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汉语文字:敥,这是个撒放粉末或颗粒的动词

文化   2024-10-07 07:03   四川  
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说文解字》里的很多古汉语字词,普通话里已经几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里,还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以“敥”字为例,它还广泛遗存在西南官话、客家话、湘语、徽语、平话土话中。

敥,普通话音yàn,即同“燕”字音。四川方言发音同。

敥,《集韵》以赡切,音豔(艳)。以手散物。

《集韵》中,说了“敥”的音同“艳”,释义为“以手散物”,解释得比较粗。南方各方言中,普遍释义为“撒(粉末或颗粒的东西)”,摘录《字统网》各地释义如下:

0.赣语 南昌,黎川: 撒,散布(粉末状的东西)
1.官话 贵阳 ,银川: 撒(粉末状物),覆盖(贵阳,银川)
2.徽语 绩溪: 撒(粉状物)
3.客家话  于都 用手将物撒开:~石灰|~粪
4.平话土话 宜章  撒:~谷种(宜章)
5.湘语 宽 长沙,新化  :~石灰:撒石灰

四川方言中,同多数其他方言地方用法基本一致,“敥”指用手(或手指)撒放粉末状或颗粒状物体。

清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 “到处敥起。”谓 “scatter everywhere”; 又: “疮上敥点药。”  

明·李实 《蜀语》: “散物曰掞○掞音艳。” 

“掞”本无撒义,此当为记音。《集韵·艳韵》以赡切: “掞,舒也。或从焱。”掞,今普通话有两个发音:①yàn,释义为美艳。②shàn,释义为铺陈;抒发。

但是受《蜀语》影响,近代方言文献资料和地方志中均采用了“掞”字。

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下: “散物曰掞。《广韵》: 掞,音艳。舒也。”

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六《土音土语》: “撒面或灰于他物上曰掞。音厌。” 

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卷四《人事部· 方言》: “散灰曰掞。音厌。”

民国二十三年《乐山县志》卷三《方 舆志·方言》: “以手撒物曰掞。音燕。”

综上,四川方言中,用手(或)撒放粉末或颗粒物,正字为“敥”,常见记音字“掞”。

笔者举例:

1、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之前,农药还甚少使用。遇到菜叶子长虫了,川渝地区的人通常就用家里烧柴火留下的草木灰到叶子上。草木灰含碱,可杀掉或驱赶多数的虫子。
2、在地上做标记划线,一般多用石灰粉在地上,过去农村修房子划地基最为常见,现在也多见于各种工地。
3、这面白眉白眼的,好难吃哦。我再撮jiò点盐点花椒末儿,放点葱花ㄦ。

在四川方言中,“敥”还有个近义字“挜”(音yā同“丫”),多数情况二字可以替换使用,四川其他地区不了解,我地广汉方言常见。

挜:《集韵》倚下切,音哑。掗㩡,摇也。广汉方言中,挜借“摇”义,释义用手前后或左右摇晃着撒放粉末或颗粒状物体。广汉方言中,比之“敥”字,“挜”字更有动感。

例句:1.传统育秧苗,都是手工挜谷种。2.在过去庄稼追肥时,一般还是人工挜化肥。注:以上基于个人对本地方言的理解。一些地方撒化肥、谷种等,也有用敥表示的。

 END 


传承四川方言,保护方言文化!

喜欢老曾文章的朋友,麻烦帮老曾继续把文末的点赞、转发、在看搞起来!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巴蜀方言俗语
在文字里,触摸历史的脉搏!本号主要作者:四川人老曾,一枚70后民间四川方言发掘者、学习者、研究者和分享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