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我们先来做道题
有一头熊,先往南走100米,再往东走100米
再往北走100米,结果回到了起点
请问这头熊是什么颜色?
通过观察经纬网图,我们不难得出:经线与纬线相互垂直,沿着经线--纬线--经线走过,又回到起点,到达的这个地点是经线的交汇之处,也就是两极,而南极是极南之地,向任何方向走都是北,北极则正好相反。
.
(图源:熟悉否?像不像你的中学地理考卷?)
所以起点和终点都是北极。这头熊也正是一头北极熊,那答案自然就是......白色?
在此先卖个关子。
在2011年,北极熊国际协会PBI(Polar Bears International)决定将每年的2月27日设为“国际北极熊日”,以提醒全社会关注北极熊的生存,与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北极的生态。
北极熊属于食肉目熊科熊属,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之一。因其全身呈白色,在北极的大块浮冰上捕食,又被称为“白熊”或是“海熊”。
成年雄性北极熊的平均重量约为300~800公斤,体长可达2.4~3m;成年雌性北极熊的平均重量约为150~300公斤,体长1.8~2.4m。
别看它们都是“大胖子”,奔跑速度却最快能达到60公里每小时,是人类百米跑冠军的1.5倍;视力与人类相当;嗅觉是犬类的7倍,战斗力爆表。
1960年在阿拉斯加西北部,人们发现了至今历史上最大的一只雄性北极熊,制作成标本后,其站立高度达3.39m,体重高达惊人的1002公斤。
(图源:Zooologist《How Big is a Polar Bear - Polar Bear Size》)
北极熊外貌与熊类中的老大哥——棕熊类似,只是相对而言头部略小,没有肩部驼峰。
科学家也广泛认可了北极熊由棕熊演化而来的说法,虽然这一演化具体发生的时间尚存争议,然而通过测定基因序列等手段,证实北极熊与棕熊在十几万年,亦或几十万年前曾是一家。
有猜测认为:后来因气候与环境的骤变,北极熊和棕熊分处两地,在冰河时代发生血统分裂而产生了地理隔离,并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化,逐渐成为了两个物种。
那么北极熊到底是不是熊?
生物学仍然是一门复杂的、时刻发生着变化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根据当前人类的认知,能确定的是:北极熊始终属于熊的范畴。
棕熊仍然是与它们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但因经典物种定义和现代物种定义的界定标准不同,它们的“渊源”仍亟待更进一步的考量。
在各类极地馆或海洋馆的文创设计产品与宣传画中,北极熊都多以高大雄壮的白熊形象出现,科教节目和实地考察所摄的北极熊的“证件照”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体型巨大,周身覆盖白色皮毛。
其实……我们肉眼所见的、固有认知中的“白熊”,实际上却有着黑色的皮肤和半透明的毛发。
北极熊幼崽皮肤为粉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肤色也迅速加深。成年北极熊的皮肤呈黑色,不仅能够吸收热量,以帮助北极熊抵抗极端低温,也能阻挡过量紫外线进入体内,防止对皮肤和其他器官造成伤害。
(图源:武汉自然博物馆)
由于控制黑色素生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北极熊拥有半透明的毛发,并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细短茂密的绒毛,上层是中空的、长而尖的针毛。
靠近皮肤的绒毛能够隔绝体热、防止热量的散失,针毛的中空结构则锁住了空气,进一步隔热保温。
对于生活在极寒之地的北极熊而言,高效率的吸热与保暖乃是严寒环境下的保命之道。
(图源:武汉自然博物馆)
北极熊的白色外表又是从何而来?
这仍归功于它们半透明的中空毛发,在周围积雪覆盖的一片白茫茫景色中,阳光与冰层在北极熊的毛发上发生反射与散射,故呈现出与雪原近似的白色。
这样的外表,对于在与自身颜色类似的北极环境中,北极熊能轻易地隐匿、伪装、游走于北极的海面浮冰之上,接近猎物,伺机而动。
北极熊在北极圈以内堪称一霸,放眼望去,白茫茫的大地没有一丝天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四足捕食者,游泳跑步双项全能冠军北极熊虽然名列北极食物链顶端,是当之无愧的“北极圈王者”。
但在2008年,却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成为易危物种。
根据《自然》杂志早前发布的研究结果,由于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到本世纪中,北极熊的数目将有可能锐减三分之二;到本世纪末,北极熊可能面临灭绝。
尽管数据仍在不断更新,极地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得出更精确的研究结论,但它们的生存环境仍越来越不容乐观。
随着全球气温连年升高,北极的冰层厚度与面积都在不断刷新历史最低值,无冰期越来越长,冰盖层随时可能消失,北极冰川的范围缩减达到了近1000年以来最严重的程度。
身处舒适北温带的我们,除了感受到夏天越来越热得令人难以忍受,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巨大危机几乎无体会。
然而北极熊则不同,多年适应北极环境的进化,使得北极熊极度耐寒,为极地而生的厚达10cm皮下脂肪层,加上皮毛的生长特性和排布方式都使其储热性能极佳而散热不良,因而只要气温超过10摄氏度,北极熊就会感觉到炎热。
对它们来说,更可怕的是冰层融化。北极熊虽然是游泳好手,但长时间在海水中浸泡仍会使它们失温、饥饿、精疲力竭,没有海冰用来停泊和休息,北极熊将可能淹死。
此外,除了母熊怀孕生子之外,北极熊的一生几乎都在冰面上生活:在冰面上求偶,为争夺伴侣而大打出手;在冰面上捕猎,吃海豹吐海豹皮,身后跟着捡漏的北极狐。
原本富足的日子正随着冰层的融化而消失。北冰洋上漂浮海冰总量的飞速减少,使冰上“霸主”逐渐失去了自由捕食、生活的场所,食物储量也缩减,这导致它们脂肪厚度减少,母熊就无法支撑怀孕与哺育小熊。
北极熊生活环境恶化,数量不断缩减,为谋出路、为了生存,饥饿迫使它们一步步踏上了陆地。
除了气温升高海冰融化之外,人类曾经对北极熊的猎杀、人类活动带来大量塑料废弃物、工业污染废料排放的毒害等等,无一不在危害着北极熊的生存。
北极熊被证实为在过去的几万年中进化速度极快的动物之一,但它们无法跟上人类工业的步伐,也无法抵御自己世界的崩坏。
成年雄性北极熊因极度饥饿,追杀并捕食小熊;无法狩猎的北极熊日渐消瘦,死时身上已经没有储存的脂肪,只剩下一层皮毛包裹着骨头。
当人们面对北极熊保护机构的大声疾呼,惊异于原本只活跃在极地的北极熊出现在家门口。
它们已经被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进了人类生活的城市和村庄。
闯入人类领地的北极熊翻找垃圾食用,最终仍因食不果腹而饿死;阿拉斯加一对母子遭到北极熊的攻击而被咬死,饥饿的北极熊也被射杀。
北极熊距离灭绝的危险越来越近。虽然北极圈内的大部分国家早在1973年,就签署了《北极熊保护协定》,以限制对北极熊的捕杀和贸易,并对其栖息地进行合作保护和研究;生物学家和自然保护组织向人们宣传气候变化,科普濒危动物的步履不停。
提高节能环保意识,避免能源的浪费;减少塑料废弃物的使用和处理,变废为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是作为普通人能为它们做的小小贡献。
这也正是国际北极熊日设立的意义。
呼吁大家保护北极熊的生存区域,保护生态环境。
(图源:polarbearsinternational.org)
生态系统是个复杂的圈。
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人类一切所作所为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能立刻体现出来,但每一步决定都留有痕迹,对世界的善意也终将有回报。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为维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向我们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愿熊熊们未来能够自由、快乐生活。
责编 / 幸运
文字 / 梁悦凡
排版 / 卢璇
页面编辑 / 十三
不看三星堆,你可太亏啦
我在人间收集云
嗨!秋天的第一条推文来了
↓ 点击阅读全文,逛逛水哥的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