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贤听风雨
前言:本人姓曾,曾祖父辈出生于四川省广汉市西高乡。据说那里曾建有曾氏祠堂,同一脉的曾氏族人聚居于此。家族传有一部族谱《楠木冲谱》,记载了较详细的家族源流。
曾姓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意思是说,曾姓长久以来没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相对源流比较清晰。
曾氏各分支,都认可是由武城曾氏所派衍。武城曾氏,以曾参为开一派始祖。从一代至五代为武城曾氏合家总系。曾氏初期世居山东济宁州嘉长县武城山左,这为中国曾氏第一发脉地。
本族属于据公房系。这是指西汉末年曾子之后第十五代都乡侯曾据,在王莽称帝时期,于公元10年引家挈族二千余人,从山东武城尽徙江南,居豫章郡庐陵吉阳乡(今江西吉安)。后人称曾据为曾氏南迁之祖。
明清两朝,曾氏在湖南宁乡设立曾氏族谱总局。官方认可的族谱盖有总局印章,雍正朝族谱内每页还会盖“钦赐·省身念祖”的图章。本族谱由于没有相关印章,本人推测族谱只是在家族内部修纂,未交由当时的官方认定。
本族谱前部分为曾氏通谱,后人在通谱基础上添加新谱。后面新谱提到,大约在南宋末年,本族的一支(即本族的先人)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吉阳乡迁移到湖南宝庆府武岗州龙官乡楠木冲。所以后续族谱为楠木冲谱。
楠木冲续谱开篇附有一首“皇恩御赐班次诗”:
必仕孝才成 景思敬朝元 日守永天道
时怀濬祖源 省身宗圣学 异撰皙公言
有意承先德 存诚裕本原 秉权安社稷
养志慰椿萱 世代崇忠恕 家传炳复暄
本族从第五十九代曾必隆起,按此班次字辈命名。
家族第五十九代曾必隆出生于洪武年间,所以估计这里的“皇恩御赐”是朱元璋。
曾氏繁衍至今,在全国各地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字辈,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自六十三代起,曾氏以康熙为孔、颜、曾、孟规定的15字为统一名派字辈:“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弘”因避弘历讳改作“宏”,“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后经清道光、同治、民国政府赐派,合计共55字辈,即全国通行的武城派。
武城派55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但本族分支(源自四川广汉西高)并未使用此统一字辈,而是使用前述“皇恩御赐班次诗”60字辈。
百科上其它曾氏派系的字辈中,也没有和本族相同的。所以本族的字辈诗,也可认为是本族曾氏的特色。
楠木冲族人又传十八代后,到大约康熙年间,有永字辈兄弟八人,湖广填四川,均从湖南宝庆府武岗州龙官乡楠木冲迁至四川广汉县牟村程家碾。另有八兄弟的伯父一房,迁至绵竹县何家林。
(注:汉州清初沿明建置9乡。康熙年间,改乡为村,汉州分为钟村、牟村、工村、岩村、楼村、水村共6村。与该族谱记载的牟村吻合。另:族谱中记载“广汉县”,则当是民国之后所撰,才有这个表达。)
广汉一支到今天已又传十一代。如今已传到“圣”字辈。我父亲辈还基本遵循此字辈以“身”字辈命名,不过从我这一辈起,已不再按字辈起名。
本文为网友“贤听风雨”投稿。老曾顺便做点补充。
明清时期,汉州(广汉)属成都府。历经明末清初战乱,四川人口损失殆尽,成都府不例外,老虎都进城了,汉州同样不例外。所以如今广汉人,大多为湖广填四川运动移民后裔,老曾自己家族祖先应该也是那时候移民而来。
如今广汉曾氏,分支比较多,老曾听过很多不同的字辈,由于大多没有族谱,也不知派系。老曾自己家族,看字辈属于“武城派”。附注四川其他几个有明确字辈记载的曾氏分支。
四川广汉曾氏分支字辈: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万。维由义行,慎修正位。理启迪广,居仁有善。昌邦彦此,显永利成。国思天心顺,文宗世发长。德厚维先泽,道大显荣昌。
四川乐至、遂宁曾氏分支字辈: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如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
四川自贡曾氏分支字辈:广甫文法诚。有师道景开,芳凤简应声。联世庆繁祥,一品佐朝裔。居职国栋梁,英贤清太邦。
四川泸县曾氏分支字辈:伯子元鹏,泗万世祥。一品佐朝裔,居职国栋梁,英贤清泰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