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新荣区祁皇墓村戏台
“文明守望工程”,
是山西省率先在全国
开展的一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旨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
通过捐资、集资、出资、认养、
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
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形成“政府指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
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
工程自2017年启动以来,
得到社会、企业、个人的积极响应,
至今已有473处文物建筑得到认领认养,
共保共享的合力正在形成。
今年9月,
山西晚报联合山西省文物局,
启动“我是古建保护推介官”活动,
助力山西“文明守望工程”,
为低级别文物发声。
近日,
活动遴选出22处低级别古建,
向社会各界推介。
山西晚报•文博山西
将陆续推出这22处低级别古建的实地探访报道,
让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
让它们的身影获得更多关注。
同时,
我们也记录下一位空姐与山西古建的故事。
往期回顾
▼
▲山西晚报2024年11月26日报道版面
初冬的午后,阳光和暖。站在独伫半坡的这处戏台前,满眼荒芜,沟底是废弃的村庄,连片的土墟像凝固的时光,一动不动。
这里是大同市新荣区祁皇墓村。平城大同,曾为北魏都城,今方山永固陵即为北魏文明太后陵,当地人亦有称祁皇墓者,山侧有村,因称祁皇墓村。
村中一处戏台,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因偏居一隅,鲜有至者。
事实上,及古至今,无论是通衢大邑还是山野乡村,戏台建处,永远是一个地方的繁华所在。祁皇墓村的这座戏台,自然也是建于村里的中心位置,只是因为时代变迁,旧村废弃,从沟壑里西移数百米外高处建成新居,使得戏台显得很是孤独。
▲戏台及背后旧村遗留的废墟
“旧村是上世纪80年代陆续搬出的。”村民老马今年60岁,这个戏台承载了他的童年记忆。“唱戏的时候不多,大部分时候是村里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旧村搬出后,由于戏台距离新村较远,“现在孩子们也很少来了。”
戏台坐北朝南,基台由玄武岩条石围砌。文物部门的普查资料显示,戏台是清代建筑风格,东西长约8.7米,南北长约7米,占地面积约60.9平方米。戏台台上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五椽,采用六檩后廊式构架,顶部为卷棚顶。
“从建筑结构上讲,这个戏台通檐设三柱六檩,前檐四架梁对接后檐双步梁承托屋面,山墙内有通柱承载檩条,结构力学合理,有效解决了用材短缺、承载不够及室内前后台使用空间等问题,梁架制作极为简练,举折和缓、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给人庄重而稳健的感觉,为研究清代当地戏台提供了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新荣区文旅局文保工作人员赵宏介绍。
▲戏台承载了老马的童年记忆
“因为年久失修,那几年毁坏得很厉害,看上去破败得很,现在你看到的,是文保部门修缮过了的。”根据老马的回忆,之前戏台的前后檐破损严重,飞檐裸露,屋面漏雨,檐柱下沉,山墙与后墙都有裂缝,戏台的梁架歪闪,东南角基台坍落,下面悬空。2021年、2022年,当地文保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戏台进行了现状勘察、测绘,分析了残损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相关规范与文物保护准则,对戏台进行了针对性的保护修缮。
除了清代的建筑特色,戏台东西两山墙还各有一幅采用中堂和对联式的人物壁画,虽已漫漶不清,但仍能窥见昔日风采。从隐约的线条中,可以看出壁画绘制手法舒展,寓意生动,表现出细腻柔和的特质及审美意识。东山墙壁画题记有“大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十日,西京府人士”字样,另外一句“闷坐常叹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显示出古人豁达处世风格。壁画面积约15平方米,此外,梁架彩画约3平方米,隔扇走马板彩画约0.8平方米,南面墙上也依稀可见一些古人留下的墨迹。
▲戏台上的壁画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古戏台,是研究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一手实物资料,它的存在为当地古代戏剧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田野考察的场域,给当代学者传递了古代戏剧舞台形式珍贵的学术信息,是研究当地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壁画的艺术价值上,祁皇墓村的古戏台都不失为一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赵宏说。
谈到未来的保护,赵宏表示,非常欢迎有识之士认领认养。祁皇墓村戏台未来保护工作,要以维护文物本体安全为底线,以保护利用并举为工作原则,保障祁皇墓村戏台本体安全,维护好整体建筑风貌。对于具体认领认养工作,从文保部门层面讲,要加强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关注度,注重认领认养工作的专业性与实效性。对认领认养人来说,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保护工作,要求具备一定的文物保护专业素养,资金流动态势向好,始终把文物安全摆在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上活化利用”。
我去看世界
也渴望我的家乡被世界看见
讲述者:韩慧
职业:东航山西分公司空姐
前段时间休假,我去忻州原平市的爷爷家。我问爷爷,你知道“黑神话:悟空”吗?爷爷摇摇头。我又问爷爷,那你知道“惠济寺”吗?爷爷说当然知道,就在开车不到20分钟的练家岗村,我说,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游客去这个村打卡看这处国保,爷爷眼里噙着泪说:“这么多年,终于有人看见它们了!”
于是我开车载着爷爷,又重游了一遍他心心念念的寺庙。惠济寺门票免费,游客可以看景区介绍或请文保员解说,文保员大叔很骄傲地说: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守护惠济寺。
看着这位大叔,我不禁思考,我们当下这些年轻人,可以为保护山西古建做些什么?
▲韩慧的爷爷在惠济寺门口
图片由作者提供
惠济寺创建于唐,重构于宋,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整个寺庙保存得非常完整。爷爷说,台上的文殊菩萨与胁侍菩萨曾遭毁坏,现在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他还说,他打小生活的村子以前也有类似的庙,甚至比慧济寺还要好,但几十年前由于一些人为原因,被推平盖了房,修了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应该被好好保护,可惜啊……”
沿三晋文脉而行,发生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的奇迹,远不止于此,当一座座坐落于偏远村落的岁月遗珠,被逐渐发掘、串联,文化之光也尽数绽放。
这些古老的文明应该被世人看见,被世界看见。
从小在山西长大的我,渴望去大城市,渴望看沙滩大海,于是我成为了一名空姐,飞出去看更远的风景,看更大的世界。兜兜转转十余年,我发现没有一处地方,比我的家乡更有历史底蕴,更值得人反复回味。
▲惠济寺观音殿
山西浓郁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古建,让其他旅游城市望尘莫及。曾听到一位山西专家说,“其实文化消费在整个旅游消费里是有层级的,纯文化消费和泛文化消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像我们近几年以古建筑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我们过去一段时间更传统的旅游模式是泛文化的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像山西这种表象特征非常鲜明的资源和产品很容易被忽视和冷淡,特别是山西很多文化类景点其实是比较难懂的。但这几年我们看到了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从原来的观光游转向了深度游,尤其这两年各地的博物馆热,和我们现在山西的文化旅游热其实是同频的,小众的、深度的旅游模式越来越流行,这是一个变化和升级的过程。而这个大趋势对于山西这样文化类景区众多的省份是有利的。”这段话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由于职业的缘故,我深刻感受到这十年间人们对于旅游需求的变化。
我去看世界的这些年,也渴望我的家乡被世界看见。最初我只是靠一张嘴去安利我外地的朋友、外地的同行,希望他们假期来看看山西,来了解山西。每一位愿意前来游玩的朋友,我都倾其所知介绍,希望让他们喜欢和满意。慢慢地,头等舱旅客有一些长者、一些学者,知道我是山西人以后,会主动向我了解山西文化。我感受到,山西正越来越广泛地走进大众的视野。
▲韩慧的爷爷正在查看山西古建巡游地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我很感谢“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带火了山西。最近在东方航空的飞机上,我看到了《山西晚报》的特刊“何以山西”,很用心的文章!感谢前辈们为山西文旅事业作出的努力,让我们这些90后能更多地了解山西、了解历史。
所以,推介山西古建、山西文化,是我作为一名山西人该做的事情——保护她,传承她,发扬她,让她被世界看见!
▲《何以山西》特刊封面
探访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斌
图|郭斌 韩慧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吕国俊
点击往期原创
▼
海昏侯的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粟特人.葡萄酒|锦囊 . 波斯银币 |大月氏人 . 造玻璃术
少林 . 资寿罗汉|契丹秘藏 . 应县木塔|巨碑沉陷 .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