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随笔 || 我与王丁先生​ / 庄木

文摘   文化   2024-09-02 07:07   河北  

您好呀!我是小编颍湄。您的关注、点赞、在看、分享和留言,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如果您喜欢“颍水之湄”,请把我列为星标吧!

 我与王丁先生 

⊙ 庄  木







世界很大,人海茫茫,能够擦肩而过便是上苍的恩赐。在擦肩而过的瞬间,如果彼此放缓脚步,相互聆听一下对方的心声,那便是前世修下的缘。

我与王丁先生相识、相交、相知,便是一种巧合。共同的志趣让我们相互吸引,并因志趣相投而相谈甚欢,文学上相互提高,音乐上相互促进。我们交往仅有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却结下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纯真的,是刻骨铭心的。

我写了几本小说,经常发给高中的同学们。有位杨同学看着我写的书,一方面表示钦佩,一方面建议我加入行唐作协。尽管当时我已经是石家庄市作协会员,仍渴望加入家乡的作家协会。在杨同学的引荐下,我加入了行唐作协,并经常在微信群里发些小小说、诗词、散文等。

这天,有位叫王丁的加我为好友,并说他也写了部小说,想让我指导指导。刚开始,我以为他是个年轻人,可能是刚入门的文学爱好者,不然不会这样谦虚。大家都知道的,文人多半是自以为是的,从正面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理念、独特的观察视角;从负面讲,往往是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对自己的作品视若珍宝,绝不允许他人擅自修改。

经过聊天,我这才知道王丁是位老者,比我大十多岁,还在县城某机关当过一把手,一直喜欢写作。我虽然写了几部长篇小说,在责编、文友的指导下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但仍不敢给素昧平生的老者指导,只是说看看他的作品再说。

我与王丁先生是在行唐县龙州大街与升仙桥路交叉口的西南角,首次见面的。我比他早一步来到路边,站在柳树下四处张望。王丁先生从斑马线走过来,径直握住我的手,兴奋地说:“乔老师,总算见到你了,好好看看我的小说,帮我提高提高。”

我听他喊我“老师”,连忙摇摇手说:“不敢当,不敢当!互相学习!”

我紧紧握着他的手,简单交流了一会儿。这才知道他的眼睛也不算好,快七十岁的人了,还能用电脑、手机写东西。他称说自己患有糖尿病并发症,每周透析三次,仍想把小说写好,让生活充实一些。我觉得他是个乐天派,乐观地看待人生,乐观地过好每一天。我把我写的长篇小说《双桐雨潇潇》《极度抑郁》《绿野春意》递到他手里,让他多提意见。他把他写的《童愁》书稿递给我,然后真诚地说:“乔老师,你帮着提提意见,看看能不能出版。”

“能写出这么多字就不简单,值得尊敬!”我郑重地接过他递过来的书稿,仍为他纠正,“不能喊我‘老师’,在您面前,我是小乔。”

王丁先生则说:“师者不论长幼,谁学问大谁就是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你能为我指导,你就是我的老师。”

我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好文友,一定毫不掩饰地为他指出小说中的不妥之处。我们来到路边的餐馆,要了几个小菜,边吃边聊。

王丁先生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为了小说的真实,我可是下过不少功夫的。”

接着,他讲了写皮匠上吊那一段时所做的体验。为了写出见到死人时的心情,他在半夜时分亲自来到城北的殡仪馆,得到管理人员允许后,他晃着手电迈步进了存放尸体的太平间。这里一片寂静,掉到地上一根针都能让人毛骨悚然。他用手电往棺材里照了一下,正好一阵风吹来,吹得花圈上的纸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吓得他脖子往回一缩,赶紧从太平间退了出来。这时,他的身上已经冒出了冷汗。回到家,他快速把皮匠上吊那段写好了。

王丁先生讲得精彩,我听得也认真,并为他的求真精神感叹。我随便翻了翻他写的《童愁》,觉得故事讲得很到位,语言十分具有行唐地方特色。我建议他控制使用行唐方言,这样会利于小说的传播。他坚持认为方言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毕竟行唐人只会说行唐话嘛!这一点我们没有达成共识,于是展开新的话题。

我发现王丁先生的小说故事讲得很真实,虽然写出了20世纪60年代洪水后的惨象,也写出了农村干部带领社员灾后自救的情形,但在主动设伏、解伏上稍为逊色一点儿,希望他在这方面加强一下。他立即握住我的手说:“还是老师讲得好,我就是没想到这一层。”

有了第一次会面,以后见面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不经意间,王丁先生说到大冬天在公园吹电吹管的事,这让我格外惊讶,因为我也喜欢音乐,只能吹吹葫芦丝,以往连“电吹管”这个名词都没听说过。王丁先生从家里搬出音箱,带上电吹管,约我来到颍水河边,对着平静的水面,给我讲起了电吹管的吹奏方法。

我一边认真听一边说:“写小说我凑合着给你当老师,在吹电吹管方面,你做我的老师。”

“那就互相学习!”王丁先生这话既像是说给我的,也像是说给自己的。

当我把电吹管吹熟,正想为王丁先生来一次汇报演奏时,他却悄悄走了。而且走得那么匆忙,连一句话都没给我留下。我想为他吹一曲《友谊地久天长》,让优美的旋律传到天堂。

我坚信,王丁先生会听到的,这是忘年交送给他的赞歌,是陪伴他的永恒的旋律。


责任编辑:颍    湄
终审发稿:东风橘
图片来源网络 · 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以下内容非正文▼——
※ 版权及声明
1.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
2.本公众号所转载内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在此刊登,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3. “颍水之湄”公众号投稿专用邮箱:hbyszm2021@163.com。

关注“颍水之湄”,让我们共同进步!
点击下方“写留言”,与作者互动交流!
别忘右下角点个“赞”和“在看”鼓励哦!

颍水之湄
此心安处莫非行唐,颍水河畔便是吾乡!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诗意阅读。主办:行唐县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