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元与上海,有着紧密相连的缘分。
她熟悉上海的城市氛围与艺术土壤,当城市气质与建筑民居组成一套独特的风物景观时,王津元看到了艺术在上海的新图阵:城市与艺术都是流动的生命体,它们之间究竟如何产生交互?艺术又该如何触达城市日常生活的角落?
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成立8周年之际,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对话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回溯她参与艺术实践与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并聊了聊艺术如何介入城市空间,城市又将如何为艺术赋能的可能。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8年,也是王津元探索艺术、时尚生活新方式的8年。艺术、城市与人的关联,同时也记录着一位艺术从业者走出与回归的故事。
BAZAAR ART特别呈现:复星艺术中心8周年文化短片
在公众眼中,王津元有两个身份标识。前者是新闻工作者,后者是复星艺术中心主席。
从媒体观察人到艺术实践者,王津元的工作节奏发生了变化。过往的主持工作在预排好的时间轴内有序进行,进入艺术领域后,王津元发现自己比之前的工作密度更大,艺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诞生于多场景之中,她从过往循环往复的工作状态渐渐抽离出来,跃入了一个不断迸发创造力的弹性空间。
在复星艺术中心成立之前,复星集团没有涉足过艺术相关的领域。对于王津元而言,她与这里产生着微妙的相似性,同为新的身份跨界发展,但也正是因为此,反而能够轻装上阵,不会有太多顾虑,对王津元来说,这是同新的领域慢慢填补参差,对齐艺术与生活颗粒度的过程。
复星艺术中心主席 王津元
以往她是捕捉社会热点、观察生活议题的媒体人,如今涉足艺术领域,则从个体观察者变成了被观察的主体。从荧屏走向具体的实体空间,不变的是,两者面向的群体始终是大众。
王津元偶然发现了在新闻与艺术之间丝缕的巧合。2014年,“蔡国强:九级浪”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在黄浦江上演绎了蔡国强国内首款“白天焰火”作品,这条新闻当时由王津元播报,当时的王津元每天要直播很多条新闻,这件事在她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不清。
很多年后,蔡国强工作室在整理资料时,找出这一段新闻。“后来是蔡国强先生拿了(新闻资料)给我看,他说你看你当时做过这个新闻。我突然觉得说不定这是我跟艺术的一种连接。”
王津元在复星艺术中心的露台
王津元把转型看作另一种意义上的相互补充。她发现,艺术中心不仅要创作出丰富的内容,也需要与公众产生高频的互动和对话。
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艺术才能够真正推向公众视野,这种感觉和新闻传播在本质上很相像。只不过,过去每天面对的摄像机变成了同一个空间里的直接对话。
上海街景
王津元与复星艺术中心之间,存在一条隐形的经纬线。在复星艺术中心两年筹备期里,王津元在上海市中心与团队打造了一个艺术空间,先后与不同的艺术机构建立合作,举办了30多场艺术展览,这是王津元最初参与的艺术实践。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另一边,复星艺术中心也在逐渐成形,慢慢落地。一条名为“艺术”的线牵引着坐标两端的人与建筑慢慢相近,直至在城市的经纬网里,将城市与生活、艺术与人文编织串联起来。
成为复星艺术中心“掌门人”,王津元认为是两相契合的缘分。
“一开始有建筑,有复星的品牌背书,还有我,仅此而已。”最初上海市政府希望复星集团可以围绕“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筑概念,将艺术氛围推向在地空间,王津元既有媒体人对当下时事的敏锐度,同时参与过艺术与空间的构建。王津元与复星艺术中心,便在城市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联中,拥有了互为填充的可能。
BAZAAR ART x 康德思酒店和艺术家侯子超的共创“山餐新果”艺术装置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揭幕
复星艺术中心在BFC上海外滩金融中心,作为规整严肃的金融区内唯一的文化建筑,它注定不是常规框架里搬移出来的一间美术馆或博物馆。
“在外滩金融中心所有的项目里面,(我们)最早规划的是艺术中心。”王津元回忆起2016年11月,那是复星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的时间。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复星艺术中心伴随上海活跃的艺术生态,影响着本土当代的艺术土壤。从2016年复星艺术中心建立至今,王津元将过去的8年比作一个孩子的成长周期。
“像一个8岁的孩子长到16岁,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但在8年中,能明显看到很多人产生的一些变化。”上海作为中国的艺术重地,近几年在艺术推动者与新锐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下,塑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环境。
王津元发现,上海涌入了大量新兴收藏家,年轻人的消费场景也逐渐从娱乐休闲过渡到艺术中心、美术馆。“他们有很大兴趣去了解当代艺术。”最直观的反映是复星艺术中心里聚集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与艺术相关的讨论范围正在被逐渐扩大,艺术一跃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文化,与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互联。
复星艺术中心公众导览
随城市一同成长起来的,还有复星艺术中心的志愿者团队。
王津元每年与团队发起志愿者招募计划。邀请生活在上海的居民、附近社区的民众,进入到艺术中心,参与艺术传播与社会服务的工作。
“大家会经常看到我们新的展览项目在进行过程当中,有很多本地居民来做志愿者。”让王津元深有感触的是,志愿者当中有人选择继续留在这里学习工作,有人亲历了复星艺术中心8年来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与变化,8年过去,他们已经成为艺术中心里的元老级人物。
在这栋建筑里,城市居民成为艺术场域的一部分,而空间又成为了记录城市群像的重要场所。
复星艺术中心志愿者团队
在规整肃穆的外滩金融中心地块,复星艺术中心如一座巨型立体的古铜色管风琴,成为浦江之畔独特的文化建筑景观。627根不锈钢饰面铝管将中式流苏与西式竖琴融为一体,三层金色幕帘配合音乐随时间完成移动。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复星艺术中心的外立面将动态建筑与艺术结合,建筑不止于“凝固的音乐”,它变成了城市里人人都可以感知、触摸到的跃动五线谱。
复星艺术中心脱胎于这栋“会跳舞的房子”,空间不仅仅是用来承接当代艺术的唯一场域,王津元希望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与艺术发生亲密接触,艺术作品可以延伸至更为广阔甚至生活场景充裕的公共空间。
2021“外滩最美天台”系列天台写生,家园建筑师、3月未来城市、4月魔幻城市、9月幻想城市
2016年,日本艺术家宫岛达男创作的公共艺术装置《数字空中花园(Counter Sky Garden)》安置于复星艺术中心的顶层,整件艺术装置由300盏LED灯光数字组成,数字由9到1不停地产生变化,通过红、绿、白、蓝、黄五种颜色的轮换闪烁,象征不同的人种文化与城市的多样变革。
傍晚的数字空中花园
如今每一盏数字灯都有对应的持有者。
复星艺术中心通过公开征集,由艺术家亲自挑选出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但共居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居民,每位被选中的“幸运者”依照自己的心意设定数字灯的跳动时长与速度,因而每一盏灯在色彩变换与闪烁之间,拥有不同的时序节奏。
数字灯艺术装置
复星艺术中心作为一个公共艺术空间,承接了上海与居民、艺术之间互动共栖的关系。而这一切,也与艺术家“关联一切,永无止境,持续变化”的创作理念相契合。
当艺术靠近公众并且发生延展的可能性,艺术成为一个锚点,由个人铺设到群体,由家庭辐射到社会。
这是王津元最初的构想。
“城市与艺术相互影响,共同滋养着城市居民、社区氛围。”
复星艺术中心,云映荟
复星艺术中心,“流动的色彩”露台喷绘工作坊、
绘事风雅:笔墨体验工作坊
在宫岛达男创作《数字空中花园(Counter Sky Garden)》之前,王津元邀约宫岛达男来到上海,近距离观察城市与周边环境、人群产生的关联。
“我想请宫岛达男先生感受一下什么是上海以及上海的节奏和城市氛围,这里有黄浦江、豫园、十六铺码头,这些都是上海很有故事的场所,一些非常有地标意义的所在。”
王津元还记得宫岛达男在黄浦江边散步,在城隍庙与外滩金融中心BFC区感受上海的新旧交替以及在地的生活气息。最终诞生了以城市居民为本源、以公共艺术为核心的艺术共创作品。
由宫岛达男创作的数字空中花园
与城市、在地居民的连接,逐渐成为复星艺术中心的艺术呈现方式。“我们最近在做外滩(露台)艺术季的项目。”
在王津元看来,一个区域中的艺术项目或者艺术活动,会直接影响艺术所在区域内的整体气质。在即将展开新的艺术项目中,复星艺术中心连接了外滩沿线六栋老建筑的露台。古典主义与现代美学并存的外滩建筑,并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复星艺术中心挑选了外立面极具特色与标识的建筑。
“我们将这些建筑群赋予不同的色彩,做成了一个主KV。”王津元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个建筑顶楼都会站一个人,人与建筑在艺术的推动下,产生了动静相宜的配合,以一种合力共创的方式进行艺术的传播。
复星艺术中心露台
“我们也做了一些与建筑有关的雕塑,未来会出现在露台上,与上海居民、外来游客形成交互。”露台艺术季与咖啡文化产生协作,同时整个场域内也安置了与主题相关的艺术衍生品。
“大家可以带走,也可以打卡拍照。”王津元希望以一种让艺术不经意间流淌进日常生活的方式,覆盖更多的公众,邀请他们参与并融于其中,在传递与接收之间,打开艺术的另一扇窗。
左:复星艺术中心露台艺术季衍生品组
右:复星艺术中心露台艺术季
复星艺术中心为露台上的雕塑进行了AI处理,公众通过电子设备与雕塑进行互动,可以在手机屏幕上看到艺术作品衍生出来的多样图像。
艺术扩延到了另一个空间,走出了空间的局限,从线下到线上,完成了艺术的汇聚与辐射。
外滩一号“任意门”装置及AR效果展示
“8年下来,我们的初衷和规划一直在一个路径上,要做全球当代艺术展览。”
在过去8年里,复星艺术中心邀约了一批符合上海这座城市气质的艺术家,策划了艺术家的首展创作项目。每年春秋两季,复星艺术中心通过公共教育项目,举办露台露营活动。
“小孩子们睡在帐篷里,让大家在空中数字花园的晚上享受星空,早上看着太阳升起,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体验。”
复星艺术中心秋令营:外滩最美天台2021二日星空露营
将艺术朝向家庭与亲子美育,以工作坊、线下沙龙、天台写生等公共教育串联起艺术的纽带,复星艺术中心希望以一个陪伴者的身份,影响更多的人。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分支,艺术不是束之高阁存在于美术馆里的展览,而是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存在于生活的每个切面。”
复星艺术中心,冬日暖心热红酒DIY工坊、美术馆心灵之旅—南加州落日下的冥想、身与心的对话舞动工作坊
BA
复星艺术中心成立至今已有八年的时间,让你印象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王
空中花园数字灯整个制作过程很复杂,在落地之前我看到的是不同样子的工地。当时所有工程结束后,我从四楼货梯上来,电梯门一打开的时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天台上300盏数字灯亮起来,我好像有种拥有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的感觉。
对于复星艺术中心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傍晚的数字空中花园
BA
你也是数字灯持有者之一,这其中有哪些你和上海以及复星艺术中心的故事?
王
我挑选的数字灯是7,灯光跳动时长是77秒钟。选7是因为我的家庭成员生日和7有关联,还有一个原因是宫岛达男先生在做空中数字花园的时候,他始终在强调无限的概念。7天作为一个周期也有循环往复的概念。
数字8有一个无限的意义在里面,所以我觉得7的概念循环和8的无限概念放在一起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的空中数字花园和艺术家的理念是相通的,所以我选择了数字7。
傍晚的数字空中花园
BA
你怎样看待上海这个城市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否会相互作用?
王
在复星艺术中心成立到现在八年时间里,复星艺术中心所处的黄浦区,艺术氛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我们发现有很多画廊、拍卖行、美术馆、艺术机构聚集在这里。这是一个艺术现象,说明我们的城市越来越需要艺术,城市居民的生活当中越来越离不开艺术,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八年里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BA
八年来,复星艺术中心的哪一场艺术展对你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王
我在这里特别想提到的是安藤忠雄的展览,我一直讲那场展览其实跳脱了纯当代艺术的范畴。
我们知道安藤忠雄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在这场展览里面,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建筑和摄影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放进了展览,观众在看到很炫目的得奖建筑作品之外,也看到了他很多失败的案例,我觉得这个是他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自我表达。
安藤忠雄一直抱有对青春的热情,所以做了一个青苹果,特意放在我们艺术中心的门口,在展览期间,来看青苹果的人特别多,青苹果上面是安藤忠雄亲笔签的“永远的青春”几个字,大家都觉得很有清新活力的感觉。
安藤忠雄在青苹果装置上写的“永远的青春”
安藤忠雄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他说一定要坚持奔跑,跑到100岁,你要很快乐地活到100岁。这个展览给予了人心灵的启迪,或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很多正能量。
安藤忠雄青苹果装置
BA
对于向往从事艺术和策展职业的新人有哪些建议?
王
我觉得要不拘一格,我们知道艺术的变化很快,艺术外延很大,它不是一个像数理化一样有标准答案的东西,艺术和很多学科都有交叉,而且越来越有交叉。
包括我们在做露台艺术季引入了很多AI的元素,那么其实艺术和科技、哲学都有很多的关联。所以我觉得从事艺术行业的从业者,可能你需要知识面更广一点,也可能是你需要从很多其他行业去汲取营养。
露台艺术季AR效果展示
因为做一个策展人也好,做一个艺术家也好,也许不是本来的学科,但是可能有一天你会走到跟艺术相遇的地方,那么你以前所积累的各种领域的知识也好,你的人生经验也好,都会在你跟艺术相遇的时候发生很积极的作用。
图片来源:复星艺术中心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Guannan Liu|撰文:曹璐
摄影:Vincent Chow
设计:张晓晨|助理编辑:肖瑶
导演:马晓颖
摄影:恽剑辉、杜文卓、杨家昌
剪辑:恽剑辉|灯光:刘勇
联合宣发:复星艺术中心、北京BANG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