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24年第5期,目次54
摘要:自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来,随着工作和制度的不断推进,三亚市区域经济及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新时代,职业教育应推动人才培养链、科技推广链、乡村产业链精准对接,促进乡村产业动力变革和质量提升。该文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的视阈,探讨了职业教育赋能三亚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相关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乡村人才振兴;实践路径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之年[1]。国计民生规划的重点问题是“三农”发展问题,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人才的振兴。如何坚持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优先思考人才的培养链。党的二十大召开,给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破局之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保障性要素是人才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职业教育是农村人才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应推动人才培养链、科技推广链、乡村产业链精准对接,促进乡村产业动力变革和质量提升,为建设农业强国扛起三亚担当。
1
政府方面:规划互嵌、疏通管理体制机制
1.1 立足战略规划,跑出三亚职业教育特色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三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89亿元,同比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7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三亚依托自贸港政策制度优势,“跑出”三亚农业特色。与产业发展形成矛盾对比的是三亚农村劳动力市场现状:农村人才和劳动力供需矛盾。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深入推进,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农村和农业正向高科技迈步,农业机械化生产、高新技术应用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核心元素,促进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企业入驻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带动乡村高质量用工需求。然而,三亚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缺乏,低技能、低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人才和劳动力评价机制缺失。产业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产业强。中国现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2915万人,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乡村振兴是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应有之义,城乡兼具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要特征。三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质量建设,能为农业产业发展人才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目前三亚职业学院共有5所,专业群设立均以服务类、工程类为主,针对三亚特需的农业人才几乎为零。应从总体规划的角度深入调研分析当地乡村人才需求,设置涉农职业教育政策,以政策为引导。
教育是基础,产业是核心,人才是关键。乡村要振兴应从本地产业需要出发实施“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的政策,夯实职教基础,构建职教体系,追求制度创新,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人才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生产力资源。
1.2 扫清入学障碍,落实各项入学政策
自2019年海南省高职分类招生考试中针对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有了专项的免入学文化课考试帮扶政策。但针对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或涉农专业学生接受教育补助、招生绿色通道、助学政策等未有相关政策支持。应持续完善配套法规,提高涉农职业教育“满意度”。面向农民的学历应形成教育体系。例如探索“政府+企业+高校”联合办学,推进“学历+职业技能”双证书培育。结合海南自贸港农村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实施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计划,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家庭贫困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为参加培训的学员建立就业帮扶机制,持续进行就业追踪和帮扶工作,打造“培训+鉴定+就业”一条龙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提升学历水平,获取计划内的统招大专学历文凭。开展技能主题的职业教育进社区活动,使广大群众感受到职业技能的魅力和风采,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
1.3 “引”“育”“留”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最终要落实到教师和学生身上,而教师又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变量。从这种意义上说,师资问题是乡村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建设的焦点,而事实上,师资问题正是职业院校一个现实的短板,在偏远地区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在职业院校,一个专业下的教师可以看作是一个教学团队。教师队伍要匹配和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这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双师型,创新型,结构化,协作等成为用来描述职业院校教师的新的措辞,也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指导。打造接地气、实用、适用的涉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针对涉农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改革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尝试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教学团队,支持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互聘机制。试行灵活的农村引才育才机制。一是采取“产业+企业+技术能手”的产业引才,推进农村产业人才落地。二是推行“农村+院校+候鸟人才”的柔性引才,依托院校人才优势,推进农村党建和地区发展,促动农民能力提升。三是推行“农业+农技推广+科技带头人”的科技引才,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
1.4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就业、就读观念
海南是一个岛屿省份,20%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农业。全岛80%的土地在农村,60%的岛民是农民。乡村振兴不仅为了脱贫“摘帽”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掌握技能、为改变命运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以“造血式”扶贫,打造出脱贫攻坚的海南“样本”。职业教育的一大困境在于社会认同感,融通职普理念,助推人才振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出彩的教育,是实现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重要引擎。三亚也应把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抓手,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就业、就读观念。为乡村地区“量身定制”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院校方面:互生共融,完善人才培养链
三亚的职业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方向以及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情况,积极探索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在推进中力求“把职教课堂建在三亚乡村振兴的大地上”,做到“为乡村导航、为乡村育人、为乡村赋能、为乡村发展”。
2.1 立足地域,打造三亚特色农村人才培育体系
从“富脑袋”到“富口袋”,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乡村振兴应把人才振兴置于首位,职业教育应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保持三亚教育特色、打造三亚教育亮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大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村民就业创业。强化人才振兴,才能确保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职业教育应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突出针对性、精准性、时代性,让职业人才的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推进三亚特色农村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应做好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加强校企村合作,坚持产教融合,坚持产业、行业、企业、专业、职业等“五业”联动。进一步总结和推广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村振兴电视夜校”的经验,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统筹好各级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资源,保障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两者之间优势互补,产生强大合力。各职业院校要集中力量开发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在线学习教育培训平台,探索田间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培育效果。除了培训农业技术技能外,还要增加海南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三亚市乡村人才振兴建设的需要。
2.2 以需求为本,打造本土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企业、学校三大组织机构对乡村人才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和创新引擎。识才的慧眼、育才的良方、用才的胆识,充分盘活乡村振兴人才资源,释放人才引擎的强劲动力,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4]。学校牵线搭桥,加强村党组织共建,以党建引领、师资资源互派、共商人才培育方案、项目开发共享等合作方式当好校企村合作“红娘”,为乡村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职业院校应发挥涉农专业优势资源,为乡村提供产业科技教育培训服务。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底层逻辑是适应性问题,如何加强本土职业教育培养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是构建起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2.3 引入动态监管体系,协助院校专业设定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完善人才培养链,建设乡村产业发展“蓄力池”是关键。专业设置应该紧盯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技术前沿、紧盯民生需求。建立三亚地区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贴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及时对传统专业进行调停并转和提质赋能。加强涉农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针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特点及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升级、改造、优化相关专业,培养一批“下得来、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兴农人”。
2.4 “借智”、“借才”打造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汇集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入驻,逐渐成为新兴科研地。背靠如此丰富而又雄厚的科研资源,三亚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向入驻企业和科研机构“借智”“借才”打造职业教育类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快高层次人才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一线聚集,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带动性作用。三亚本土职业院校可以开展送教进村活动,选派优秀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师到田间、到地里开设急需、刚需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实际中解决农村学生或农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问题。在实行过程中探索合作模式和贴合地域需要的工作机制。让农村学生或农民在农忙时能得到职业技能帮助,在农闲时可以补充知识短板。让专业知识在乡村共享,教师获得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乡村获得人才质量提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科研技术和资源优势,实现专业技术和科研资源的高效整合,服务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5]。
2.5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贴合产业需求
加大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摒弃“唯学历论”“唯成果论”的错误观念与方法,应积极引进更多高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人才及具备较强农业技能的工匠进校园。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帮带机制,搭建“协作教学创新平台”,从“训、赛、研、创”四个渠道,针对“实践、教学、育人、创新”四个能力维度,构建“一平台、四渠道、四能力”教师团队培养体系,助力校教师队伍能力明显提升。
2.6 优化赋能,提高课程耦合度
2.6.1融合资源整合课程
精准把脉、适销对路,主动对接产业新需求。需要详细调研农业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与前沿动态,融合当地院校专家资源,对接三亚乡村振兴的新产业,对症下药制订三亚地域特色的教学计划。职业教育不只是让学者获得通识课程,更是应当针对性强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技术等要求相适应,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人数和结构进行统一规划,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农村的发展;职业院校应以地域特色为中心,建立灵活贴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引入机制。政府层面引导消除壁垒,职业院校整合实现资源的,乡村享受人才建设成果。搭建平台、分类培养,开辟乡村振兴人才“育训结合”新路径。一是采取“产业+企业+技术能手”的产业引才,推进农村产业人才落地。二是推行“农村+院校+候鸟人才”的柔性引才,依托职业院校人才优势,推进农村党建和地区发展,促动农民能力提升。三是推行“农业+农技推广+科技带头人”的科技引才,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确保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干得好”。
2.6.2优化课程构建重才留才“生态圈”
当前三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成效不明显的问题,需要优化赋能管理,构建提质增效新局面。首先,解决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导向性,融入思政课程。把学生“逃离乡村”“跳出农门”视为追求的人生价值引导为“建设家乡”“振兴乡村”。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出和推广,潜移默化也影响着新时代的农民。乡村振兴不能封闭固守应该开放胸怀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能。不断引导及不断增强增强学生的乡村情感认同。结合涉农专业的行业背景,在理论课堂和实践教学巾让学生了解乡村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同时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其充分了解或体验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乡村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参与积极性和责任感,培养扎根乡村的意愿。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仅仅依靠职业教育是行不通的,还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体系内,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教育资源进行结构重组,提升乡村群体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打造集职业院校、教育机构﹑培训组织等教育服务于一体的“立交桥”全面赋能乡村群体的文化水平提升。
2.6.3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模式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打造不受时空约束能利用碎片化学习的空中课堂迫在眉睫。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相应政策、资金、法律的支持,有利于提高三亚本地职业院校教师针对三亚乡村的人才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项目。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为农村学生或农民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课程[6]。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级乡村振兴人才实习需求。从政策层面推动课程资源数据化、知识平台及时化。城市和乡村通过网络连接,共享三农信息,传递乡土情感。通过持续对新农人进行扶持和服务,通过数字化课程,让专业知识快速地流动到田间地头,搭建农技传播的桥梁,助力更多新农人和农技专家在平台上实现“双向奔赴”。以往职业教育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导致职业教育课程构建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偏差和误解。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及时的将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出点和目的及时传达给农民,也能及时总结成功案例及推广乡村人才振兴成果。让农民可以自己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是有利可图的加强知识学习积极性。
结语
从三亚市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政府和院校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策略,包括政府规划互嵌、疏通管理体制、扫清入学障碍、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及院校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本土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动态监管体系、借智借才打造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在未来的发展中,当地的职业教育应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金昌波,何慧蓉.2023年省直机关党建工作会议召开[N].海南日报,2023,02-15.
[2]邓玲婉.高职数智化金融专业“产教科训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探索[J].广西教育,2023,25(12).
[3]王浩,陈海燕.高职《职业健康与安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23,28(12).
[4]李梦楠.让美丽愿景变眼前实景[N].海南日报,2023,09-04.
[5]张宏波.122名博士人才服务17个村庄[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08-24.
[6]饶以祥.“两强一增”背景下HN县农户新技术采纳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23.
作者单位: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
http://www.nygcjs.cn/cn/article/doi/10.16815/j.cnki.11-5446/s.2024.14.054
2025年出版12期,刊号:CN11-5436/S。
邮发代号:82-133
订阅方式: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
邮编:100125
订阅电话:010-59195603
订阅及投稿邮箱:nyxxh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