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别穿越,都不一定听得懂……

文摘   文化   2024-07-18 17:30   山东  

Hello Ancients

古人的日常交流

人家也有普通话~不说文言文~



相信学生时代大家都接触过文言文,《伤仲永》《劝学》《醉翁亭记》等要求熟读并背诵全文,让我们印象深刻;哪怕是步入社会后,仍旧记忆犹新。


那么,古代人平时说话交流也是像文言文一样,既晦涩难懂又拗口吗?今天这篇文章带各位穿越回古代,走入古人的生活。


由于受到古装电视剧的影响,我们可能都会觉得古人说话就是满口的“之乎者也”,会想当然认为他们说话都是下面这样的。


视频来自1994年版三国演义第15集,腾讯视频


但事实上,古人说话与古装电视剧所演绎的大相径庭。这篇科普文有两条线,一条是古人的书面语和口语,另外一条是古代人的发音

请各位在食用本篇文章之前先搞清楚这两条主线的不同——书面语和口语,就如同“之乎者也”和“瞅你咋地”,而发音就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和方言

开始科普之前,请大家保存好下面这张图,有助于各位捋清楚时间线,更好地掌握本文所科普的内容。站稳扶好,发车了。



ps:下文所展示的视频为现代学者根据各类证据复原出来的古音,并非等于真正的古音,且不同学者的拟音也会不一样。



古人交流用文言文or白话文?


我们在学生时代背过的经典文言文,就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一眼望过去,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不知所云”。


是的,文言文就是繁琐,不那么直截了当、通俗易懂。古人也是人,和现代人的想法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无论在哪个朝代,相比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白话文都是大家日常交流的第一选择。


春秋时期以前,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不是很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变形而成的。换句话说,人们写在纸面上的文言文和日常交流的口语何其相似乃尔。



唐宋之后,书面语和口头语越来越分化,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两套颇具独特韵味的语言系统。这个时期的古人,平时说话跟写文章,已经是两种风格了。


那肯定会有人产生疑问了——既然平时说话也用白话文,那为啥写文章就非得用文言文呢?


造纸术普及之前,古人一般都是在青铜器、竹简上面刻字。咱先不说这些材料对于普通平民家庭来说多么昂贵,单是听起来就觉得这玩意是个大块头,重量肯定不小。


另外,在上面一刀一笔刻字也很吃力,吭哧吭哧刻了一个月,也没弄出来几个成品,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这种古老又笨重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为了省钱省力、控制成本,古人写文章的时候必须言简意赅、惜字如金,文言文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后来造纸术、印刷术普及了,文言文咋还没有淡出江湖呢?作为一种具有传播与继承意义的载体,文言文显然更加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此外,一个人需要接受比较高端的文化教育,才能够对文言文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用文言文,逼格不就高了吗?不就和普通的吃瓜观众不一样了吗?他们看到山间美景只会说“真好看”,而我却能淡定从容地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不难看出,文言文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水平和身份的高低贵贱,会用文言文的人能获得更多优越感。而文言文自身蕴含的独特美感,也确实是作为口头语言的白话文不可企及的。





古代人交流也说普通话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还是那句话,古人也是人,和现代人的想法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即使在古代,也必须要有一个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不过,此“普通话”非彼“普通话”。


先假设一个场景,来自天南海北的官员上朝时,在朝堂上各自操着自己家乡的方言汇报。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四川人说话山东人听不懂,广东人说话湖北人听不懂,海南人说话没几个能听懂……


朝堂上,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倘若各讲方言,“你瞅他那揍性”“胸柿炒鸡蛋”“不好使”此起彼伏,再遇上性子急的,会不会……打起来?皇上内心又是啥感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这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怎么变过。但由于游牧民族迁徙、移民的影响,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化。那么,古代普通话是啥样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演化形成的,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雅言。


“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就是“正确规范”的语言。我们现代的普通话实际上是通用语,顾名思义,是一种大家共同使用和遵循的语言。


从汉代起,这种通用语又改称为“通语”,明代叫做“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的称呼才正式形成。


在音韵学上,  中国自古以来汉语发音的发展经历了“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三个阶段。


上古音”指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雅言就属于上古音。


大家都熟悉的《诗经》,是上古音的典型代表,小编先开个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读起来感觉没有那么押韵,还差点意思?


下面这个视频向我们展示了比较真实的接近上古音的发音。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zNTAwMjIw.html?playMode=pugv&frommaciku=1&false


(也可以到优酷搜索【关雎上古汉语朗读】 


看过视频之后,有没有发现,曾经读起来拗口的古文还原成原本的模样后,竟然还挺入耳的?(虽然不看字幕也不知道他嘟囔的是啥……)


”在古汉语当中跟夏朝的“”是相通的,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夏朝建都在洛阳,所以历代雅言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家喻户晓,雅言在他的著作《论语·述而》里面就已经出现了:“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在教弟子读《诗经》《书经》和执行礼节的时候(也就是讲课的时候),用的就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言。



正是因为有了“雅言”,不仅孔夫子的弟子们听课、交流沟通毫无障碍,而且当时的诸子百家在讲学、游说君主时也丝毫不必担心语言上的困难。由此可见,雅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发展。


而“中古音”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大行其道,是那时的全国规范化通用语言。1000多年前的李白、杜甫等大文豪说的就是“中古音”。


随着明代迁都北京,中古音逐渐被后来的近古音同化,在漫长岁月的长河中,中古音一度被语言学家认为已经在民间失传。


但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方言还完整地保留着中古音的基本特点,感兴趣的可以欣赏一下下面的视频。


当然,你要是以此为借口,非要去一趟福建(游玩),我也不拦着你。


下面这个视频向我们展示了比较真实的接近中古音的发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K4y1x77f/?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bd9cf20a68010b927be325237ede4cce


(也可以到B站搜索【中古漢語】曹植《洛神賦》中古音試讀 


古代科举考试中,吟诗作赋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这些都需要具备中古音语韵学的知识。因此古代的学校都要教学生中古音,为科考做准备。


换句话说,如果不懂得中古音,就难以写诗作赋。现在想想,李白、杜甫、白居易一些大诗人如果是这样说话的,会不会文人滤镜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古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这一时期是汉语语音由古音系统现代普通话转化的关键时期,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由此而逐渐形成。


B站上有个标题为【上古、中古、近古汉语朗诵《关雎》,网友听完后惊魂未定.......】的视频,可以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的发音区别。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U4y1L7Zn/?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bd9cf20a68010b927be325237ede4cce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听完之后就会发现,古代的发音与现在的普通话相比,是真的抽象……


所以,没啥事别说什么穿越回古代。这不是自找苦吃嘛(狗头保命)。



最后的最后,本篇科普基本走到了尾声。科普诚可贵,感情价更高。


千百年来,每一个汉字的模样、发音和含义都在时时刻刻产生微妙的变化,古代语音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也早已大相径庭,但这份源于内心最深处的文化信仰永远不会改变。

 

那是祖先发出的声音,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根和魂,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化传承。


它就在那里,一直在变化,却从来未改变。


责编 / 喜悦

文字 / 金哲

排版 / 金哲


图片来自于千库网


小寒 小寒


2023,永不回头


今起,夜不长,梦很短。


↓点击阅读原文逛水哥的小店

闲人王昱珩
水哥王昱珩唯一官方公众号,商务合作请留下项目介绍与联系方式,将有相关人员进行对接,谢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