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一年一度的静海家祠巡礼活动

文摘   2025-02-02 22:17   河北  
年,隆重而来,悄然而去。
一晃今天都是初五了,
明天大多数的企事业就要恢复正常了。
回首这个春节,除了吃吃喝喝,有哪些能成为亮点呢?
隔壁县静海李佳阳老师组织的《2025静海家祠巡礼活动》绝对是一个亮点。

祠堂巡礼活动始于2018年,由周俊启、李佳阳两位先生首倡,众人景从。活动后,赞誉不绝,于是形成定例,即每正月初四或初五,对静海各家族及祠堂巡礼,旨在宣传家族文化与优良家风,促进家族间联络与合作。

    至今,巡礼活动已累计举办次,拜访家族34家、祠堂25座,每次参与人数已由数人发展至数十人。同时,活动还吸引了京津冀地区专家以及高校老师们的参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指导与帮助。


祠堂巡礼活动已成为了静海的一张文化品牌。

 2025年静海祠堂巡礼活动时间:20252月1日(乙巳年正月初四)

路线:

    第一站大瓦头氏家族(岳飞后裔,祠堂悬挂岳飞像,精忠报国匾


    第二站南万营村张氏家族(祠堂为古建,门楼悬挂清代大匾


    第三站北迸庄村元朝王氏家族(祠堂两进院落,院中布置家风及24孝等文化展板


    第四站  北迸庄村金陵王氏家族祠堂遵古法重建,悬挂乾隆皇帝御赐匾额


    第五站 当滩头村刘氏家族(祠堂颇为壮观分为上下两层,堂内悬挂进士及翰林匾额


    巡礼活动结束在刘氏宗祠二楼进行2025年祠堂巡礼活动座谈会。成员是静海及区外周边兄弟县市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参与 活动内容:与被访家族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家族历史及家训家风的传承情况。


语音翻译。万英应该是万营,分为南完营,北万营,旧城万人营,后省区人字,称万营。
他们这村巡礼的路线基本上是王口镇、沿庄镇。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我翻了一下他们前期祠堂巡礼的资料,摘录一部分来大家欣赏
以下是2019年的资料

北迸庄村的王耀群老师,早早的等候在村口,随后在村南街接上王加厂老师,由二位老师带领看到了躺在路边的两块石碑,石碑原立于祠堂中分别是《王公忠义传》和《王公孝友传》。后来到了王氏宗祠遗址,据介绍祠堂毁于1977年。

    王氏祠堂保存《王公忠义传》《王公孝友传》旧碑,书文俱佳,极具历史价值。


下一站来到了南万营村,由耀群老师联系,七十多岁的老族长张宝财及族人张西海接待了我们,打开了尘封的家祠大门。张氏家祠坐落在窄小的胡同内,精美的门楼,上悬张氏家祠匾额,祠堂内文革标语众多,曾被征用为村大队部、广播室及卫生所等。之所以保存的这么完整可能就是因为被征用。家谱被毁,祠堂现在荒废了,存放了杂物。

    张氏祠堂近百年历史,保存完整,门楼之匾额是王口“万胜永”的张敬廉(擅颜体)书。祠堂保存有特殊历史时期印记。


又驱车来到北万营村,村西头有刘氏家祠,坐北朝南,20年前重修。刘家三位老先生接待了我们,进入祠堂,正中供奉刘氏始祖刘累画像,并从谱匣中取出家谱轴观看,据说家族中出了一位总兵。待考证。

    刘氏祠堂为正阳门,两边是胡同俗称“轿地”。祠内有谱匣、条案、八仙桌一套,即实用又有典雅简净之美。


我们又来到了和平村刘氏宗祠,由周老师带领并联系了刘氏族人打开了家祠大门,院子格外宽敞,路两旁松树排列,此刘姓也是耀群老师姥姥家母族之地。祠堂于1993年在原址复建,供桌为老祠堂遗物,刻有堂号世德堂,在杂物间有一块老匾,经众人努力,抬到院内,上书“松筠节操”四字,为光绪年老匾。

    刘氏祠堂之族谱走线简净实用。大门挂一套祖传木刻族联,文词、书法、镌刻水平极高。


       我们每到一家首先敬香祭拜(乡村有拜邻谱之礼,虽非同族不免姻亲世交,表尊老敬贤之意故有此礼。守祠人要在侧相陪同拜)。

时值中午,陈官屯来的二位老师因有事,提前回家了。下一站赶往台头,先解决下温饱问题,周老师请大家在孙友升的羊蝎子馆就餐,确实很有特色,水足饭饱后,来到台头郝氏宗祠,郝氏宗祠坐落在台头民生村民生街西侧,坐北朝南,东侧有侧门,2013年重修。周老师联系了掌管祠堂钥匙的老人,进入祠堂给人以一种雄伟震撼之感,雕梁画栋,两进的院落。正殿门口上悬三块大匾,正中为“本支百世”,西面是“状元及第”,东面是李鸿章题写“气壮山河”。殿内供奉有始祖郝宗密巨幅画像。第一进院内横卧有两块老的石碑。离开祠堂后,在寿金老师带领下来到了郝氏祖茔,此坟茔修缮的更是豪华,高大的石牌坊,始祖的石像,坟茔安葬更是独特,始祖在中间,四个儿子围绕在四个角,寿金老师说这是梅花葬,甚为少见。

     郝氏祠堂规模宏伟,布置精致其匾额的质量和数量彰显着家族的显赫;郝氏祖茔巍峨庄严,有先辈的点滴故事。


     郝氏宗祠历史名人题写的匾额:

“气壮山河”——李鸿章(中堂)题;

“状元及第”——王寿彭(清末状元)题;

“慎终追远”——谭延闿(政治家,书法家)题;

“郝氏宗祠”——王垿(光绪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书法家)题;

“本支百世”——冯孝光(举人,省议员)题。


   



看了上面我摘选的资料,熟悉大城历史的老师都会明白,在这我就不重复了。

借此机会我提一个意见,将来在编撰大城地名资料的时候,不仅要把现在的行政区域里的村庄介绍明白,更要把那些1949年区域调整出去的历史村庄也要作为补充资料收录才好。

在历史上我们家族--小青洲齐氏家族曾经也是有家庙的。就在村子的中央位置,我小时候就已经被改为了代销点,那时候代销点的负责人是我的亲四爷,我看见他们把一分的硬币用报纸卷成一捆,二分的、五分的也分别卷成一捆一捆的码放着。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代销点被盗了。被盗的当天夜里,值班的是我四爷家的我的一个叔叔,半夜里他听到了动静,隔着门帘看到了人影,他那时候有枪,开枪的时候故意偏了一点,那个贼丢下了一件棉袄跑了,同时也偷走了东西。后来公社里派来了解放卡车把东西全收走了,代销点的人以及我爸爸(时任村干部)都被带到公社审查,一直没有找到嫌疑人,据说到了2000年那个人继续做案被公安局抓了才交代了这件事。

听老人们说我们家庙的屋脊上是有狮子等小兽的,这在过去只有家族里面出过有功名的人物才被允许的。

可惜我们的家庙坍塌了,如今不知被谁家当作了菜园子。

村里人在多年前曾经商议复建家祠,可以一直未能实施。

齐氏家庙的正对面是最古老的齐氏祖坟,我们的祖坟跟其他村街的不一样。

一般人家的祖坟是一个坟头,而我们齐氏家族的是三个。

如今已经没有人给这三位老祖来上坟了,我也好久没有去过了,

唉!

现在人们年三十上坟也都是给自己近一些的、比如爷爷、老爷、太老爷烧烧纸,磕个头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我的爸爸、爷爷以及家族里的人一起去上坟,我看着他们给他们的爷爷、太爷爷烧烧纸、磕头‘,供上刚蒸熟的包子。。。。。。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

我想,这就是传承吧?

咱们这几十年的历史多少次折腾、运动,坟,平了,又立起来了,家谱,工作组要求各家族都拿出来烧了,危急时刻总会有有心人悄悄地保存一份,在风浪过后,又续上了,

我想,这就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信仰吧!



大城杂谈
读书,不要总读那些心灵鸡汤。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帮助,我们要的是有用的。读完以后,能对我们的思维、习惯略有启发,如果能有一丝丝改变就是最好的了。生活也许是简单枯燥的,但是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过得有滋有味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