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为剑,以智慧为盾,中青年力量引领麻醉学科新发展 | 麻醉菁英风采录①

健康   2024-10-14 18:05   吉林  







麻醉医学是一门至关重要而又充满挑战的学科,既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又探索着未知的边界。麻醉医师,这群以技术为剑、以智慧为盾的勇士,不仅要在分秒间精准操控,更需怀揣一颗温暖的人文之心,以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在生死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

随着“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的圆满落幕,我们见证了一群杰出中青年医师的风采。他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展现了扎实的麻醉技术,更在科研创新、教学传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菁英们,正以他们的智慧和热情,推动着麻醉学科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舒适的医疗服务体验。

《医师报》推出“中青年麻醉学菁英风采录”系列报道,深入菁英们的世界,了解他们如何在手术室内创造奇迹,如何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以及他们如何培养下一代麻醉医师,确保这一重要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


-数智融合提升围术期安全-




数据统计,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这一领域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术前难以准确识别和预测高危患者;二是围术期缺乏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针对这些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潮金在过去十余年中,基于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了系列麻醉安全技术创新工作。

首先,为了更有效地挖掘临床大数据,他和团队建立了一个多院区协同的围术期大数据平台,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整理围术期的核心数据元,出版了国内首本《围手术期标准数据集,并牵头制定了广东省围术期标准数据集采集规范,为国内麻醉学界围术期数据标准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其次,陈潮金通过临床大数据挖掘出了多个器官损伤分子标记物,提前识别高危患者,并开发了多种术后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已整合到手麻系统中,用于围术期危机事件的实时预测和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从而提高了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再者,针对筛选出的高风险患者,陈潮金基于AI技术构建了一个可交互的虚拟医生,并主编了一本《麻醉百问通》科普书籍,用于术前患者教育,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这种基于AI的医患交互宣教模式已常态化应用于患者管理中。

此外,陈潮金还对生物信息大数据进行了挖掘,筛选并阐明了Cx32介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重AKI-CKD转化的分子机制。他从围术期常用药物中筛选出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等药物,证明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术后肾损伤的发生率,为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除了药物保护措施,陈潮金还积极创新非药物干预技术,包括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和改良的胸外按压手法,用于预防和治疗高风险患者胃肠镜检查期间的低氧血症,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这两种非药物干预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陈潮金和团队将上述所有保护措施进一步凝练总结,形成了一套数智融合的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技术,已应用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6个手术科室,超过6万位患者的麻醉管理中。相关经验已被多家医院认可并推广,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荣誉。




专家点评


黄宇光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麻醉学系主任

陈潮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针对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科研创新,并始终将患者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

他通过科学的方法规范整理了独立的风险因素,并建立了数据库,实施了以数据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措施。这些工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患者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思考,而且通过他的实践,有效提升了临床工作的质量,实现了从临床实践到科技创新的跨越。

科学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AI作为一种技术,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陈潮金医生将安全质控管理视为一门科学,并结合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数据化管理和预测模型的应用,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


多学科交叉攻关临床难题

破解疼痛之谜




疼痛被称为“不死癌症”,其病因和机制复杂,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依泽秉承“科研为品质麻醉服务”的宗旨,通过深入研究疼痛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开发先进的监测设备,为患者带来了更加有效的疼痛缓解方案。

“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在全身麻醉后的发生率达98%。发生迅速,发病率高,且机制不明。”李依泽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研究中发现,兴奋性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和AMPA受体的运输参与了痛觉过敏的产生。在此研究方向上,她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省部级基金,发表了11篇论文,并获得了9项国家发明专利。

此外,李依泽还关注到,全球有35%的人群遭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折磨,然而目前的镇痛药物效果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发现,N6-甲基腺苷脱甲基酶FTO通过稳定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的G9a表达参与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李依泽介绍,该研究成果是国际上首次报道在疼痛领域的RNA甲基化修饰参与疼痛的文章。

围术期疼痛监测是临床麻醉易忽视的问题,疼痛为患者主观感受,而患者伤害性感受阈值差异性较大,目前无公认的疼痛监测客观指标,检测仪器不普及。李依泽团队与相关器械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了新型疼痛监护仪并运用到临床中。

不仅如此,李依泽及团队还基于前期疼痛领域的研究基础,正在开展关于卫星胶质细胞调控疼痛新稳态机制的科研项目。她们发现,锌离子及其相关的锌转运蛋白在多种免疫细胞和胶质细胞功能中发挥作用,而急慢性疼痛患者血清中的锌离子水平普遍偏低。前期研究已表明卫星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而锌转运蛋白ZIP1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因此,她们提出了ZIP1介导的新稳态机制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假说,并掌握了相关的关键研究技术。

对于未来,李依泽有着明确的目标:计划在3~5年内阐明新稳态机制在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相互作用中的疼痛机制,组建麻醉与疼痛创新转化研究团队,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平台。并在镇痛药物研发、围术期监护仪开发等领域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学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取得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




专家点评


姚兰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麻醉科疼痛科主任

李依泽医生的科研成果丰富,不仅涉及对急性和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还涵盖了对相关监测设备的研究,这非常了不起。科研的目标是搞清楚原理、成因及解决对策,换言之,更有利于对临床服务有效推进。

镇静、镇痛和肌松是麻醉的三大核心要素。而镇痛与镇静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李依泽医生及其团队综合考虑了多种复杂因素,并整合了脑电监测、肌电图监测、汗液分泌监测和瞳孔监测等指标,在全麻、ICU镇静和清醒患者等不同状态下,对多参数进行观察与整合,以便更全面地评估不同麻醉状态下不同患者的镇痛效果。值得期待。


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


优化围术期管理与重症救治

推动科室创新发展




“面对手术量和危重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不断优化围术期管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天津市南开医院张圆介绍,目前全球外科手术数量已超过3亿人次/年,其中危重症18.4%。

作为科室副主任,张圆自2020年2月起在学科带头人余剑波主任的领导下,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从优化管理中要效益、要安全,提升麻醉科的服务品质,不断探索麻醉科管理模式,优化围术期管理,形成术前、术中、术后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框架和诊疗流程。

“这种管理模式将麻醉科与重症医学科统一管理,加快了手术周转,节省人力成本。”张圆介绍,为了维护这一管理模式,需要一个强大的围术期救治人才团队。为此,张圆采取了以下措施:麻醉医生在晋升前需在重症科轮转18个月,同时在麻醉科形成重症组,培养麻醉和重症双专业人才,并给予科室绩效的倾斜。通过进修培训等模式,促进双专业人才的成长。

在2020年~2023年的数据统计中,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住院日和人均费用也相对较低,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面对年年攀升的4级手术量及高龄患者比例,麻醉科保持死亡率为0%。同时,重症医学科运营指针对标逐年向好,重症医学科的投诉及纠纷为0%。科室还形成了围术期特色优势病种,并制定了治疗方案、诊疗路径。

新的管理模式也推动了科研成果在临床的转化。余剑波主任原创性提出以HO-1/CO系统和促炎症消退为核心的内源性保护系统障碍是脓毒症肺损伤发病的关键机制,并提出中西医综合防治策略;采用该策略将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症肺损伤患者病死率降低至13.93%,远低于国际报道30%~60%,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未来我们将从加强内涵建设、完善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优化管理流程、制定行标等多个角度出发,以推动科室的进一步发展。”张圆说道。




专家点评


李天佐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学中心主任

张圆医生的汇报有几个亮点。首先,她提出了危重症围术期一体化管理模式,特别是她将麻醉和重症监护这两个在救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进行了统一规划,这一点尤为引人注目。

其次,她强调了资源的统一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致力于培养麻醉和重症双专业人才,这对于麻醉医生来说尤其有益,因为它不仅提升了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和对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还反过来促进了麻醉管理的改进。

在研究方面,她介绍了如何从临床管理模式的质量提升中提炼出科研学术成果,并介绍了未来的管理设想,期待进一步提炼出这种管理模式在推广方面的要点,供同行借鉴。


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


-为基层麻醉事业奋斗终生-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刘春元于2011年~2012年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归来后,他将所学知识和理念进行了分享,得到了刘进教授、左云霞教授等人的关注,并受邀回华西医院汇报工作。这让他意识到:“基层医院的麻醉医生也能为全国基层麻醉作出贡献。”

于是,在刘春元的组织下,他们创建了基层麻醉网,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走过10年。目前,该平台已成为全国第二大麻醉专业新媒体平台。

基层麻醉网主要开展学术交流、麻醉科普、菁英校园计划、紧急救助、公益济困和基层继续教育等公益活动。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全国麻醉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到100多家基层医院进行见习。此外,他们还参与公益济困活动,为有需要的患者募集善款。2013年6月23日,基层麻醉网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纯公益的麻醉专业网络教育平台:《麻醉大讲堂》,已邀请150多位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近300次讲座。

2019年,刘春元开始尝试在基层举办免费的适宜技术培训班,目前已有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多位基层麻醉医生参加,得到了基层麻醉医生的广泛认可。

此外,在刘春元和团队的努力下,他们还创建了中国恶性高热紧急救助平台,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已有超过500位国内外专家全天候24小时提供紧急救助服务,参与了70余例恶性高热抢救。

2021年5月~2022年5月,刘春元下派到梁平区梁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一年,积极帮助基层医院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及各种外科手术,对全区十几个开展外科手术医疗机构的麻醉科手术室进行现场调研及工作指导,得到了梁平区卫健委的认可,并被评为20212022年度“下派之星”。    

不仅如此,刘春元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公益助学活动,自2023年1月起,组织参加“萤火虫爱心公益助学”活动,善款用于四川、云南等地区儿童及支教老师的帮扶活动,累计捐款已达17万余元。

刘春元表示,他将继续为中华麻醉崛起而努力,为基层麻醉事业奋斗终生!




专家点评


马虹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麻醉教研室主任


刘春元医生不仅在本职工作上表现出色,还在业余时间里创立了基层麻醉网,并在此平台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他组织的麻醉大讲堂,邀请了国内众多知名的麻醉专家进行授课,为基层麻醉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恶性高热救助群中,每当有医疗单位遇到此类紧急情况,他总能迅速在群内发布消息,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这对于急症的救治具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展示,大家对刘医生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对他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他能继续以这份工作为荣,将其作为一生的追求,不断努力。


-“烛光”下的生命守护者-





小小烛光,大爱无疆!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伟曾对一名溺水青年进行了半小时的心肺复苏,但未能挽救其生命。这促使他思考如何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他的答案是:科普宣教。

2018年,在徐伟的努力下,成功创建了荆州烛光公益急救科普中心,他主讲了72场公益科普讲座。自成立以来,该组织的活动已温暖了荆州市7个县市区,科普讲座覆盖了46所学校、20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他们举办的122场公益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达3.5万,受益人数超过10万,建立了8个科普基地。

与此同时,徐伟还带领团队在国际教育学院建立的科普基地,为留学生开展讲座,并通过他们将中华大爱传递到20多个国家。

“生于华夏,何其幸运。我们的善举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官方媒体对我们进行了10余次宣传报道。应急局和教育局也邀请我们团队到中小学开展科普巡讲。”徐伟介绍,2020年,他们的公益科普活动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选为学习课程。

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82人,成员从麻醉医生扩展到ICU、急诊、内外、妇儿等各专业医护人员,再到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在这个多元化的团队中,麻醉医生始终是核心和枢纽,充分发挥着专业性强和全局观的优势。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徐伟将临床科研方法与公益活动相结合,开展了湖北省医务社工示范项目,编撰了心理减压丛书——《中学生及家长身心健康及压力管理宣教》,为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响应号召,推广基层公益课活动,徐伟以政协常委的身份提交了多项提案,其中三项被采纳,一项被评为优秀提案。

徐伟表示,到2028年,即烛光公益科普10周年时,他们的目标是实现巡讲累计300期,覆盖单位达到100个,参与人数突破10万,受益人数超过30万。

“这不是一个麻醉医生能做到的,需要我们凝心聚力,风雨兼程,才能造福更多的人,让小小烛光传递更大的爱。我也将带领团队继续探索标准化经济型模式,将基层公益科普做得更广、更深、更持久。”徐伟说。




专家点评


王天龙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麻醉手术科主任

在聆听了徐伟医生的汇报后,我深感自豪与骄傲。从他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了这样一个以麻醉医生为核心、以科普为内涵的志愿者团队,在服务过程中他们出版了多本科普书籍。此外,徐伟医生还通过政协常委的身份,提交了多项提案,影响了更多人。

坚持做好一件事并将其传承下去是困难的,但徐伟医生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已经制定了到2028年的长远计划。我相信,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科普工作将遍布荆州的每一个角落,为公众带来健康福音。在此,我对徐伟医生的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


结语

在麻醉医学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正是这些中青年菁英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为麻醉学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光明的蓝图。他们的工作不仅提升了医疗质量,更温暖了人心,让我们对未来的医疗发展充满期待。




END







往期报道

荣誉揭晓!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名单发布
荣耀加冕,启航新程 |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论坛荣誉时刻
华南麻醉中青年医师过招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东区域麻醉青年医师的实力对决|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中麻醉中青年医师交锋展实力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西区域中青年麻醉医师显身手|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北麻醉医学“新势力”较量|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排版:张晶

编辑:玉辉

审核:宋菁



点击查看第九届医学家年会精彩内容



2024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医师报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面向全国400万医师;关注医生、聚焦医事,依托国内各学科领域的意见领袖,传递医学专家学术思想。关注医师报,关注大医江湖www.mdweekly.com.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