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繁花》的热播,掀起了上海本地美食热潮。
追剧体验可谓,美得目眩神迷,馋得垂涎欲滴。半个上海在追忆,难怪排骨年糕爆单了。
食物通向胃也通向心,饮食男女的故事离不开那张嘴,从黄河路、进贤路吃到朱家角,《繁花》一份极好的上海旧晨光美食指南。
泡饭这东西,丰俭由人。宝总在夜东京东一碟西一碟摆龙门阵似的“满堂红泡饭”,是顶讲究的吃法,寻常人家,多半便是过些小菜,咸菜、油条,不怕多,不嫌少,做早饭当宵夜,筷子打着碗沿,一股脑“呼噜噜”灌进肠胃里,一餐解决得干净利落。
自家吃,随心意,炉子上烧一烧,或是开水泡,但有一点共识,泡饭得用籼米隔夜饭,滋味才正。冷硬的隔夜饭,撞上热水,泡饭才出落的漂亮,若是带点锅巴,焦香点缀也迷人。
过泡饭的菜,没什么可以讲求,过夜的菜能吃得香;腐乳也能撑足味(最好得是朱家角的腐乳,甜香绵软,妙极);鱼冻肉冻过出味浓汤暖;皮蛋、咸蛋、油条,也是常客,最好点上猪油,有荤香;煎鱼费功夫,吃却是顶好吃的;辣酱、煎蛋也好,鳗鲞、黄泥螺也罢,凡是还能上得了桌,就没过不了饭的。
上海人家里,夜里要是剩下了小半米饭,馋着这一口的,这一晚的念想,不外如是。
汪小姐对排骨年糕的偏爱,大抵演尽了一代上海小囡的舌尖白月光,带着股甜香劲的炸物,在每个小小的世界和简单的多巴胺作用下,不费吹灰之力荣登吃食的殿堂级宝座。
这份出自鲜得来的一片大排四块年糕的奇妙组合,一口甜糯,一口酥脆,若是再撒上特制的辣酱油,那滋味,大概是心里最高级别的享受了。
现炸的猪排,薄薄一层表皮脆得很,肉嫩的,上下牙一碰,肉汁挤破脆皮外衣,鲜甜,酱汁带咸,若有似无微微酸,搭配得和谐。
剧里汪小姐大早常捧着大口大口吃下的,就是这粢饭团,上海早点“四大金刚”之一,另外三个即大饼、油条、豆浆。
粢饭团血糯米和白糯米都有,老底子内陷油条白糖简简单单,后来花样多了,有了加咸菜、咸蛋黄、肉松、火腿肠等等的豪华版。
糯叽叽的饭团子冒着热气把油条咸蛋黄紧紧护在怀里,早饭有这一个,扎劲!油条酥脆、咸蛋黄细腻沙绵、粢饭软糯,在送入口中的那一刻,一股脑儿撞开滋味的开关。
粢饭团管饱,就着用钢种镬子打来的豆浆笃悠悠吃上大半个,就已经是肚皮溜圆,偏是这滋味,偏是这嘴,止不住的开开合合,愣是能吃完整个粢饭团。
吃蛋糕要到凯司令,凯司奶油蛋糕爷叔爱,张爱玲也爱。
创办于1928年的凯司令,是海派西点的杰出代表,既保留了德式风味又贴近中国人口味,在当时打破了西方人垄断西点的局面,且几十年来品质依旧。
玲子庆生的白脱蛋糕,陪一代代上海人过了不知多少个生日。白脱奶油又叫硬奶油,动物黄油做的,白脱就是音译,裱花挺拓好看,质地油润,较之淡奶油奶味十足。
常温吃甜度高口感饱和度拉满易起腻,所以爱恨分明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而蛋糕体油润细腻,奶香蓬蓬松松的,如果快乐具象化一定是一只凯司令奶油蛋糕。
上海小囡的白月光里肯定还有一样——凯司令掼奶油杯,满满一杯丝滑奶油,很轻盈,云朵般的轻柔,不怎么甜,整杯吃完也不会腻,没被人造奶油概念影响前一直是小编的心头好,现在偶尔还是会大胆解馋。
鸡脚爪这东西,下酒最妙,属川沙的好吃,菱红说的“什么真的情假的情都不要,只要鸡爪和老酒是真的就好了”。
一盘子鸡脚爪,温上一壶老酒,和头顶的昏黄灯光,都是老上海生活的念想。小辰光,大人咪老酒,小囡就蹭鸡爪子吃得喷香。鸡脚爪卤得入味,连骨子里都能嘬出滋味,温温润润的甜口,饱满胶质带来软糯口感,空口吃都能觉得尽兴。
浦东新德路上的大桥熟食开了三十年,小小的门脸乘着《繁花》东风再次热门起来。
繁华里阿宝递给爷叔的定胜糕是老字号杏花楼的。
颜色绯红的定胜糕,自南宋流传来的经典苏式糕点,糕体印制“定胜”二字,讨好彩头的,在上海常作乔迁礼、寿礼,小辰光对邻里的那点期盼之一。
精制米粉和糯米粉拌匀,蔬菜花卉汁水染出暖暖柔和的颜色,内芯填上豆沙,慢慢蒸熟成型,吃口细腻松软,有糯米淡淡的清香,甜蜜软糯。从外头买来大多不是现蒸的,一定要回家隔水热下,才能恢复口感。
夜里追剧谁看得了范总捏着一只油墩子吃得油汪汪的模样,馋掉下巴。
油墩子的摊头,家伙什不多,铁锅上嵌半圆铁丝网,滤油用。方桌放铝面盆,一盆面糊,一盆刨得极细的白萝卜丝,足够了,萝卜丝得撒细盐、胡椒粉,添些葱花,香味才足。
油墩子出锅,早前要一只河虾漂亮地点缀在上头的,炸得香脆的的外壳包裹着脆嫩、鲜甜的萝卜丝儿,忍不住就是一口,烫得直哈气,也香得直昏头。
别看如今街头巷尾不少卖着油墩子摊头,多半是骗骗嘴的玩意儿,好吃的得菜场里头寻,康兴菜场里有一家,炸得好,皮酥,萝卜丝脆甜带汁,像小辰光的米道。
上海的第一份电风扇冷面,来自四如春。夜东京装修间隙,阿宝请吃的冷面以四如春为标准的。
直至今天,四如春的冷面生意依旧火爆,上海的夏天老底子记忆除了光明盐水冰棒就是二两冷面。
鸡蛋碱水小阔面先蒸后煮,拌熟油电风扇吹凉,蓬松筋道,淋花生酱、醋汁、辣油,上各色浇头,滋味丰富吃口清爽,没胃口的时候来一份,食指大动。
青椒肉丝冷面,最家常的,却是许多人难忘的味道,《繁花》的饮食顾问就是其中之一。
时光不响,星移物换,到光影里梦一场,回首人来人往。
循着味觉记忆,时光隧道两端,滋味也许不复从前模样,化作夹在岁月纪念册上的一张邮票。
唯一不变的是,能潇洒地从黄河路钟鸣鼎食的精细中轻轻抽身,中场永远是那份简单泡饭的上海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