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贺兰山
个人简介
贺兰山(本名:贺戈箫/曾用名:贺小成)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中关村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75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祖籍山东峄县。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周京新教授,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13-2014年任教于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之路:
个性与技巧的和谐
在艺术的世界里,技巧和个性就像是两条并肩而行的轨道,它们既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艺术创作向前发展。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者,我常思考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技巧是表达的工具,而个性则是艺术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
回想在宁海中学高中部美术班的日子,后来我的专业成绩在班上并不突出,不喜欢热闹,也许有些不合群。我和许多同学一样,为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的起伏感到焦虑。那时候的我,心中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想画出好画。这个简单而强烈的愿望,是我每天拿起画笔的动力。
我的高中生活并不只有画布和颜料。篮球是我释放压力、保持活力的方式,即使在高三最紧张的学习时刻,我也没有放弃打篮球,经常到不远的南京大学球场和大学生们一起打。我也热爱阅读,高中时读了许多西方小说,如《飘》《三个火枪手》《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红与黑》以及《巴黎圣母院》等。这些书籍丰富了我高中时的精神世界。
那时候虽然有些烦恼,但回过头来看,那些烦恼其实并不算什么。它们是我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是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以更加成熟和宽容的视角看待生活和艺术的基石。
在艺术教育中,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传统技巧教学与现代个性表达之间找到平衡。我尊重传统,深知技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但我也深知,艺术更在于寻找自我,表达个性。如果一个人只关注技巧而忽视个性,那么他的艺术之路可能会越走越狭窄。
艺术不仅仅是狭义美的表达,它还包括荒诞、戏谑、苦难,甚至“丑”。如何审丑、审苦,发现荒诞中的美,需要个人内在的修养与感悟。这也是我对艺术教育的期待: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表面的模仿,深入艺术的本质,达到内心的感悟与升华。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艺术教育领域,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画得“好”,更要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一个成功的艺术教育应该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的同时,也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在所谓传统的美术教育中,评价学生作品的标准往往是技巧的精湛程度和造型的精确程度。然而,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学生的创意和个性表达。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也在推动着个性和画得好之间的统一。我们不再仅仅追求技巧上的完美,而是更加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画得好”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技巧,它还应该包括能够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画得好和追求个性是可以统一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能够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实现这种统一并不容易,它需要教育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学生愿意接受挑战,勇于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犯错。我认为,艺术创作中的每一个错误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看见过太多有才华的学生,他们或许在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但他们的作品却充满了个性和生命力。这些作品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达。这正是艺术教育的魅力所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我、表达自我。
最后,我想对宁海中学的学弟学妹们说:艺术是一场长跑,你们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坚持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会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个性的追求,唤醒体内的共情和同理心,你们至少会在认知上发现一个超越技巧的新境界,内心更加平静勇敢。
也许我说得“长远”了一些,我高中毕业已经三十年了。
欢迎学弟学妹们报考上海美术学院,报考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贺兰山先生赠予母校的原创高校教材
优秀作品展示
负责:校办
编辑:贺兰山
审核:庞红梅 李燕 韩孟丽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