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面对伴侣的无回应,就是你变强的开始。为什么当别人不回应你时,你就会情绪失控,一旦不及时回你消息,你就焦虑,就烦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你正在面临一种心理缺失,叫做客体恒常性缺失。
客体恒常性是精神动力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指的是客体的稳定。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婴儿,他本来在跟妈妈一起玩,然后妈妈突然有事儿离开了,那么这个时候小婴儿就会哇哇大哭,因为他觉得妈妈不在了,且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稍微大一点的小孩就会逐渐意识到不是妈妈不在了,而是妈妈有时离开了,妈妈还要回来,这就是客体,恒长性指的是对方短暂离开,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对方的支持和存在,而一个缺乏客体恒长性的人,他就没有能力在心里形成足够稳定的内在客体。
就即使他形成了,也是非常容易崩坏的,比如短暂的失去消息,短暂的分离,都会让他产生孤独、失控的和害怕的这种情绪。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一个人的课题和长性缺失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贝克之前所说的一个观点吧,就是一个人能否稳定的他的客体或者形成稳定的课题很长性,关键在于成长期是否得到父母及事且恰当的回应以及照顾。在我们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们需要来自父母的经营需求,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一个能肯定支持我们的客体陪在我们身边,这样我们才能依据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建立一个内化的形象。即便这个形象离开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字体。否则,我们就会在两个极端去摇摆,要么觉得自己很好,值得被爱,要么觉得自己很糟糕,不值得被爱。而缺乏课题恒长性的人,他是没有在心中形成一个形象足够稳定的内在客体的,也不会清楚对方到底是不是稳定的。当伴侣离开自己的时候,或者没有及时回应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我自己被抛弃。所以说,我们也可以这样讲,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如果被父母的喜怒无常对待过,他就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稳定持续的爱,那么长大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呢?
对父母的恒长信的渴望就会转移到伴侣身上,一旦他所爱之人不在身边了,他就很难再有悲哀的感觉,于是产生一种严重的被抛下的恐慌感和孤独感,以至于会激发他一些原始的、强烈的甚至孩子气的反应。因为被抛弃的恐惧但被触发了,羞耻感和自我谴责紧随其后就会来,进一步就会破坏这个已经焦虑的人的一个情绪。这么说吧,比如一个2岁孩子被独自丢下了,或者跟一个反复无常的照料者在一起生活,那他会变成什么样呢?所以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行为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无理取闹,或者给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感觉,事实上是因为他早年间经历过一些很严重的一恋创伤,导致他的情感发展是受损的,从而错失了建立客体恒长性的一个时机。那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该如何才能弥补自己的客题缺失呢?首先就是你可以重新内化一个好的客题形象,就是与健康的客题构建关系,健康客体就是能够带给你正向的以及好的体验的客体。比如说好的伴侣,好的朋友,一个好的咨询师都可以,因为他们不会过度攻击,不会去打压你,能够稳定的去陪伴你,跟你建立一个心理连接。
那么如果在这样的惯系里,你就能重新去审视自己对于课题的惯性思维。还有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心理弹性,尝试训练对无回应的耐受度。可能之前的你一直在用别人的火焰和反馈来审视自己,比如对方没有及时的回复你消息时,你会觉得我不够好,自己不值得悲哀。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建立一个自我反馈机制,不管你主动说什么干什么,都由现在心里给自己正向反馈。不要去预设一些尴尬的、糟糕的场景,被秒回确实能让你满足,但是你越是能承受无回音产生的自我怀疑,你处理关系能力就会越强,对于无回应这一点,你一定要知道,就是主动是你的事情,别人回不回应是别人的事情,你不需要把任何事情看太重,情感问题可以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