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不能压垮你,
或许明天的晨光会拥抱你。
作者|葛缦
转眼间,金九银十已经过去,2025年的春招与毕业季正朝我们招手。
但对于传媒学子来说,考验或许还在路上。
根据2024猎聘统计的教育部高校毕业生数据,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而在不远的2025年,这个趋势大概率会持续上升。
而对于传媒学子来说,一切或许更加严峻。这几年,影视寒冬、降本增效、互联网红利退却、媒体转型期、大厂裁员潮……无数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席卷而来,「毕业」与「就业」这两个词汇之间,似乎再也难以划上等号。
来源:猎聘
「我知道漫长的冬天总会过去,却不知道下一个春天是否如我期待般春暖花开。」一位在秋招中失意的传媒学子如是形容。
有人说:「学影视、学传媒就像做了一场大梦」——
你拼了命地高考、艺考、考研,以为进入了一座象牙塔,但实际上,只有读书的时候,光阴是那样美好。
大一和研一的时候,每天看展、写稿、拍作业,谈论新闻、传媒、艺术和理想。而一旦有天,毕业的警钟敲响,你就不得不一头扎进灰头土脸的格子间里,在一亩三分的庸常岁月中,渐渐忘却理想。这一切,相信这两年身处毕业季的同学们一定深有体会。
2025正迎面走来,现实却是,时代红利在退却、不确定性在加剧,前车之鉴早已失灵,新的远方需要年轻的探路者。
这次,我们采访了一些近两年毕业的同学。他们中,既有在秋招春招中步步为营的胜利者,亦有不断错失机遇后,仍旧迷茫和踟蹰的行路人。我们试图从他们的得失、困顿、迷茫与焦虑中,为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这次访谈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汇是:「取舍」——
「找了半天工作,我发现纵然我费尽了力气,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折中的取舍。」
「本硕985。我知道,我不是拿不到offer,只是我能拿到的offer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却怎么努力都够不到。于是,我渐渐成为了别人眼中口中,那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考上了提供户口的工作,我看似成为了春风得意的那一个。但实际上,囊中羞涩、晋升遥遥无期,焦虑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
「我不是不能就业,但勉强的就业不过是杯水车薪,并不能照亮我人生的路。与其将就,不如先gap一年,看看机会。」
……
大厂外包,你会去吗?
在过去,去大厂做产品、做运营,是多数传媒学子向往的致富阶梯。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退,岗位的缩招与裁员的警钟,无数投身于此的学子开始变得迷茫。不仅岗位不易得,得到了也同样充满着不确定。
一位去年有幸进入大厂的同学如是形容:「谁也不敢妄想在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岗位上干到退休,未来怎样谁知道呢?但至少现在,钱是真真切切揣在我口袋里了,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不仅大厂的工作正令人感到压力倍增,随着「降本增效」大旗的挥舞,一些关于大厂的招聘陷阱也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比如,日渐猖獗的外包、内包现象。
「去年春招与理想岗位失之交臂以后,我选择了去某大厂做外包。」毕业于某985大学文科专业的一位同学,如是讲道。所谓的大厂外包,乍一听好像也是在大厂里工作。但实际上,它却是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以派遣的形式去到大厂办公。相关人士透露,这种所谓派遣到大厂的员工,不仅无法享受大厂正式员工享有的各种福利待遇,甚至连简历都会受到隐性的污染,很多知名企业HR都会拒绝录用曾经做过外包的员工。
来源:boss上的外包招聘
「自己做了外包三年,再找工作时就像是有了前科」,某位外包同学笑称。
而大厂内包,听起来比外包要稍微好一点,一般是与大厂旗下的子公司签合同。近年来,伴随着大厂的不断缩招与裁员,外包与内包的队伍正在渐渐壮大。
一位求职者反映:「某大厂部门在招聘软件上打着大厂的幌子收简历,我是二轮面试之后,才被HR告知,这个岗位是某大厂的外包。但对方承诺,只要干得好,以后是有转正希望的。」
既然付出无法被认可、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那么外包、内包又何以愈演愈烈的?
一位刚刚入职不久的同学表示:「其实有些外包也有优势。假如拿不到大厂的offer,又不想去小厂将就,在大厂当外包也是一个取舍。至少这里可以开阔我的眼界,除了不能享受正式员工的那些礼品和下午茶,我们还可以准时下班,不用承担正式员工的业务压力。虽然职业天花板较低,但至少办公环境很不错,跟别人说自己在大厂上班,也比较有面子。」
稳定的围城,去还是留?
相比大厂的压力与焦虑,选择去传统媒体和电视台的同学,近年来同样面临着抉择与取舍。
一位身处其中的同学表示:「在这里工作,感觉像是呆在一座热闹的围城。城外的人很难进来,城里的人却在迷失自我。主流媒体的叙事逻辑跟外面迥然不同,一旦习惯了这种创作思维,就很难再走出去做别的事情。因此,尽管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略显枯燥,但我无法想象,假如有天我离开了这个平台,自己还能干什么。」
不仅如此,近年来许多主流平台收入低、无法落实编制等问题,也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
一位去年的应届毕业生表示:「尽管我通过了老家省级电视台的层层筛选,但最后还是放弃了那个岗位。原因是,它每个月工资只有三千,还不如我大学兼职写稿子赚得多,留在那里,我实在看不到未来。」
另一位留在北京的同学则表示:「虽然工作环境轻松惬意,还落了户口,但每个月到手只有6000块。这一年来,我租五环以外的房子,通勤一个多小时,周末出去吃顿饭都得扣扣搜搜,根本不敢谈对象。我渐渐忘记了,我也曾是985毕业生,老师和家长口中的天之骄子,我的人生难道就要一直这样扣扣搜搜下去吗?我最近也在尝试做自媒体,假如能做成功的话,未来可能会去南方发展……」
想要赚钱,就不可能真正自由
有人说,日复一日的工作就像一座围城,让人渐渐成为了机器。那么,逃出围城的同学们,是否能够找到久违的价值呢?
一位从事自由职业的同学讲述道:「自媒体,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每天都被疲惫、焦虑缠绕。毕业前夕,因为自媒体赚了人生第一桶金,满怀信心的我开始做起了全职博主。然而两年过去,我发现钱并没有那么好赚。你发视频、做内容,获得别人的关注,其实只是成为博主的第一步。而这以后的99步,能够让你赚到真金白银的99步,其实都跟第一步无关。做自媒体,看似无拘无束,但实际上只要你想持续盈利、持续赚钱,就不过是换个方式打工而已。」
另一位长期自由撰稿的同学也表示:「写专栏一年后,我又重新回到了职场。长期的自由职业并不能让我感到放松,反而常常由于工作和作息无法平衡,影响了我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我希望抓住30岁前重回职场的机会,再探索一下人生新的可能。」
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职场圈,学术圈的卷也在不断滋长。一位同学讲道:「奔走两年,我终于考上了某985的艺术学博士。但现在发刊压力很大,毕业遥遥无期,以后就算是有幸留在了高校任教,也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前路似乎不再一马平川。我也犹豫过,但此刻至少多了几年可以在象牙塔里思考艺术和人生的机会。读博,就像是一场豪赌,但现在我的我,不得不先试一试。」
来源:综艺《心动的offer第二季》
撕下学历标签,什么才是硬通货?
择业现状让人面临取舍的同时,就业门槛也在不断变化。
一位在某业内独角兽入职不久的同学感叹:「以前很难想象,一个不算特别知名的公司,年薪不到15万,同事居然都是中传、人大、浙大这种好学校毕业的。我不知道卷学历的终点是什么。如果非要找寻一个安慰,当初各方面成绩都比我好的学妹,放弃保研资格,花了四五十万去英国利兹大学读研一年,回来居然找不到工作。相比之下,我居然还有一份不上不下的工作,同学还都是大学霸,你说这算不算我当初辛苦考研的一点点慰藉?」
在与近两年毕业生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那就是: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经验比学历更重要了。
一位成功拿到头部大厂offer的学妹感慨道:「五段大厂实习,厚厚一叠作品集,是我这些年来努力的证明。」
另一位参加过秋招的同学也表示:「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希望大二就开始去实习,早点步入社会,接触职场,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
不仅大厂的求职竞争是这样,就连体制内的求职,同样需要各方面早做准备。一位刚刚入职不久的同学向我们透露,为了考上现在的单位。两年前她专门跨专业报考了这个方向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她不断努力,先后拿到了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的名额,这才获得了参加这场考试的资格。而她的师哥师姐里,更是有人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来参加考试,不惜延迟毕业一年。
择业的过程充满挑战,虽然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拼尽全力,但我们越来越发现,这几年的竞争甚至不再是汗水与智力的较量,而是信息差和综合实力的比拼。信息差决定了你是否能抓住机会,而综合实力则决定了你是否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学历只是敲门砖,经验才是助推器,努力则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来源:电视剧《欢乐颂2》
大城市,还是小家乡?
除了就业的方向和门槛,「去哪里」也是近年来毕业生纠结的重点之一。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家乡?这个问题,看似困扰着每一代人。但如果我们去细细追究,每一代人面临的困扰点是完全不同的。
一位名叫桃子的同学道破了这里面的问题关键:「我觉得,在哪里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庸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持续保持活力。我发现我现在,不管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好像都没办法保持一种非常好的、充满生命力的状态。」
类似的观点有很多,回到老家的A同学就表示:「回家一年,我真的后悔了。老家的生活看似安逸,但处处充满着压迫感。沉闷的工作、催婚的亲戚,还有三观不再相同的儿时好友。我常常觉得,自己永远活在了刚刚步入大学的18岁那年,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每一天都充满着希望与期待。」
留在大城市的B同学则表示:「北京工作,最痛苦的就是居住和通勤。高昂的房租、长时间通勤、狭窄逼仄的居住环境,三者之间,总要做出取舍。更遑论,兵荒马乱的工作之余,我渐渐失去了对生活和时间的把控。」
在上海的C同学也觉得:「上海的秋天,常常很阴郁。让我想起几米漫画里的情节:灰蒙蒙的天空,迟迟不见着阳光,让人感到莫名的沮丧,常常走在街上就有一种落泪的冲动……有时候,真的有时候,虽然我如愿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拿到了户口,但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好像活着只成了活着,我不知道明天的尽头除了下一个明天,还有什么。」
你看,「去哪里」的答案从来都不在具体的城市,而在于我们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和生活状态相处。无论是在喧嚣的大城市,还是安静的家乡,每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挑战与代价。城市可以给予希望与可能性,但也带来压力与孤独;家乡或许充满熟悉与温暖,却可能因环境的限制而让人感到窒息。
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家乡,其实每一个毕业生需要的,是一个在不确定时代里抓住确定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当下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并不容易。
来源: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
在平庸的日常里等待希望
整理了很久这份访谈,小编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大家居然都把谈话的方向带往一个比较「丧」的方向去。
但实际上,与我们交谈过的这十几位同学,不论已经就业还是正在求职,他们每个人都在走向一个外人看来非常不错的道路。只是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多事情就是难以平衡的。为了在不确定的时代里获得一个更好的方向,大家难免会焦虑、迟疑、难过、不安、头破血流、兵荒马乱。
乐观的桃子同学表示:「在现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竞争大、加班、内卷、做出取舍,这都是无法避免的。尽管有很多我不愿意去做但必须做的事,但我仍然想要笑着面对生活。我会把当下所有遇见的艰难与不易都当成一种等待,面对加班的时候学着等待,面对内卷的时候也默默让自己学着等待。等待与忍受不同,等待是一个主动的姿态,是在一个困顿迷茫的时代里静静蛰伏,积蓄力量的姿态;而忍受,则是被动的,像牛马一样不断被摧残、捶打的过程。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我希望我是那个蛰伏、等待机遇的强者,而不是在忍受中迷失自我的弱者。」
这一次,1号并不想传递焦虑,1号想跟你一起积攒能量,等待下一个春暖花开!
《传媒1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