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豆叶斑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路径

科技   2024-12-11 10:48   北京  


本文收录于《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24年第5期,目次14


摘要:大豆叶斑病是大豆生产中的常见疾病,多发于低温多雨季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大豆叶斑病诊断中后,可提高诊断结果精准度,为制定病害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为进一步提高叶斑病诊断成效,该文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豆叶斑病诊断中的价值,并结合病害防控实践,论述了图像识别技术、图像分割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豆叶斑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大豆叶斑病;病害诊断

叶斑病是大豆种植与管理中常见病害类型之一。若得不到及时有效防控,直接影响作物生产质量与产量。为实现优质优产,需要精准诊断病害,最大程度减少病害范围,以及降低病害负面影响。小规模种植模式下,种植管理者多依靠目测或经验判定法诊断病害。因种植管理者农业技术水平、知识储备优差异,若仅凭经验识别病害,并不能保证诊断结果的精准性,极有可能错过最佳的病害防治时机。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等现代化方法精准、快速分析叶片图像,准确、及时诊断叶片是否存在叶斑病、病害程度等,为制定病害防治方案提供依据,防止病害扩散诱发减量减产问题。

  1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豆叶斑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大豆叶斑病诊断方法多依靠人工,即种植管理者结合过往生产经验判断大豆是否出现了叶斑病,以及病害程度。此种判断方式多受主观因素影响,难免判断失误。从病害诊断时效性看,人工诊断可应用到小规模病害防治中,但大豆生产日趋规模化,人工诊断模式俨然满足不了现代化大豆病害防治需求。为此,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重要技术推动力,助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优势如下:

一是诊断依据具有客观性。人工智能技术以数据算法为基准,诊断依据更科学,即对叶片图像进行数据化分析与比对,快速诊断叶斑病病害情况[1];二是诊断结果具有精准性。大豆叶斑病可细化为细菌性斑点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用肉眼不易识别具体病害类型,加大了人工诊断失误率。而人工智能技术诊断过程自动化水平较高,可细致分析叶片图像,规避了人为诊断失误问题,提高诊断精准度[2];三是诊断时效性强。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与图像识别技术,可快速分析与诊断叶片图像信息,提高了诊断时效性,为种植管理者快速制定病害防控方案争得时间,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四是诊断具有动态性。人工智能系统可融合物联网技术对大豆种植地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监测,在探测到叶斑病病害迹象后,及时通过预警系统发送预警通知,为种植管理人员防治病害争夺时间,尽可能地减少病害损失。

2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豆叶斑病诊断中的应用路径


2.1   图像识别技术

目前,关键的图像识别技术有图像背景分割、生成对抗网络、卷积神经网络与迁移学习[3]。此项技术重在对图像进行分割化处理,如依托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前,对大豆叶片与背景图像进行分割化处理,以降低图像数据规模,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快速进行病害图像训练与识别打好基础。总体而言,此项技术在快速识别大豆叶片图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智能化决策提供依据。

在智能化决策环节,可将实时影像传至分析系统,并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在融合应用YOLO与卷积神经网络基础上,依托卡尔曼滤波器动态追踪影像信息。此神经网络模型是经ImageNet数据训练形成的神经网ResNet50,成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图像识别技术。一方面,通过分解ResNet50神经网中的完全联动判定模块,以及结合农作物的类目,创设出新的完整的连接判定模块。在进一步分析大豆叶片采样数据后,封锁ResNet50各原因权重,进一步分析新增加的网络分量,以此诊断大豆叶片是否存在叶斑病。系统客户端亦可整合与存储Hadoop上传的照片以及APP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MySQL 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接着以此方法为基础,进一步将符合判定要求的数据信息存储到Rwdis中,方便动态更新与维管缓存数据,提高数据传递与响应速度,为后续快速诊断同类情况营造条件。

2.2   图像处理技术

一是依托图像处理技术对大豆叶斑病叶子图像进行分割,分析与计算病斑面积,在精准与合理提取目标叶片与病斑面积基础上,再次提升计算像素面积才的精准度[4]。将人工侵染的大豆叶斑病典型叶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征空间聚类法有效分割大豆叶片病斑区域,结合目标叶片与病斑区域像素数,进一步确定大豆叶片叶斑病面积[5]。依托此种方法对培养皿与背光板上的叶片图像进行试验化分析,并通过photoshop逐像素、手动抠图等方式,进一步分析特征空间聚类法计算出的叶片RLA精准度与实用性[6]。在计算出平板面积以后,可判断出病害严重程度,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是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进行图像分割。以图像为基础的自动检测技术替代了过往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可精准客观地了解病害情况,进而制定病害应急预案,减少危害程度。从病斑颜色特点、病区与健康区颜色入手,结合BP神经网络信号值,融合病区与健康区颜色,在BP网络基础上形成特有的R、G、B3分量。对于原有的影像数据信息(比如大豆植株叶片)可以纳入 RGB彩色空间,选择出最佳的彩色信道。总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可动态监测大豆成长发育与叶斑病等病害情况,进而结合病害情况做出及时的防控响应。

2.3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集合了互联网、物联网、GIS与大数据等众多信息技术之所长,可高效采集与诊断病害相关的数据信息,如气象、文字、视频、或者有害生物图文、视频等数据资料。软件系统在对汇总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与计算后,精准判断各监测区域有害生物情况,实现了传统人工监测向图像自动监测的过渡。图像自动监测技术在综合分析病种形态、纹理、颜色等各方信息基础上,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模糊神经网络,并进一步汇总遗传算法、分析理论、小波分析等理论以及神经网络技术优势,快速识别出大豆叶斑病病害情况。

  3

结语


农业生产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大豆叶斑病病害诊断结合,成为大豆生产的重要发展趋势。图像识别技术可快速识别大豆是否出现了叶斑病;图像处理技术可进一步确定叶片叶斑病面积,判定病害严重程度。或者,动态监测大豆成长态势、成长状况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融合后,可采集、整合、分析与大豆成长相关的数据信息,精准判断叶斑病病害情况。无论采用何种人工智能技术,种植管理者均应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能结合人工智能识别与判断的叶斑病病害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病害整治方案,努力实现“事前防控、事后及时治理”的目标,将病害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田晓乐.深度模糊神经网络改进研究及其在农作物病害识别的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23.

[2]陈思羽,朱红媛,王贞旭,等.基于Python的大豆病害图像检测技术研究[J].大豆科学,2023,42(3):360-366.

[3]陈一萍.小样本数据下大豆叶片病害识别方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22.

[4]谭秦红.基于无人机图像处理的大豆叶片病害识别准确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21,50(3):174-180.

[5]于通.基于图像和光谱信息的典型叶片病害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20.

[6]韩殿元,黄心渊,付慧.基于彩色通道相似性图像分割方法的植物叶面积计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6):179-183.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诸葛镇人民政府


本文下载链接




http://www.nygcjs.cn/cn/article/doi/10.16815/j.cnki.11-5446/s.2024.14.014




扫码关注我们


《农业信息化》杂志





  2025年出版12期,刊号:CN11-5436/S。

  邮发代号:82-133

  订阅方式: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 

  邮编:100125

  订阅电话:010-59195603     

  订阅及投稿邮箱:nyxxh2015@163.com




农业信息化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杂志、网站、新媒体同步运营。定位于服务政府、面向市场,承上启下搭建政府、科研、学术界、企业和农民终端用户之间的桥梁,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