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宝藏》第一季播出。
这是一部特别的文博节目,它有别于博物馆内的导览,将我们与文物之间穿越时间的共鸣,转化为文物背后的故事,转化为那江湖之远、庙堂之高、书香盈室、阆苑仙葩、琴瑟和鸣、金戈铁马的想象。
而在众多展出的文物中,有一件国之瑰宝,又格外的与众不同一些。
它光彩夺目,极尽繁缛奢华。从审美的维度上,或许见仁见智;但其设计之巧思,工艺之繁复,确是历代之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今天,想以这只风华绝代的“瓷母”做典籍,与大家一同翻一翻中国这源广流长的千年瓷器历史。
01 瓷器
China?china!
瓷,起源于中国。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原始的瓷器最早可追溯至商代的原始青瓷,但工艺粗糙,颜色也单调。
东汉中晚期出现了黑瓷,两晋时期成品更为稳定,色黑如漆,别具特色。
隋代时,白瓷烧造成功,至唐朝时,“南青北白”的格局逐渐奠定。也正从这一时期开始,瓷器的工艺、品质有了大幅的提升,越窑青瓷的莹润,邢窑白瓷的素雅,尤具代表性。
黑瓷
而从宋代到盛清时期的瓷器工艺,在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瓷母”上,均可赏鉴。
宋元明清,恰是中国制瓷工艺的顶峰时期。
这一尊瓷母,融青花、粉彩、色釉、镂雕、刻印与贴塑等不同工艺于一体,集宋代到乾隆时期顶尖名窑之大成,“国宝”名副其实。
瓷母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共17层,釉色包括宋代的汝窑釉(仿)、官窑釉(仿)、哥窑釉(仿)、钧窑窑变釉(仿)、定窑酱釉、粉青釉;明代的霁蓝釉;清康熙时的珊瑚红釉、雍正时的松石绿釉。
彩装饰则包括了金彩、珐琅彩、粉彩(釉上彩);青花(釉下彩);斗彩(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
若将瓷器比作花卉,它便是艳冠群苑的牡丹;若将瓷器比作女子,它便是承平盛世的国母;若将瓷器比作经籍,它便是鸿篇巨制的《四库全书》。可以说,在这一尊瓷瓶上,可以读完整个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02 宋瓷
五大名窑
宋代瓷器典雅含蓄、清丽淡雅,极具东方美学意趣。
宋人爱瓷,将自然之韵融入瓷器之美,发展出南北八大窑系,更有名扬天下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每一种,瓷母都无一遗漏地将之复刻。
可惜的是,五大名窑中的许多烧制工艺都已散佚,瓷母之上的也只是后世工匠们的竭力仿制。
汝窑是五大名窑之首,然而汝窑前后仅仅烧造二十余年,工艺技法就随着宋金战事在兵荒马乱中失传,如今传世的汝瓷在全球不过寥寥数十件。
汝瓷珍稀之处,在于如梦如幻的天青瓷色。“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再加上莹润如玉的釉面、一丝一道的蝉翼般纹路,怎不惊艳?
官窑,顾名思义,是专为宫廷御用的窑口。
特点之一便是“紫口铁足”——官瓷的胎土含铁量极高,因此呈深褐的“铁”色。
烧制时,瓷器,口沿处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土原本的黑褐色,故称“紫口铁足”。
然而“紫口铁足”并不是官窑独有的特点,哥窑出品的瓷器亦有相似的特征,但哥窑的“开片”——也就是瓷器身上的裂纹,要独特一些。
“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哥窑的开片也称“金丝铁线”,瓷胎焙烧再冷却,釉面上会形成自然开裂的裂纹,工匠们以墨汁从裂纹中渗入进去,便成了黑黄相间的“金丝铁线”,独树一帜。
钧瓷之名贵,则在于其独特的“窑变”。所谓“进窑一色,出窑万彩”,含有铜质的釉料经窑变后会形成瑰丽丰富的釉色,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辉映竞芳。
不同于钧瓷的绚烂,定窑以白瓷闻名,也有少量的黑釉、酱釉、绿釉等品种。
定窑白瓷,通体细腻而坚密,既有象牙般的温润,又具玉质的通透,佐以划花、刻花、印花等多种纹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
03 元瓷与明瓷
色白花青,浓淡相宜
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瓷器代表中国,也许很多人的答案都会是“青花瓷”。
青花瓷,起源于唐,成熟于元,繁盛于明,在明宣德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无疑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在“瓷母”的17层装饰层中,足有3层都含有青花的元素。
蒙古草原的牧民崇尚蓝白,因此,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元代,蓝白相间的青花瓷备受青睐。器物似人,也透出一个朝代的气象。
元代工匠烧制的青花,胎质粗厚,多以莲瓣、回纹、朵云、海水、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等为纹饰,笔法一气呵成,挥洒流畅,不拘细节,笔触中颇具豪迈与热烈。
不同于元青花的热烈奔放之感,明青花要内敛典雅一些,其胎质更为细腻轻薄,用笔也更为工整。
到了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的出品更为精美,也就是所谓“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的永宣青花。永宣时期的出品,官窑瓷器大气严谨,民窑瓷器写意洒脱,在整个青花瓷烧造历史上都堪称稀世珍品。可以说,永宣青花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
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纹饰取材也更为广泛,明山秀水,意蕴悠长。
正是从元至明的这段时期,瓷器不再只以素瓷为主流。瓷可以是净洁素雅的,亦可是富丽鲜艳的。
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青花勾边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直接用彩色描绘的“五彩”。
人们已不再只执着于“釉”的更迭,也开启了“彩”的缔造。
五彩
斗彩
04 清瓷
彩瓷的镂金铺翠
康雍乾三代,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瓷器纹饰之精细华美、变化繁迹到达了顶峰。
五彩、珐琅彩、粉彩、金彩……各式技艺炉火纯青,绝妙之作层出不穷。
康熙时,五彩瓷器又有革新,从原本的釉下青花勾勒转为釉上蓝彩和黑彩。
蓝彩深艳,黑彩油亮,色调结合观感上更为和谐,绘画也愈加工致精丽。
到康熙晚期,欧洲传教士与宫廷画师、御窑工匠共同创烧研制出了珍稀的“珐琅彩”,色彩极为纷呈艳丽。
珐琅彩融合了东方造瓷工艺与西方色彩颜料,整套工序极为复杂,且为皇室独享,彰显贵族气质。然而遗憾的是,珐琅彩到乾隆晚期便逐渐销声匿迹。
受珐琅彩的影响,雍正时期创烧出一种“粉彩”瓷。瓷母器身所占最大篇幅的,便是十二幅粉彩开光。
相较康熙五彩的劲利,粉彩显得更加柔软。后世所说的“康熙硬彩,雍正软彩”,正是此意。
乾隆时期,各类彩瓷技法都达到了鼎盛之巅,可谓“登峰造极”。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有语:“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瓷母的问世,全然将整个中国瓷器的创造史推向最高潮。集历代最为精妙的釉彩烧造技艺于一件瓷器,听起来是多么异想天开的事情。
一只瓷瓶,十七层釉彩,温度、技法均截然不同,仅入窑烧制这一步骤就需耗费两月余,一次性成功概率的更是极其微渺,再兼有背后消耗的无尽人力财力……这岂止是一只瓷瓶而已,这是一座千载盛世啊!
可惜的是,盛极转衰几乎是每一个朝代逃不开的定律。乾隆之后,再无名瓷问世。
再后来呢,无数名窑在炮火轰击下成了断瓦残砖的废墟,无数国宝在烧杀抢掠中幻灭为碎瓷残片……万千情绪杂感,终归于一句嗟吁长叹。
所幸,瓷母尚在,并未损毁。那中华瓷器历史上最辉煌时刻的浓缩与定格,尚完美无缺地保存着,被后世阅览着、解读着。这是瓷的幸运,也是一个民族的幸运。
再看博物馆藏中那华美四溢的瓷瓶,它身披这世间最奢华雍容的纹饰,而不言不语地兀立着,却又好像在与每一个驻足者无声叙谈着。
是的,它在诉说。
它诉说那殁而不朽的匠心,诉说那积厚流光的文明,它诉说着人类对水、火、土的征服,瑰丽的、卓越的、鬼斧神工的艺术,它也在诉说着,这千百年来王朝更迭,兴废隆替的见证与载录。
China china
-END-
责编 / 十三
文字 / 宫商
排版 / 卢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故宫博物馆官方网站
夜深了,饿吗?来看看美食吧~
“薄荷”不只是薄荷
今天的日历他劝我回家了。
● 点击阅读全文,逛逛水哥的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