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秋。
万物已惊秋
风吹一片叶
人间忽晚 山河已秋
终于“立秋”啦!
虽然难掩暑热
但对于凉爽秋日的到来
总算是有了期待~
夏天和可乐即将一起被装进冰箱
枫叶会掩盖路面
踩起来吱嘎吱嘎作响
这是属于秋日的限定温柔
本文所有手绘来自插画师@挤挤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后,每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东汉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但立秋后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一时之间暑气难消,不过总体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它是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所以这时防暑工作不要落下。
秋天到来,四季已经过半,万物开始萧条,橘黄的落叶常常让人感慨一句,人生无常,光阴匆匆。
立秋三候
《逸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故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8月7日~11日)
熬过了激昂似火的夏天,在温柔的秋风中,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同时,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此刻。
二候白露降(8月12~16日)
在温馨与静谧的立秋,虽少了夏的焦躁,但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又导致了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大地会有雾气产生。
“露从今夜白”,白是秋之标志,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8月17~22日)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秋凉以后,寒蝉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而变声凄厉。万事有迹可寻,而动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
立秋诗句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元稹的秋,是不得不愁的思念,牛郎织女鹊桥仙,立秋过后,终是有缘相见,愁中带喜,念中含忧。
《新秋》
唐·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杜甫的秋,是心怀家国的感伤,谁家传来敲砧捣衣的声响,蝉声几许,萤虫舞动,一切人间烟火显示着新秋到来,他只在忧愁感叹一年又过半。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白居易的秋,是踽踽独行的遥感,独自漫步曲江边,遥望千里之外的好友,想必也应有相同感慨。
立秋习俗
赤小豆,井水服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迎面朝西,据说这样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称,贴秋膘
除了立夏称人的习俗,在清朝时,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夏天潮湿炎热,人的胃口不好,饮食也以清淡为主,两三个月下来体重都会轻一点。立秋一到,天气转凉,胃口大开,想吃一些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在夏天的损失,于是就有了“贴秋膘”这一说法,即在立秋这一天做各种各样的肉,炒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达到“增肥”的目的。
不过在现代社会,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温饱早已不成问题,营养过剩反而成为大家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当秋天来临之际,大家最好还是闭上嘴迈开腿,争取“倒贴秋膘”。
常泡澡,防秋痱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
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夏天悄悄溜走
从肥宅快乐水的清爽
渡至落日黄昏的梦幻
我频繁记录着人间
微醉在这街巷阡陌 烟火人家
风中也带着酒意
晚风一吹
天空就烧起来了
责编 / 小倩
文字、排版/ 小倩
手绘 / 挤挤
古今瓷话:从历史长河中捞起的瓷器之美
夜深了,饿吗?来看看美食吧~
● 点击阅读全文,逛逛水哥的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