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人文并重,中青年菁英在挑战中前行 | 麻醉菁英风采录②

健康   2024-10-21 13:13   吉林  

麻醉


麻醉医学,作为一门肩负着生命安全与科学探索双重使命的学科,始终在挑战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这个领域中,麻醉医师们既是技术精湛的操作者,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守护者,他们以冷静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生与死的边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桥梁。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中青年麻醉医师群体的专业实力和创新精神,也标志着他们正成为引领学科进步的中坚力量。

《医师报》推出“中青年麻醉学菁英风采录”系列报道,深入菁英们的世界,了解他们如何在手术室内创造奇迹,如何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以及他们如何培养下一代麻醉医师,确保这一重要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




夏明: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困难气道评估系统研究

气道管理是麻醉医生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困难气道导致的通气失败是麻醉相关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夏明介绍,目前,困难气道评估手段不够“智能精准”,主要依赖人工手动测量多项体表标志,流程繁琐且主观性强。近年来,影像学检查逐渐引入,但尚未普及,敏感度和特异度也不理想。

同时,困难气道插管装置缺乏“智能引导”,尽管用于困难气道的设备众多,但由于引起气道困难的原因复杂多样,没有一种设备能涵盖所有临床问题。常用的纤维支气管镜和可视喉镜也存在使用局限。

看到这一问题的夏明及其团队决定,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困难气道评估系统研究,旨在通过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超声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构建多模态困难气道评估新体系,突破当前评估过于依赖个人经验的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首次提出多模态智能困难气道评估系统的概念,不同模型取长补短,大大优化了气道评估流程,降低了漏诊误诊风险。

具体而言,该项目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围绕围术期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布局,包括术前、术后、术中以及插管过程。通过基于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超声图像识别技术的困难气道评估,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困难气道评估系统,最终通过模型训练实现多模态困难气道评估系统的融合。

在研究成果方面,团队在人工智能气道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牵头制定困难气道评估的国际专家共识;研究成果在《Anaesthesia》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于2021年获得美国麻醉病人安全基金会“年度最佳论文皮尔斯奖”,这是北美地区以外首个获得该奖项的团队。

此外,团队还与MIMIC团队合作,建立首个适合东方人解剖特点的气道数据库。在专利与临床转化方面,该团队共拥有包括8项国际发明专利和22项国家发明专利等在内的400余项知识产权授权。


专家点评

米卫东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


夏明医生的汇报内容与活动主题高度一致,即安全和麻醉技术的创新,特别是针对困难气道的管理。这不仅是麻醉医生的核心关注点,也是麻醉专业领域内最为精通的技术之一。

夏明医生及其团队在困难气道评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多篇国际指南和高质量学术论文,同时拥有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此外,他们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语音、图像和超声参数来识别气道特征,这一研究方向极具前景。他们还计划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




罗猛强:神经外科麻醉与全麻药物机制的双重突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是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肝移植数量居全国前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猛强是小儿肝移植麻醉的主要负责人。每年,他负责超过700例神经外科及危重症患者的麻醉工作。

罗猛强的临床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神经外科加速康复策略的实施,如头皮神经阻滞和容量管理。同时侧重于研究机械通气对重症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积极探索影响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愈后的风险因素,以及在特殊体位下机械通气患者的最佳通气策略和PEEP值。

他还编写了《神经外科与人工智能麻醉进展》一书,并参与编写了权威著作《神经外科麻醉学》。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中国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麻醉部分的撰写,并参与了《儿童麻醉与围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罗猛强的基础科研方向是麻醉学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全麻药物作用机制。自博士以来,他一直在中科院神经研究所接受系统的基础神经科研培训与合作,并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产出。既往研究认为,全身麻醉通过作用于睡眠觉醒相关的核团来发挥麻醉作用。罗猛强利用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迅速发展的微型荧光成像技术,揭示了腹外侧视前区调控全身麻醉与睡眠的差异性调节机制。他发现,不同分子靶点的全麻药倾向于招募同一群VLPOGABA神经元发挥全麻作用,但全麻对VLPO各类神经元均发挥着抑制为主、部分激活的双向调控作用,这与神经元在睡眠觉醒中所发挥的促睡眠或促觉醒作用无关。

此外,罗猛强在全脑范围内绘制了异氟烷和氯胺酮激活神经元网络图谱。他发现氯胺酮主要激活大脑皮层,以颞叶皮层为中心靶点,而异氟烷主要激活下丘脑相关脑区,以蓝斑核为中心节点。此外,他还系统性地综述了皮层和皮层下网络调控全麻诱导意识消失的神经机制。

“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全麻药物作用机制这一麻醉学关键的科学问题,探索神经外科加速康复以及重症患者愈后改善策略,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基础与临床科研并重,以期在医、教、研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罗猛强说。


专家点评

姚兰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主任


华山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取得的成就咱们都非常清楚。罗猛强医生研究中涉及两个大家都在关注的议题:一是机械通气下特殊体位患者的肺保护研究的部分;二是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具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脑灌注改善对脑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

罗猛强医生强调了特殊体位麻醉管理策略的重要性,并指出重视改善限制性体位可能对术后恢复产生影响。他的研究对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在全麻状态下对脑细胞的广泛激活作用和亚麻醉剂量的神经保护作用加以关注,研究还关注小剂量氯胺酮更加利于患者麻醉苏醒,这些在临床实践中都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期待罗猛强医生未来能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继续深入研究,给到大家更多启发。


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




王婷婷:科学引领,教学相长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医疗领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主任王婷婷坚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推动麻醉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此,在管理上,她一方面聚焦科研方向,建立多学科科研平台,促进科研创新:建立广阔国内外及多学科协作渠道,通过科室给予基金奖励、论文发表奖励等投入,建立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及奖励政策保障。

一方面以平台打造为基础,推动建立“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打破平台局限,构建优势互补的成长格局;

与此同时,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聘请基础医学院鲁友明教授作为麻醉科青年人才成长导师,并组建高端人才讲座,引进人才。

身兼教学主任、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德育导师三重身份,王婷婷坚持每个月走入校园,走进宿舍与研究生谈心谈话,以德为本,立德树人。在科室的培养下,2023年研究生共发表SCI论文39篇,2023年科室晋升校级副高3人、正高2人,2024年中标4项国基金。

她还注重科普,通过多形式多平台科普舒适化医疗,并荣获米勒之声文化传媒“优秀主持人”称号,积极参与对口帮扶等公益活动;作为“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专家组核心成员,定点帮扶深圳南山医院。

经过努力,该科室在2022年和2023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中均位居全国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王婷婷积极推动医院新增麻醉本科专业实现历史性突破,使华科麻醉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二。她还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贝恩麻醉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骨干。

王婷婷强调,以科研引领、教学相长,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共同推动品质麻醉可持续发展。 


专家点评

李天佐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中心主任


王婷婷医生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方面表现出色,她主导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外聘科研人才引进等举措,均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策略。

从她的汇报中可以明显看出,她所领导的学科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进步,尤其在专业领域,她的贡献尤为突出。此外,她在教学方面的努力也值得称赞,特别是在住院医生的培养上,她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细致入微的培养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




宋宗斌:人文麻醉护佑人民健康

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医生宋宗斌长期深耕临床一线,专注于胸腹联合移植等复杂手术麻醉技术的精进。

2019年,宋宗斌积极响应号召,前往绥宁县人民医院执行定点帮扶任务。面对当地教学设备匮乏的困境,他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组织业务学习活动,通过不懈努力,通过引导年轻医生自主讲课,实现了学术帮扶的内生循环。

在此基础上,宋宗斌还成功策划并举办了绥宁县首次麻醉学术会议,这一创举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麻醉学科的发展,显著提升了该学科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在宋宗斌的指导下,绥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不仅在学术水平方面得到提升,更在团队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在导师郭曲练教授的带领下,宋宗斌深入参与了CAA:精准扶贫——麻醉专科医联体建设和中国医师协会“县级医院麻醉科品质提升计划”两项公益项目。对麻醉专科医联体进行了精准的医疗帮扶活动,推动了千余家医院之间的合作,先后组织近 500场学术活动,培训近20000人次,有效促进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推动了基层医院麻醉学科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县级医院麻醉科的服务质量,宋宗斌还加入了“县级医院麻醉科品质提升计划”。该项目首先在湖南省桃源县人民医院实施,并助推该院的麻醉学科发展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随着项目的推广,其成效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认可,多次被选为亮点案例进行展示,并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部门的要求分享经验。作为该项目的唯一执行组干事,宋宗斌全面负责了包括标准制定、文件起草在内的各项工作。

宋宗斌表示,作为一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他将始终坚定不移地听党指挥,以学术为引领,积极投身于公益基层工作,致力于通过人文麻醉护佑人民健康。不断努力,为我国实现从麻醉大国向麻醉强国迈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家点评

申乐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在聆听宋宗斌医生的报告后,我获取了一个极具推广价值的新观念——公益科研,其核心在于强调科研应蕴含公益性质。科研创新不应是大型医疗机构或顶尖医院麻醉学科的专属领地,而应成为全体麻醉医生,包括基层麻醉医生共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实际上,每位麻醉医生在致力于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都具备科研创新的潜力和热情,甚至拥有丰富的资源,他们所欠缺的往往是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专业的指导以及明确的引导方向。随着临床科研的不断增多,我们迫切需要更加规范的科研实践。

此外,宋宗斌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疗机构所开展的相关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借鉴机会。期待宋宗斌医生未来能在公益科研领域为更多基层同行提供帮助,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的公益性发展。


夏海发:推动医疗技术下沉与学科建设

2022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夏海发作为湖北省第十一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被湖北省委组织部分派至革命老区洪湖市挂任洪湖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协助分管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以及外联工作。

在挂职期间,夏海发积极推动与武汉协和医院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优质医疗技术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院学科建设。推动洪湖医院麻醉科与武汉协和医院的远程共享学习与病例讨论,开展了临床新技术,并每周参与病例讨论与查房工作。

在科研方面,针对基层地区科研与教学薄弱普遍现象,夏海发协助医院完善科研工作管理方案鼓励全院职工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全院进行规范化教学查房,并举行科研及教学查房讲座、到各科室指导教学查房、将教学查房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针对洪湖医院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开展率低的困境,夏海发定期组织相关科室召开无痛诊疗协调会,提出优化无痛诊疗流程、合理进行绩效分配以及开展相关科普讲座等措施。

2023年2月,夏海发协助承办了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麻醉临床能力提升培训班(洪湖站)及湖北省麻醉质控工作会议,邀请了全国各地数十位知名麻醉专家前来指导授课,活动期间医疗公司向医院捐赠便携式超声等价值100万余元的医疗设备;全省各市基层单位近3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班,近100名麻醉专业人员参加了临床能力提升培训及考核。

同年4月,他牵头举办了“中国麻醉周、舒适化医疗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的多学科专家联合义诊活动,邀请了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妇产科、消化内科等多位知名专家到洪湖进行多学科义诊,让洪湖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专家医疗服务。

夏海发还积极参与了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麻醉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县级医院麻醉学科能力建设提升工程”,自2020年起先后走过江西瑞金、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福建宁德、陕西延川等10余个偏远基层地区,并多次作为带教老师在培训班上进行示范带教。

“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夏海发说道。


专家点评

徐铭军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主任


夏海发医生在每一次深入基层的过程中,都展示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以帮助基层医院,如打造无痛医院。

此外,夏海发医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有效促进了武汉协和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为基层医院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还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技术,为基层医院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

在他助力下,受援医院无痛胃肠镜手术的成功率由原先的20%大幅提升至60%,而无痛分娩率更是从35%跃升至90%。同样作为麻醉科医生,我深知无痛分娩在专科医院中达到如此高的成功率已属不易,而在县级综合医院实现这一比例,更是体现了夏海发医生及其团队的工作能力与无私的奉献精神。







结语


在麻醉医学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正是这些中青年菁英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为麻醉学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光明的蓝图。他们的工作不仅提升了医疗质量,更温暖了人心,让我们对未来的医疗发展充满期待。




往期报道

荣誉揭晓!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名单发布
荣耀加冕,启航新程 |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论坛荣誉时刻
 以技术为剑,以智慧为盾,中青年力量引领麻醉学科新发展 | 麻醉菁英风采录①
华南麻醉中青年医师过招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东区域麻醉青年医师的实力对决|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中麻醉中青年医师交锋展实力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西区域中青年麻醉医师显身手|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华北麻醉医学“新势力”较量|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排版:张晶

编辑:瑞静 玉辉

审核:宋菁



点击查看第十届医学家年会精彩内容



2024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


医师报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面向全国400万医师;关注医生、聚焦医事,依托国内各学科领域的意见领袖,传递医学专家学术思想。关注医师报,关注大医江湖www.mdweekly.com.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