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繁花,关于黄河路的推送正如黄河路上的排骨年糕摊位,雨后春笋般疯长。这篇也是。
但无关繁花,只是一次简单的黄河路散步。黄河路被影视效应“带火”的底层逻辑在——先有了上海的这些“黄河路”,才有了《繁花》的璀璨。
当你从人民广场站出来,环视褪去了万丈霓虹的街道,陈旧的、灰扑扑的外立面,与影像里的巅峰时刻残忍而巧妙的构成一组对照,历史的尘埃盖下来有多厚重?这庞大的不响中,黄河路已沉寂了太久。
“霓虹养眼,骨碌碌转光珠,软红十丈,万花如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黄河路,金宇澄笔下的繁荣光景。
修筑于清光绪年间的黄河路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原名东台路,1904年因第三跑马厅更名花园路音译为派克路,1943年改称黄河路。全长不到800米,南北向,南边紧邻繁华的中心街道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
1993年改开的春风吹来了黄河路,一封外客的建议信,让黄浦区政府牵头搭起了酒家荟萃的美食盛筵,短短几百米,盘踞着50多家饭店酒楼,集合南北地方菜系,如新皇朝、来天华、粤味馆、半岛等。上世纪后期,这里是上海接待中外宾客的重要场所,接待中外宾客100多万人次。
黄河路的巅峰期其实不过五年,金融危机后逐渐没落,酒家不断向平民化、快消化转型,有的改建成食堂,街面卖起了寻常的葱油饼、汤包。但在灯火最辉煌的那几年,是凌晨五、六点还在翻台的,真正的不夜美食街。
在这条历史沉淀丰富的老街上,自然少不了丰富的剧场文化,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场之一“长江剧场”,就坐落在黄河路与凤阳路叉口。
长江剧场的前身为卡尔登大戏院,始建于1923年2月9日,是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造,1951年改名长江剧场,1993年长江剧场原址拆除建成鸿祥大厦。新址搬至东北角苔圣园对面。
这座剧场曾被誉为“上海第一影戏院”的剧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大量剧团都在这里上演了若干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长江剧场的百年历史也蕴藏着上海文化变迁发展的缩影。
位于黄河路65号,与长江剧场对望。建造于1934年,原名卡尔登公寓,站在黄河路口,便能远远望见这座已经有些苍老斑驳的建筑,这里如今依旧有人居住,楼下的各色小店也满是人间烟火气。
这座由凯司洋行设计的马蹄形公寓,曾是一座高档公寓,外墙的浅色泰山砖,弧形的沿街楼面别具一格,弧型楼高8层,两边各为6层,面后方还有矩形的层楼,高低错落,建筑的层次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是著名作家张爱玲在上海最后的居所,她在此完成了《不了情》、《太太万岁》、《十八春》(后改为《半生缘》)、《小艾》等多部著作;评弹老艺术家朱介生等人也曾经在这居住过。
《繁花》里李李的至真园,原型就是黄河路上大名鼎鼎的苔圣园酒家,这间最早入驻黄河路的本帮菜馆之一,主打海派菜和粤菜混合模式,菜品、环境、服务都是上乘。
苔圣园从上至下总共5层,一楼是大堂,楼上有多间包房,加上大楼顶端的巨大浮雕,还当年的气场如今也没弱了半分。
几十年的口碑经营,平日里生意一样火爆,但电视觉得热度一带,来这儿的食客更是翻了翻,人头攒动,来晚了,真的很难排上号了。
菜品价格不贵,大菜大多也不过是百元左右,老上海们偏爱的响油鳝丝、油爆虾、脆皮乳鸽……这里也是一样不少。
国际饭店,算是黄河路上经久不衰的代表之一,这里也一度是上海最高的建筑,同样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在30年代有“远东第一高楼”的美称。
这栋散发东西交融的海派特色的恢宏建筑,在时光的前行里中见证着上海的变迁。而这里的蝴蝶酥在上海也是名号极响的,老远就能看见门口排长队等蝴蝶酥的人们,金黄酥脆的口感,混合了黄油香和奶香味,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以国际饭店为原点,南京西路上,一侧是享有“远东第一影院”之称的大光明电影院,1928年由梅兰芳开张剪彩,1933年邬达克重建,是中国第一座宽荧幕立体声影院,1996年张国荣在这里参加《霸王别姬》首映礼。至今依然是上海中西影视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标。
如今黄河路上的功德林已经是2012年新开的,在现长江剧场边上。但在1930年,功德林就开在卡尔登戏院的北侧,开业后很快成为上海名流汇聚的地方。鲁迅、柳亚子、沈钧儒、邹韬奋、黄炎培等都是功德林的常客。
这家上海滩的净素老字号。“素菜荤做”是其创造的独有的海派特色,既有清淡滑爽的扬帮特点,又有浓油赤酱的本帮风味,还有种类丰富的糕点,路过时不妨带上一些品尝。
开了三十七年的老字号汤包,是老上海时常会想念的味道,也引得一众大牌明星来品尝这一口地道的上海小笼,店里的一整面墙上都是明星们留下的打卡照片。
现点现蒸,现蒸现吃,冒着热气的汤包,轻轻咬开小口,感受甜鲜汁水滑过的惊艳,嚼一嚼扎实弹嫩的肉馅,有日常的普通舒心,也有暖柔的人间烟火。
人们质问这场“轧闹猛”能持续多久,比起在无人问津中黯然退场,眼下的流量无论持续多久对黄河路都是好事体,至于黄河路能否成为第二个地标打卡景点武康路,她已迎来了新时期的机遇,走向了她的历史命运。
而这条路上发生的都将成为黄河路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人不是过客。
不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