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随笔 || 七夕时节话七夕 / 徐中玲

文摘   文化   2024-08-11 07:38   河北  

您好呀!我是小编颍湄。您的关注、点赞、在看、分享和留言,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如果您喜欢“颍水之湄”,请把我列为星标吧!
 七夕时节话七夕 
⊙ 徐中玲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和时间的崇拜。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是后来科举制度“一举夺魁”的源缘。所以,古时的读书人也把七夕叫做“魁星节”,这是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最早见证。
七夕,月与日重叠,“七”与“期”同音,时间感浓厚。“七”在民间的时间表达明显:亡故之人以“七七”为终结圆满,灵魂飞天;“七”与“吉”谐音,“七七”双吉,77岁称“喜寿”;“七夕”还是数字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七重”均列为吉庆日,浪漫而神秘,严谨且美感。
七夕起源于东汉,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南北朝时,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日趋丰富,七夕成为普遍节日,节俗活动异彩纷呈,“乞巧”成为最流行的节俗;唐代“妇女乞巧”之描述散见于诗史,“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是准确印记。宋元时,乞巧习俗盛大隆重,京城设专卖乞巧物市场,称“乞巧市”,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节日为人们重视和喜欢;明朝时,活动花样倍出。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至清代,家家陈瓜果和焚香于堂庭,以祭祀牛郎织女二星;时至现代,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的神话,堪称“七夕之魂”。
相传牛郎系孤儿,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自耕自食。时间久了,老牛通了人性,生出人间情感,知晓天上仙女下凡沐浴,指点牛郎藏衣会见,织女与牛郎一见倾情,嫁为牛郎妻。婚后,男耕女织,生子育女,美满幸福。王母娘娘察知此事,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牛郎妻离子散,断牛角变飞船,令牛郎肩挑一双儿女,乘船追赶。王母娘娘拔簪成河,无奈牛郎无法逾越,只能隔河遥望,坚贞之爱感天动地,引喜鹊云集,搭桥相会。王母娘娘心生悲悯,应允七月七日,一年一次见一面。七月初七当雨之季,喻指相思泪。后世每逢此日深夜,恋人俯首花下,窃听天籁私语。缠绵悱恻,浪漫之情,美好意境,如真如切。
如今七夕,再无乞巧拜月,难有飞针走线,不见了织女倩影,节日似有遗憾!不知道当年巧女如梭的长针,是否可曾剔透过生生世世的繁华?可歌可泣的牛郎织女之爱恋中,是否渗有世风日下的博弈?自以为看破红尘的现代人,是否如神话般海枯石烂心不变?试问眼下人情为何物,为何生死难相许!
作家张爱玲曾说过:“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不早不晚,刚巧你也在这里。”这个充满智慧的女作家想表达的,无非是“对的人、对的时间、对的感情、对的遇见,即便难成全,也可绝世凄美。”是的,情感应该是这个世间的不变量,不管中外古今、贫穷富贵、将相布衣、年老岁少,每一个生命个体,每一份美好的情感,都值得肃然起敬,都应该重比泰山。
七夕是一个有色彩、有温度的节日。一个节,两个人,平淡相守,美不胜收。仰望七夕碧空夜色,俯首万家灯火,恭听家长里短,赏凡间素常,享柴米烟火,这不就汇成爱的海洋了吗?而七夕的终极美,在于它传递的坚守与忠贞,那跨越时空、赴汤蹈火的挚爱,让人感受爱的酣畅淋漓。
牛郎织女纵千古,人间烟火真滋味,锅碗瓢盆的碰撞,照样可成情感鸿篇!

写在甲辰七夕


责任编辑:颍    湄
终审发稿:东风橘
图片来源网络 · 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以下内容非正文▼——

※ 版权及声明

1.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

2.本公众号所转载内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在此刊登,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3. “颍水之湄”公众号投稿专用邮箱:hbyszm2021@163.com。


关注“颍水之湄”,让我们共同进步!

点击下方“写留言”,与作者互动交流!

别忘右下角点个“赞”和“在看”鼓励哦!


颍水之湄
此心安处莫非行唐,颍水河畔便是吾乡!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诗意阅读。主办:行唐县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