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随笔 || 枣乡记忆 ​/ 杨露薇

文摘   文化   2024-08-30 06:46   河北  
您好呀!我是小编颍湄。您的关注、点赞、在看、分享和留言,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如果您喜欢“颍水之湄”,请把我列为星标吧!
 枣乡记忆 
⊙ 杨露薇





我的老家在太行产枣区,小时候每逢长一点的假期就回老家,和年纪相仿的堂姐、堂弟,还有一众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长大后,各种原因回老家慢慢少了,但有些记忆却时时打开,时时鲜活。
老家是山村,村民建房种地都是依山势而为。山地较为贫瘠,且地形不平,种普通庄稼不相宜,种枣树却很好,村里家家户户种枣树。
枣儿熟透的季节,满山遍野的枣树上挂满了红宝石般的果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大人们拿着杆子打枣,我和堂姐、堂弟就在地上往筐里捡,捡到通红饱满特别硬挺的,就放进嘴里解解馋。一口清脆,满口清甜,既解渴又充饥,既心满意足又通体舒畅。谁运气好一下子捡到几颗特别好的,就互相分享,吃完再接着捡。捡过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耐力活,枣子散落一地,好多时候需要在坡坡坎坎的草丛里去寻,一直弯着腰到处找、到处捡,一会儿就腰酸腿痛。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在草丛中捡枣,尤其是寻找优质枣儿的过程,就像是寻找宝藏,丢进嘴里那几颗甜枣儿,足以慰藉这辛苦的劳作。发散了一天的精力,伴着枣香,晚上睡得更香甜。
为了便于贮存,人们会挑晴好的天气,在屋顶上晒枣。一片片喜庆的红色,肆意书写着家家户户丰收的喜悦。爬到屋顶去瞧,顺手挑上几颗晒好的枣儿放进嘴里。浸润了阳光的枣儿,褪去水份,果肉变得松软而有弹性,果皮也生出褶皱,口感变得醇厚香甜。之后,这些枣儿就会出现在日常的米粥里,出现在端午的粽子里,出现在过年的年糕里……作为点睛之笔,给家常饭食增味提质。
从小到大,只要赶上晒枣,我都要到屋顶上去逛逛。沐浴着阳光,伴着枣香,赏着秋色,安宁惬意,不由得想起“檐瓦晒红皱”等典故。 古人诗句精炼生动,心里默着诗句,想着千年前便有这红火怡人景象,恍然间如穿越沧海桑田,诗中画面如在眼前;又想到人们的智慧代代流传,千年不衰,真是妙极!
山村里零食少,为了给孩子们多增些滋味,勤劳巧手的女主人还会选些优质鲜枣做成醉枣。一颗颗精心挑选出完美无瑕,个头相近的红枣儿,制作好后封装在透明的罐头瓶里,很是好看。枣儿有其他更重要的用途,醉枣往往数量不多,偶尔拿出来待客或哄哄孩子,既可赏又可食。记得小时候,奶奶也是年年都做醉枣,每每奶奶拿出来给我们吃,都觉得是突如其来的小惊喜。孩子们普遍喜欢甜食,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醉枣的味道远不如新鲜脆枣,但因为奶奶的慈爱与难得的新鲜感,几颗醉枣,总让人心里感到美滋滋的。奶奶去世后,醉枣成了更难得的食物,偶尔一见,瞬间就想起了奶奶的醉枣, 却再也吃不到奶奶给的那种感觉,总觉得后来的醉枣像少了灵魂一样。
孩子们还有一项乐趣,就是摘酸枣。在密集尖锐的刺间,小心翼翼地寻找成熟的酸枣儿,表面发红的就可以摘下,遇到通体红透的更是像捡了宝贝。与清甜的红枣大小味道迥异,酸枣个小核大肉少,生津开胃,是很好的 小零食,还是孩子们的弹珠。小伙伴们摘酸枣都是结伴而行,先各自寻找目标,遇到不好下手的都是互相配合。你帮我拉开长刺的枝条,我努力伸着够着,尽可能摘下最多。以自己摘得为准,最后比一比谁摘得多谁摘得好。吃上几颗,不稀罕了就是上好的玩具,和其他野果一起用来当“打仗” 的“子弹”。跑着闹着,一片欢声笑语中,将到手的果实挥霍殆尽,回家吃饭,能多吃好多。
后来,回老家的次数少了,每年鲜枣成熟都会受邀回去摘枣。即使有时候不凑巧回不去,也总能收到老家精挑细选出来的脆甜鲜枣,和晒好的果肉柔韧、更为香甜的红枣。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养成了挑剔的舌尖,不是好枣就不想放进嘴里。鲜枣必得是外表光滑硬挺, 通体暗红有光泽的,不能有一点或软或皱或青的地方;干枣则要果肉丰腴,果实完整无虫眼,有香甜枣味的。
长大后到新疆吐鲁番实习,在托克逊做支教老师。有可爱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给的红枣,又大又甜,比老家的枣要大上很多,可我却总在一瞬间想起老家的枣。想起和堂姐、堂弟捡的鲜枣,想起屋顶上晒的干枣,想起奶奶做的醉枣,想起和小伙伴们摘的酸枣,想起收到的老家精心挑选后的枣。满口的甘甜,也抵不过心里浓浓的怀念,不自觉想,还是老家的枣好啊!后来才明白,也许自己怀念的不只是枣。
不到异乡,难解思乡之情,这枣大概就是家乡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记了。时至今日,仍然发自内心地认为:还是老家的枣最好吃!

(作者单位:行唐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颍    湄
终审发稿:东风橘
图片来源网络 · 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以下内容非正文▼——

※ 版权及声明

1.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
2.本公众号所转载内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在此刊登,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3. “颍水之湄”公众号投稿专用邮箱:hbyszm2021@163.com。
关注“颍水之湄”,让我们共同进步!
点击下方“写留言”,与作者互动交流!
别忘右下角点个“赞”和“在看”鼓励哦!

颍水之湄
此心安处莫非行唐,颍水河畔便是吾乡!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诗意阅读。主办:行唐县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