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向很多新朋友介绍我们的游戏养育工作坊,收到了不少问题:
“游戏养育是教我跟孩子做游戏的吗?和别的理论有什么区别?”
“我自己看书不行吗,为什么要参加工作坊?”
“花那么多时间,活动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效果?”
于是认真回想了我选择游戏养育的原因,以及工作坊设置现在这种形式的一些考虑。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张钰崧
和大家一样,对于为人父母这个身份,我是很惶恐的,生怕哪里做的不好耽误了孩子。
即使是心理咨询师相关的专业背景,让我学习熟悉了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但是回到家里,当我恢复妈妈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孩子,完全把专业的咨询技术套用过来,又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毕竟,家里不是咨询室。
我知道游戏对儿童很重要,所以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游戏、游戏力的书都去学习,一边点头一边困惑。书里教的方法看起来好像都不错,但是,我真的能做到吗?毕竟我不是个天性外向爱玩的人。
如果我没有那么多创意、想不出那些好玩的游戏怎么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那套游戏吗?如果孩子的反应和书上不一样,我该怎么办?
后来,当我学习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终于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最适合我的与儿童工作的方式。
我学会了如何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跟随孩子、理解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尊、自信,让孩子成长为可以自我控制、更有自驱力的人。我真心地相信孩子,并且用专业技术把这种相信传递出去,反馈给孩子,于是孩子也信任我,在安全的环境里自主游戏,修复心里的伤,并且常常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意。
当我把这套方法应用在平时和女儿的互动中,效果也特别好。我发现,仅仅只是用上了“接纳情绪”这一招,就能化解我家80%的育儿难题!作为妈妈,我变得更松弛,也更有底气。
生活中,我也变成了“吸娃体质”,走到哪儿都能和孩子很好互动,多大的孩子都喜欢来找我玩。我通过游戏理解孩子,语言的障碍统统消失。小宝宝话说不清楚?没问题。闹脾气故意不说话?一样不影响交流。
我们之前也分享过一些(点击标题查看):
我非常想把这么好的方法介绍给更多的家长。
与咨询师相比,父母太有优势了。孩子天然地信任父母、依恋父母、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而且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有更多的机会去传递这种正向的能量和支持。咨询师每周只能在游戏室和孩子互动最多50分钟。
如果更多的家长学会了以儿童为中心这套方法,估计来做游戏治疗的孩子至少会少一半。
但是新的挑战又来了,这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的。
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到《游戏养育》,就非常喜欢。终于找到了,把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理论应用在生活场景的方法。
于是就这样一路走来,从最开始的读书会、发展到工作坊、再到升级后的工作坊2.0 和进阶陪伴营,我们做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大量参与者在活动中的反馈让我越来越确定,这套方法有用!
“更能接纳糟糕的情况了”,
“感觉自我的能量增强了”,
“心情更平静发火少了”,
“陪孩子更多,反而觉得更轻松愉快了”,
“找到了养育的方向和希望”,
“更有耐心,陪孩子慢慢走”,
“视野更开阔了”……
然而,我也愈发感受到这条路并不好走。
首先,是时间问题。很多人期待一个速成的答案,听到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要持续几个月,立马就摇头了。可以理解。在繁忙的生活中,每周固定把两小时投入到一场关于“改善亲子沟通”、“促进孩子长远发展”的学习中,是不容易的。而且回报也看起来“不明显”、“不够快”。
但是很遗憾,没有速成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每一时刻的孩子都是不同的,因为孩子在持续成长。必须找到一个根本的方法。
如果我们把孩子比作一颗幼苗,那么父母就是这颗幼苗成长所扎根的土壤,给孩子营养和支持,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这个角度上说,为了幼苗能茁壮成长,在土壤上花多少功夫都是值得的,也是首要的。
实际上,每次活动2小时都显得不够用!大家总是意犹未尽。
所以,感谢那些选择了我们的家长朋友。每次工作坊结束时我都会说:大家在这里的收获,来自讲师的顶多是三分之一,有至少三分之一要感谢自己的投入和努力,余下的还要感谢在团体互动中带来想法和能量流动的每一位参与者。
其次,是我们对自己的高要求。为了保证每一位参与者的充分表达和讨论,我们控制参与人数,因此很难有什么规模效应。为了保证参与者的安全感,我们设置为封闭团体,严格保护参与者的隐私。
我们一直提倡,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真正的接纳、理解、信任和支持。那么在工作坊当中,我们就要首先给到参与者这样的体验,体验到真正的安全感、接纳、理解、信任和支持。
然后,父母才更有可能把这些东西带回家、带给孩子。
是的,我们的目标是——推动真实的改变发生。这个目标简直像月亮那么高,因为改变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习惯和模式,都是经过生活的大浪淘沙、百炼成钢才留下来、好不容易扎根成型的。即使是烦恼,也有令我们收益的一面,没那么容易丢弃或扭转。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有所觉察。
就拿最基础的“接纳情绪”来举例(因为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其实能识别孩子的情绪,但是却很难说出口。奇怪吗?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大部分人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就很少体会过自己的情绪是被准确地反映出来并且得到接纳的。我们没有的东西,如何给到孩子?
于是,这样一个认知、觉察、实践、反馈、调整的过程,就在工作坊每周一次稳定的循环中不断螺旋上升。
知道不难,做到才难。当我们能够越来越多、越来越自然地做到,真实的改变就发生了。
很高兴我们在一次次的工作坊活动中,见证了改变的真实发生。
我常常跟家长朋友说:成长需要过程,别太着急了,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对工作坊里的家长要多提醒一点:咱们自己作为父母的成长也需要时间,找对方法,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和肯定。
想到这里,我也觉得找到了安慰自己的办法。
那么,与大家共勉。
新一季游戏养育工作坊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