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洪雷:草原与河

时尚   2024-10-23 12:01   北京  


幅员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东南西北景致各有不同。西部草原荒凉、漫无边际,东部草原富饶、蜿蜒起伏,北部草原沉寂、深邃广袤。草原上的天气变化无常,有时风雨有时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无比美好,铺陈了光影和现实的距离。

导演康洪雷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草原和游牧文化天然地植根于他的内心。对生长在这里的创作者来说,或迟或早,他要把这里的草原、河流和人的故事说予更多人听。


导演:康洪雷






01

家乡



我觉得我就没离开过家乡,有时候是因为拍摄工作不得不离开,但实际上我根本没离开过那里。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家乡比哪儿都好,那里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那里的人情厚重……我是生长在那里的人,我就是一个内蒙古人。

内蒙古这几年的变化是特别显著的,城市里的道路更宽了,街心花园更美了,草原牧民的收入更好了。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拍摄花絮


因为生产模式的改变,很多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也让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里有跟内地完全不同的民族习性和饮食文化,也有搏克、骑马这样的运动。夏天到北部草原旅游的人多了去了,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里的广袤、辽阔。

全国人民都在接受内蒙古的美食,像我们的风干牛排,用自然的风把牛排风干,再重新入锅、煮熟,比鲜肉要香多了。我现在都不能想,一想就流口水。你们应该吃一吃,终生难忘。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拍摄花絮


在内蒙古,每个地区的美食都不一样,我们家乡的格日勒阿妈的奶茶、骆驼肉的馅饼,都是非常有名的。如果非要我推荐一种,那就是稍麦。

因为我生活在呼和浩特,这里的稍麦馆,你随便进,味道都差不了,还有各式各样的焙子,这些都是你吃了就忘不掉的。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剧照




02

自然的能量



要拍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样一个故事,就要呈现与其相关的景致。西部草原荒凉、漫无边际,东部草原富饶、蜿蜒起伏,北部草原沉寂、深邃广袤……

内蒙古自治区是有118.3万平方千米,从西到东的地理面貌变化特别大。我们的取景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有沙漠、丘陵、广袤的草原和平凡的小镇。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拍摄花絮


这个地区解决了我们很多的景需,实现了西部、北部、东部草原的景致同时在一个取景地完成的可能性。

内蒙古幅员辽阔,人在中间显得格外渺小。不像在内地,我们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可是人一到了草原就会发现自己特别渺小,很多事情你是无能为力的。

你会自然而然地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明白要跟大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人的灵魂会被净化,人的胸襟会被淘洗,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必用语言去疏导的。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拍摄花絮


对于生长在内蒙古的人来说,拍摄一部家乡的作品是我的本能。总有人说你在外面拍剧,为什么不拍一个家乡的剧?这让我心里总有一种“愧疚感”,慢慢地也就有了这部剧。

选择《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来做剧名很符合我对“亏欠”这两个字的诠释,游牧文化与都市文化在某个特定交叉点上结合在一起,会衍生出什么新的文化现象?这是我做这部剧的哲学思考。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拍摄花絮



03

尊重生活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部剧在文本创作上没有什么难题,就是靠不断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摄取营养。

所以一开始制片人就带着编剧去了几次内蒙古草原,从西到东,去采访那些曾经来这里工作生活的外乡客,还有很多至今还生活在草原上的从前的城里人。我们请他们讲留在这里的原因、不肯离开的情感。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拍摄花絮


编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都市里生活,对游牧文化的了解都是从书里、歌里,因此我们让编剧进入草原第一线去感受游牧生活、游牧文化,对游牧地区、文化和生长在这里的牧民们产生更多感性的认知。

当然艺术创作和生活毕竟是不同的,这中间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剧照


戏里戏外都是我对生活的尊重,然后努力把这份尊重化作形而下的故事。我所有的影像故事都源自内心的真实,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回馈。

比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剧里的每个虚构人物和故事背后都有真实的原型做支撑,它们支撑着剧情不断向前。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情在深处,人在心中”的创作,所以在拍摄的过程里我特别自信。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拍摄花絮



监制/葛海晨、张婧璇
编辑/Timmy
采访&撰文/徐小肆
排版/凌梦琪


时尚芭莎
开启时髦女性的生活态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