎,墨常磨而折,唯砚淳朴厚重,静对沧桑,可得永传。

晩明以降,工艺技术进入辉煌时期,此番荣景延续至清初,清代是制砚工艺的颠峰,尤以康熙年间最为兴盛。此时的琢砚名家,传世便有顾二娘、刘源、金殿扬、顾公望、谢汝奇、董沧门……等人,部分重要的名匠为宫廷延揽,与康熙帝共襄盛举,成就具有开创精神的御制官砚。

康熙一朝,原本没没无名的松花石摇身一变而成御用砚材,历雍正、乾隆而式微,且仅选供砚材,未有其它制器成品。即使清末仍琢制松花石砚,但所用石料乃前朝所存。整个清朝均以松花石砚为皇室专属用砚,仅在宫中造办处砚作琢制,或清供,或赏玩,或赐赠,内府管理严谨,非但民间不得见,宫廷御用也小心择取,不单是其属祖宗发祥地的产物,松花石确实是砚林中的奇材瑰宝。而宫匠所刻,倶是佳作,每件松花石砚皆有不可取代的独立性,材美工巧,形体各异,方圆有别,纹饰变化丰富,实为清代宫廷的艺术代表。

目前北京故宫馆藏的松花石砚约八十多方,台北故宫有近百方,据统计两地故宫的松花石砚多数是在康、雍、乾三代制作,其中康熙朝的质量最为精良。松花石砚被清代帝王视作“品埒端歙”,在清宫诸类艺术品中地位殊高,仅为皇室御用或赏赐功臣。本品即为赏赐功臣之用。此砚雕琢精良,品格不凡,从镌刻铭文可见此砚为清圣祖康熙帝赏赐功臣孙勷所用。

孙勷,字子未,一字予未,号莪山,又号诚斋,德州人。康熙乙丑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终於通政司参议。撰《鹤侣斋集》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其集凡诗一卷,文二卷,勷性简傲,不谐於俗,集中《石丈诗》云:“山鬼矜伎俩,此老如不闻;或具袍笏拜,此老亦不尊;坦然自高卧,雨蚀青苔痕。”盖亦自寓云。

故宫珍宝馆 

 ——举世无双的美


故宫博物院


我们知道,故宫博物院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许多人去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那你去过故宫的珍宝馆吗?


故宫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皇极殿西庑、养心殿、乐寿堂和颐和轩里。珍宝馆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象牙玉雕等,各类珍宝举世无双。


今天就收集整理了故宫珍宝馆的精美藏品,与大家共赏,让你一饱眼福!


【明孝端皇后的凤冠】



珍宝馆中展出的帝后服饰中,这件凤冠是唯一一件明代皇后的凤冠。


孝端皇后王氏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与万历皇帝大婚成为皇后,享有了一个女人所有的尊荣,却得不到一个妻子应有的快乐。万历皇帝对她没有一丝兴趣,皇帝深爱着郑贵妃,并且为了这个女人,数十年对朝政消极怠工。郑贵妃做梦都想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自己拥有皇后的凤冠,为此万历一朝后宫祸患不断。


郑贵妃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孝端皇后在位42年后,在深深的痛苦中逝去,她的这件皇后凤冠也随她葬入地下。一件皇后的凤冠折射出两个女人一生的痛苦。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乐天”亦为阳文,“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金“奉天之宝”玺】



这是一方金“奉天之宝”玺,通高17.5cm,边长12cm。此玺为清初皇帝的印信,模制而成。方形,双龙钮,并附“奉天之宝”圆形牙牌。


“奉天”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祖训》“奉天法祖”之典,清入关前制此印玺,有欲与明朝争天下之意。“奉天之宝”为盛京皇宫收贮的十方宝玺之一,位列第五。


【金嵌珠宝帽顶】



衣冠服饰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差别的重要标识。清代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同时借鉴汉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如皇后着朝服时所戴冬朝冠以薰貂制成,上缀珠纬,贯冬珠,有金凤、金翟、猫睛石、青金石、珊瑚等为饰。


帽顶金质。所分三部分均累丝制成。上端为一朵花形顶托镶嵌大红宝石一,中部东珠之下是累丝四龙戏珠,再下端东珠之下圆形底座之上亦为四龙戏珠,底有螺旋圆托。


【金嵌珍珠宝石塔】



这是一座金嵌珍珠宝石塔,通高129cm,底边长62cm。塔座木质,方形,为金漆莲瓣须弥座。塔共用黄金8.5万克,大珍珠293颗,绿松石、红珊瑚、青金石等各种宝玉石500余块。


此塔原供奉于重华宫崇敬殿佛堂中,重华宫是清乾隆皇帝做皇子时的居所。整座塔运用了錾刻、锤揲、镶嵌等多种工艺,细腻精湛,各类宝石点缀其间,更显得其高贵、华丽,是清宫造大型佛塔中的精品。


【金嵌珠宝圆花】



这是一个清朝的金嵌珠宝圆花,为古代妇女头上的饰品。金质底托上镶嵌珠宝。中心为一颗大块的祖母绿宝石,外围嵌两圈小颗的祖母绿与红宝石,每圈各15粒,宝石皆随形。最外嵌一圈珍珠,共16粒,且外围皆有可系缀的套环。


圆花中心及外圈宝石中所选用的祖母绿宝石号称“绿宝石之王”,它晶莹通透,碧如新柳,肉眼可见祖母绿宝石内部天然生成的包裹体,这些俗称“蝉翼”的绵绺纹等天然杂质是其他宝石所少有的,更是人工制品所不能的,丝毫不影响其本身的价值,也为鉴别其真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金累丝嵌珠宝五凤钿】



清代,后妃的礼帽和日常的便帽与明代差别很大。这件展品是清代后妃平时佩戴的便帽,称为钿或钿子。钿一般用藤丝,纸板或细铁丝缠绕上黑色丝线,编成帽架,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


这件点翠嵌珠宝五凤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钿前部缀5只金凤,凤口衔珍珠、宝石流苏,凤身上嵌珍珠、宝石等物。这件钿共用去大珍珠约50颗,二、三等珍珠数百颗,宝石200余块。


整件钿珠光宝气,雍容华贵。我们看到慈禧太后在很多画像中,头上戴的就是这种钿。 


【金嵌珠宝双龙纹栅口】



此钿口呈长条形,稍有弧度。主体为金累丝二龙并嵌东珠4颗,二龙中间饰以红宝石为火珠。二龙以点翠朵云镶边。钿口下为11串珍珠,每挂分别为7颗,以红蓝宝石作坠角。钿口是装饰在冠帽钿子上的饰物,钿子上除了钿口还有钿花、钿尾等装饰物。


【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这是一件清朝的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为盛酒器。壶身通体以掐丝珐琅西番莲纹为地,盖、颈、肩、腹、足等处有对称布置但大小、形状各异的画珐琅开光,开光内饰人物、山水、花卉、庭院等图案。



掐丝珐琅和画珐琅都是由西方引进的技术。此壶造型沿用明代金执壶样式,开光内图案虽作中国人物、景致,却杂糅了欧洲绘画的表现技法,是一件中西合璧的皇家艺术珍品。


【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



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的盆为木胎,口沿髹金漆,花朵用红色勾边,色彩鲜明悦目。盆内以碎料块为盆土,点缀点蓝金属叶片,上立翠竹三竿,绿色明快,质地纯净,用金属丝缠裹绿色丝线弯折而成的枝条嵌于竹竿中,顶端系翠叶子,错落有致。竹竿旁放置青玉湖石三具,并翠竹笋一只。竹竿相拥而立,湖石、竹笋距离稍远,繁简高低相映成趣。


这件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材质名贵,制作细腻,风格清雅,是案头清供中的佳品。


【金嵌宝石镂空花卉八方盒】



此盒用金成色较高,盒上以镂雕、累丝及镶嵌三种工艺组成不同的纹饰,共镶翠、蓝宝、红宝、碧玺等上好的各色宝石318粒。


清代金器承袭明代金器多镶嵌的特点并有所发展,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纹饰较明代繁缛复杂。据记载,1928年12月5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清查颐和园物品委员会在仁寿殿共清点出两件与此件相同的金盒。


【金錾花如意】



器身上部弧凸,背部扁平,首、中、尾三部分外膨呈椭圆式,其形制是仿照清中期宫廷流行的三镶如意的式样而制。通体錾刻镂雕缠枝花,花纹繁复,玲珑剔透。其内中空,首、中、尾三部分分别设随形椭圆盖,以合页与器身相连,可以放置香料,设计极为巧妙。


三个盖面均以碧玺为花瓣、珍珠为花芯、红宝石为花瓣、翡翠为叶片组成花卉图案。在盖上一周、整器上部边缘一周和背部边缘一周均满嵌碧玺、翡翠、蓝宝石、料珠等,形成颜色相间的宝石装饰带,其用量超过百颗。配黄色寿字结并下连丝穗。 


【金瓶珍珠花树景】



瓶金质,九成金。扁方形,两侧饰狮耳衔环,以錾刻的菱格纹为主体纹饰。银质内胆。瓶中插黄金树,以碧玉为叶,珍珠作花,金丝为蕊。这种将金与珠、玉结合的工艺同北方少数民族的金器制作可能有着内在的文化传承关系。


更多珍宝馆藏品欣赏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