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走完,今天,尚普君带领大家回顾2024年IPO市场情况,包括IPO上市情况、IPO审核情况、IPO新增受理情况、辅导备案情况以及IPO排队情况,并与过去两年做对比,对A股IPO市场进行全面剖析并对2025年A股IPO市场的潜在走向做出分析。
2024年,在新“国九条”强调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进一步完善发行制度的背景下,A股IPO市场整体表现较为低迷,IPO数量和募资规模均显著下降。据尚普君统计,2024年A股首发上市企业共100家,IPO募集资金总额673.53亿元,分别较2023年下降68%和81%。募资总额创近十年新低。
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2024年全年A股首发上市企业合计100家,其中,创业板38家,北交所23家,沪市主板17家,科创板15家,深市主板7家。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受政策收紧的影响,2022年至2024年期间,A股市场各板块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不同板块之间的下降速度和数量存在差异。创业板:近三年,创业板新股上市数量,均居首位。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上市150家、110家、38家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创新型、高成长性企业,符合当前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此外,创业板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这使得创业板排队企业数量最多,上市后备军数量也最多。科创板:近三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明显减少。科创板注重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监管政策对科创板的上市门槛进行了多次调整,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例如,修改科创属性评价体系,使得一些原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因无法满足新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此外,监管明确对于未盈利企业的上市加强监管,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导致2024年科创板新股上市数量降至2019年开板以来的最低点。北交所:2024年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为23家,位居第二,首次超越科创板。北交所的设立旨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支持。一方面,北交所相对于沪深交易所较为宽松的上市条件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沪深IPO受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北交所,甚至一些原本申报沪深交易所的企业“撤单”后转战北交所。主板:近三年,沪市主板和深市主板新股上市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主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健、规模较大且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市值和稳定的盈利能力,但上市门槛相对较高,因此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2024年A股市场共有100家企业成功上市,累计募集资金总额为673.53亿元。其中,创业板募集资金最多,约226亿元,占比33.53%;科创板次之,募资约175亿元,占比25.96%;沪市主板募资约152亿元,占比22.55%;深市主板募资约74亿元,占比10.98%;北交所募资最少,约47亿元,占比6.97%。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从细分板块来看,2022年至2024年,A股市场各板块新增上市公司募资总额整体呈现下降态势,然而,不同板块之间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创业板:近三年,创业板在A股IPO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创业板的新股数量和融资额均居首位,38只新股上市融资了226亿元。这显示出创业板在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创板:科创板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近三年也保持了较高的IPO活跃度。尽管2022年、2023年科创板IPO企业数量(110家、67家)未及创业板(150家、124家),但其募资总额(1223亿元、1439亿元)却位居各板块之首。2024年科创板IPO企业数量15家,是A股各板块中降幅最大的,但其募资总额(175亿元)却仅低于创业板(38家、募资226亿元)。这反映出科创板在吸引高质量、高融资需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主板:主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传统行业和大型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支持。主板市场在近三年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IPO企业数量和募资金额,有助于保持其融资功能的稳定发挥。北交所:北交所主要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相较于大型成熟企业,其募资需求可能相对较小。2024年北交所新上市公司的平均募资金额约为2亿元,全年上市23家公司募资总额仅为47亿元,相较于沪深上市公司动辄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募资规模,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即使2024年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位居第二,其募资总额依旧最低。尚普君认为,随着北交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这一现象可能会有所变化。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尚普君统计了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IPO企业审核情况:注①:名义过会率=过会家数/(过会家数+被否家数+暂缓家数);注②:真实过会率=过会家数/(过会家数+被否家数+暂缓家数+取消审核+主动撤回);注③:二次上会以最终结果计算;因暂缓企业已实际上会,故暂缓后撤回企业计入上会企业中,主动撤回不含暂缓后撤回;过会后撤回的不计其中;注④:本文统计的暂缓指的是企业目前还在暂缓状态没出最终结果;注⑤:因计算真实过会率的数据,需要人工手动计算,一旦统计失误,结论就会出错。交易所官网披露的终止企业中,包含未通过企业,若未将这个数据剔除,就会造成重复计算。来源: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官网,尚普咨询整理
从过会企业数量来看,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分别有526家、279家、53家企业成功过会,过会企业数量逐年降低。从名义过会率来看,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过会率分别为94.77%、93.62%、96.36%,均高于90%。从真实过会率来看,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过会率分别为62.03%、49.21%、10.93%,真实过会率大滑坡。随着政策的收紧、审核标准的升级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大(证监会持续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对现场检查、问询回复不理想、财务问题和合规经营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2022年至2024年,过会企业数量持续下滑,特别是2024年过会企业数量断崖式下跌。从名义过会率来看,近三年过会率整体波动不大,2024年甚至还稍有上升(尚普君认为,2024年名义过会率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审核会议安排的较少,能真正上会的企业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拉低深市主板名义过会率的暂缓企业马可波罗也将于1月14号二次上会。一般能二次上会的企业,过会率还是相当高的,企业自身存在缺陷的,不等二次上会就自己撤回了,如2022年、2023年的2家、7家暂缓企业,均未等到二次上会就自己撤回了。若剔除2024年这一家暂缓企业,2024年名义过会率将更高);但从真实过会率来看,近三年过会率持续下滑,2022年过会率超六成,2023年过会率不足一半,2024年仅约为十分之一。真实过会率如此低主要是主动撤回终止企业太多导致。近年来监管层严格把握“审核关”,持续加大现场检查等监管力度。2022年A股IPO超200家企业撤单,创2014年以来最大撤回潮。其中,不乏企业“紧急撤单”的情形,如2022年初,青*医药在上会前,申请撤回申报材料,成为2022年首家IPO取消审核企业。此外,有望成为“燕窝第一股”的*之屋,更是在上会前夜主动撤回了IPO申报。2023年,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尤其是现场检查比例的提高和对“清查式分红”的严格监管,使得许多企业选择主动撤回。值得注意的是,有超100家终止企业实际上在2023年才申报IPO并获得了受理的。2024年沪深北交易所IPO终止家数创下注册制实施以来的新高。超400家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有一部分IPO企业撤回是因为已经不符合上市新规(2024年4月,各交易所出台相关规定,对主板、创业板的财务指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其中,深沪主板IPO第一套上市标准最近一年净利润指标由6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创业板IPO第一套上市标准的上市门槛新增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科创板和北交所企业方面,IPO财务条件维持不变,其中监管层对科创板企业的科创属性提出更高要求)。还有一部分IPO企业受宏观环境、行业政策等影响出现业绩下滑、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而终止。此外,科创属性不足,上市板块定位不符、中介机构执业质量问题等也是“撤单”的重要原因。从细分板块来看,各板块在不同年份的真实过会率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科创板在2022年的真实过会率最高,高达77.71%;沪市主板在同一年度的真实过会率最低,仅为42.35%。到了2024年,北交所的真实过会率最高,为23.53%;深市主板在同一年度的真实过会率最低,仅为3.45%。这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也相符:科创板在2022年的表现非常亮眼,融资额达到全球最高水平,成为A股IPO市场的主力,总融资额2520亿元,占全年总融资额的近七成。科创板通过其制度优势和政策支持,成功吸引了众多高质量企业进行IPO申报,致使科创板2022年名义过会率和实际过会率均居首位。而在A股市场的IPO活动整体呈现收缩趋势的2024年,沪深交易所的IPO市场几乎停滞不前。而北交所凭借其政策支持和市场定位,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上市地点,实现了快速发展。尚普君统计了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IPO企业新增受理情况:注:全面注册制后,主板IPO存量项日平移至沪深交易所,平移项目不计入2023年新增受理中
来源: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官网,尚普咨询整理
在全面注册制实施之前,A股IPO市场相对活跃。2022年,A股沪深北交易所共受理了771家IPO申请。2023年2月A股实施全面注册制,作为最后一个注册制板块,主板市场审核节奏明显加快,也吸引了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但主板注册制后,需先将200多家主板在审项目平移至交易所。若剔除年初平移的主板企业,2023年主板IPO新受理家数仅89家。步入2023年下半年,随着A股震荡下行,市场情绪低迷,IPO节奏阶段性收紧。“827新政”后,IPO节奏明显放缓。从IPO受理数量来看,2023年1月至8月的IPO月均受理数量达到41家,其中沪深北交易所共受理了331家企业。然而新政后,受理企业的数量急剧下降。2023年9月到2023年12月,沪深交易所仅在9月份和12月份受理了31家新IPO,平均每月仅8家,10月至11月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零受理”,与往年相比十分罕见。北交所情况相对较好,主要因为2023年9月发布“深改19条”后,北交所获得保荐机构及拟上市企业的青睐。以12月单月来看,北交所受理家数最多,达到44家,较上一年度同期的24家增长83%。自9月以来,北交所每月均有受理IPO企业。自新“国九条”发布以来,“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成为IPO市场2024年全年的主旋律。证监会与三大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系列规定,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门槛大幅提高。IPO受理家数也随之处于“寒流期”。2024年全年仅新增受理77家IPO,较2023年全年受理434家数量减少了超八成。其中,北交所2024年受理的IPO家数在三地交易所中最多,共有66家,占比超过85%,但与2023年数量(158家)相比,仍然出现“腰斩”。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2024年IPO新增受理降至个位数,这在注册制实施以来十分罕见。尽管全年IPO受理家数大幅减少,但从受理节奏来看,12月受理情况较前11个月有明显回温。据尚普君统计,12月单月北交所新受理32家IPO企业,占2024年受理家数的近50%;沪深交易所也有类似情况,单月受理6家,在全年中占比超五成。不过许多企业为了避免在财报更新后申报IPO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财务数据不符合要求、审计时间延长等),会选择在财报更新前的窗口期抢先申报。而12月作为一年的尾声,正好处于这个窗口期,所以每年的12月会迎来一波申报小高峰,因此2025年IPO是否能真正回暖还有待观察。随着IPO逆周期调节持续推进,辅导备案环节的影响也明显呈现。来源:证监会官网,尚普咨询整理
据尚普君统计,2024年全年,辅导备案登记受理企业共计386家, 相比2023年的593家受理企业减少了34.91%,相比2022年334家受理企业增长了15.57%。2023年的IPO市场整体收紧,但同年IPO辅导备案登记受理企业数量逆势增长,说明企业上市热情并未大幅消减,特别是北交所的吸引力增强,吸引了更多企业选择在此板块进行辅导备案,甚至有一些原本在沪深交易所申报企业“撤单”后转战北交所。2024年,辅导备案登记受理企业减少的主要原因或在严监管政策的持续出台,以及各大交易所审核规则修订落地,IPO门槛也进一步提高等。尚普君统计了2022年末至2024年末,IPO企业排队情况:注:数据来源于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官网,依靠资料,回溯过去数据可能有误差,分析重点在于趋势变化。
数据来源: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官网
从整体趋势来看,2022年到2024年末,IPO排队企业数量分别为911家、719家、259家,呈下降趋势。从细分板块来看,对于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IPO排队企业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监管层对IPO的审核标准和门槛提高,导致新增申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IPO申报企业的主动撤回是重要因素。对于北交所,排队企业数量先上升后下降。2023年末,北交所排队企业数量有所增加跟申报企业数增加但撤否企业数量减少有关。2024年末,北交所排队企业数量为108家,成为排队企业数量最多的上市板块,未来北交所上市门槛提高是可以预见的。此外,截至2024年末,IPO排队数量为259家,但据公众号凯瀚财经披露,实际排队的数量应该比这个数据更少。一、根据现行的IPO审核规定,审核被中止后,发行人在3个月内补充必要文件,并完成财务资料的更新,之后审核程序即可恢复。而目前三大交易所还有一批9月底因财报更新中止的企业,在12月31日满3个月期限后仍未恢复正常在审状态。这些项目中大多数,实际上已经提交了终止审查申请,只是交易所尚未披露终止审查决定。二、IPO已经提交注册但迟迟未获得批文,且持续时间1年以上的,大概率也不是正常排队状态。三、IPO过会后迟迟不提交注册,时间超过一年半的,也有些危险。
四、主板有5家城商行自注册制平移至交易所以来一直没有任何进展,实质上也不处于正常流程中。2023年的“827新政”拉开了一级市场的改革序幕,2023年第四季度,IPO市场活跃度迅速下滑。但2024年才是真正的“寒冬”,自吴主席2月7日临危受命以来,国务院、证监会、三大交易所等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大小几十项措施,力度、深度前所未有。这一年间,除了北交所,沪深交易所各上市板块新增IPO受理数量均是个位数,沪深交易所甚至从年初开始将近半年的时候0受理。此外,2024年IPO辅导备案登记受理数量、过会企业数量、IPO排队企业数量相对于2023年都呈断崖式下跌,整个一级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进入2024年12月份之后IPO似乎有复苏迹象,沪市主板、创业板及科创板12月份各自新受理了两家IPO申报企业;北交所在12月份集中受理了32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几乎占据了北交所全年受理数量的一半。但受理火爆的背后或许也有拟上市企业卡住财报时间节点进行申报的考量。因此,并不能因此就直接推断IPO回暖了。此外,结合2024年末,北交所排队企业数量108家,占据259家总排队企业数量超四成来推测,2025年北交所大概率将是IPO的主力军了。与此同时,可想而知,2025年北交所IPO申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对申报企业创新属性方面的要求会更高。2024年10月,北交所向保荐机构定向发送了《审核动态-北交所创新性评价业务专刊》,对拟上市企业创新特征的信息披露与论证给予明确引导。明确了创新性量化指标方面的基本要求、创新特征相关信息披露要求、申报企业论证自身创新特征时的注意事项、部分特定行业领域的关注事项、发行人及保荐机构专项说明和专项意见的要求等,进一步引导中介机构明确北交所创新性把关要求。同时,围绕业绩增长主要依靠非创新因素驱动、主营业务地域集中、下游应用领域需求持续萎缩、特定行业领域企业等主题选取了相关案例供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参考。据了解,创新性量化指标主要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特征,涉及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标准制定这些方面的内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用的要求。在研发投入方面,如,研发强度较高,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在3%以上;或者研发投入金额较大,最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或者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到10%以上,最近一年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500万元以上。在研发人力资源方面,最近一年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或者研发人员不少于10人。在知识产权方面,是否有独立或合作研发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并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具体看,通常拥有I类知识产权3项以上或软件著作权50项以上。在标准制定方面,是否参与了标准研究制定并形成一定成果,通常参与制定过2项以上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目前这套创新性量化指标在实际执行层面反馈良好,后续会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归类、提炼,引导拟上市企业做好创新性相关披露,同时形成一些可操作的负面清单指引和要求。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向北交所汇聚。随着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供给加快,预计2025年北交所上市公司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特性会更加凸显。2025年IPO审核节奏方面,据公众号凯瀚财经观察,827新政以来,二级市场如果维持在3000点以上,每周就会有2个IPO批文,北交所的批文是成熟一家给一家,乐观情况下每周1个。这样,每年最多就是100个IPO和50个北交所。但是结合目前沪深交易所IPO受理较少、北交所IPO受理较多的现状以及2024年末100多家沪深交易所、100多家北交所IPO排队企业来看,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因为本来北交所排队企业数本来就多,若还按照2024年发批文的节奏,沪深交易所很快就没在审项目,而北交所的排队项目会越来越多。乐观情况下,既然沪深交易所的在审项目不足,那么2025年可能会采取分阶段、渐进式常态化IPO。监管将会建立分阶段审核机制,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强化部门协同,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对于确定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优先审核相关材料,确保企业能够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审核。比如,第一阶段保持5~10家受理数量,后续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至10~15家或10~20家。同时,谨慎把握“进”与“退”的数量关系与质量关系。这样的话,预计2025年沪深交易所将受理约150个项目,考虑到约有50个项目可能会撤回(这与827新政前的正常撤回水平相当),最终将有100个项目成功推进。这样既保持当前的批文发放节奏,同时避免项目积压,防止再次出现堰塞湖现象。此外,北交所每周将根据实际情况发放1-2个批文,预计全年发放约75个批文,从而确保审核周期维持在目前的一年左右。悲观情况下,监管部门不再按现在发批文的节奏,而是改为三大交易所均成熟一家就给1个批文。目前,北交所和沪深交易所在审项目数量差不多。因此,如果北交所每周发放1个批文,沪深交易所也每周发放1个批文,全年两边合计发放约100个批文。在这种情况下,沪深交易所的批文将更倾向于发放给新质生产力和邀请制项目。同时,由于北交所每周仅发放1个批文,可能会导致项目积压,形成堰塞湖现象。因此,北交所可能会提高审核门槛,以应对这一挑战。
乐观者认为,2023年9月下旬,中国政府推出一揽子政策力度显著超出预期,资本市场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此外,9月股票市场回升后,新上市企业等IPO发行指标迎来改善信号。整体而言,中国经济基本面出现改善迹象,后续政策预期向好,对市场继续提供支撑。此外,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措施有利于改善A股预期回报和投资环境,从而对IPO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2025年A股IPO活动预计整体平稳,有改善迹象,逐步实现IPO发行节奏常态化。悲观者认为,如今A股上市公司已经足够多,过去几年IPO数量激增,导致上市公司数量暴增至5300多家,这也是多年来股市单边下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市场中还存在大量劣质公司和业绩不佳的公司仍在正常交易。未来沪深交易所的IPO数量将与退市和吸收合并数量紧密相连,而北交所因初建阶段,暂时可不受此限制。然而,退市和吸收合并的数量实则有限:主动退市情况罕见,吸收合并案例寥寥可数;违规退市在经历过去两年的集中清理后,未来预计也会减少。鉴于此,有限的IPO资源将更加倾向于半导体行业、新能源车行业、户用光伏行业,其他行业或将面临更少的机会。2025年究竟会怎样?各位可以自行判断。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2020年至2023年的IPO大跃进已然成为历史,并且未来IPO的节奏可能会更加审慎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