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脉
县城除了继承徐州、平舒、大城的历史地域文化,还创造许多属于自我的历史和文化。
王姓郡望:王姓计有 21 个郡望,如太原郡、琅琊郡,大城县也是王姓郡望之一。章武郡王姓郡望,是殷王子比干后人,青史留名的有隋开皇年间雍县令王伽。王伽,隋开皇末年齐州参军,因押送流囚 70 余人去千里外的京城,半途见流囚苦不堪言,便开枷任其自行,无人逃走。王伽以德感化囚人之举,受到隋文帝杨坚的称赞,提为县令,让他青史标名。据传,章武郡王今多居行唐一带。“一心一意”之地:“一心一意”,形容一门心思做一件事。
这个成语就出自大城县城。三国魏,幽州刺史杜恕被贬章武郡。杜恕,字务伯,京兆杜陵人,生于汉献帝建安三年(198 年),为人倜傥任意,在朝八年不结党营私。任刺史时被劾,嘉平元年(249年)贬为庶人,流放大城。他在大城写下《体论》8 篇,《兴性论》1 篇。嘉平四年卒于大城住所。南朝宋人裴松之评论他:“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说他做事只是一门心思做一件事的性106格。后演为只有一个心眼没有别的考虑;或一门心思做一件事的性格。
“京兆首邑”县衙:位于老县城中心,十字路西,坐北朝南。始创无考,明洪武元年(1368 年)县主簿周自铭创修,其后明成化三年、正德九年、嘉靖四十年、隆庆三年、万历十一年;清乾隆三十七年、道光十五年、同治元年、同治十三年进行过重建或大修,至民国年间一直使用。新中国重建,为县委机关。2000 年县委搬迁,今为明泰佳园小区。老县衙大门三间,匾额题“京兆首邑”,表示大城是顺天府最南端的属县,为京畿第一县。
县学与文庙:大城县学设于文庙,创于金代天会十二年(1134年),在西门内中心街北(原大城中学前院、今盛世佳园南小区),
元代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重建,弘治三年(1490 年)重修,增建讲堂、光风斋、月亭及斋舍数十楹;年久倾圮,正德十年(1515 年)再修,增斋舍八连。匾曰:文行忠信;诗书礼乐。后多次扩建维修。学宫是学官讲经传道地方,也是祭祀圣贤场所。县学生员规定固定名额,岁试取文童 18 名、武童 15 名,廪膳生 20 名、增广生 20 名,二年一贡,廪膳生每月给米 6 斗。升国子监学生,称岁贡;增广生升廪膳生称补廪。这些生员称秀才。学习内容为《五经》《四书》,性理、习字等。生员参加岁试和科试。岁试每年一次,科试两年一次。生员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再考进士;举人、进士皆可出仕为官;升国子监取贡生者资格,也可出仕为官。这里培育了逾千名秀才、300 余名举人、42 名进士(文进士 25 人)。清末,废科举建学堂,县城建立县立高级小学。县城高等小学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校址在东门里街北。民国十九年(1930 年)原文庙处建立乡村师范,后为简易师范,学制三年,为大城县培养了一批小学教师,在乡村任教,高级小学发展到 5 所,初级小学 179所,教会学校 1 所(城内南关街西侧)。
王渊井:在儒学(老文庙)西。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大城达鲁花赤(县令)杨公甫重建文庙,恰逢国画名家王渊(钱塘人,字若水,号澹轩)游历京城,经此被邀为文庙题匾作画。时值寒冬,一般井水化墨不聚。王渊四顾,见后院西角处水井漂浮雾霭,取来研墨一挥而就。人们以此井水神助,故名“王渊井”。20 世纪50 年代因基建填埋。
编辑《唐诗三百首》地方:《唐诗三百首》编者是清乾隆年间大城知县孙洙。孙洙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还在县衙将简陋房屋辟为书房,余暇选编《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集。
凤台书院:取筑巢引凤、培育栋梁之意,在县城东关(今县司法局处)。清同治五年(1866 年)知县彭瑞麒、绅董任联第、邓天一等人创设。书院是文人讲学、生员科举考试的补习场所,原为私办,后官办。书院设山长(院长)1 人,斋夫(勤杂工)1 人,膳夫(厨工)2 至 3 人,聘请教习数人,招纳生员若干人。由教习给生员授课,以应考试。知县彭瑞麒将沿庄、蔡家洼等处官荒地二十顷零四分升科,田租为书院经费。凤台书院两进院落格局。每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书院创始人任联第是翰林刘溎年老师。大城素无书院,公深感为憾,倡议创立书院,建成后请名师授课。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清政府下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凤台书院历史虽不长,但有幸聘到河间人、翰林院编修许业香任教,培育了许多知名子弟,如邓毓怡、梁建章,皆为我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
方玉润在大城著书:研究《诗经》的大家方玉润(1811~1883),云南广南人,曾国藩的幕僚。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以军功待选时随友人、大城知县杨应枚而来,写有《太极》《元极》《唐诗纬》等著作,还著《平舒集》诗集传世。
县立民众教育馆:成立 1933 年 12 月,地址文庙前院。设教导、阅览、健康、生计、事务五组,馆员 3 人,馆长温化东,馆员有田学礼,任丘田庄(今属大城县大尚屯镇)人。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政府实施民众教育的机关,训练民众、组织民众的大本营,改造社会108的部门。1937 年抗战爆发后闭馆。1946 年夏,民主政府在老君道院旧址(1960 年代文化馆址)重建县民众教育馆,主要配合宣传解放战争的军事、政治斗争。1949 年 8 月 1 日改为县文化馆。
早期民众教育馆虽没起教育民众作用,却成为中共大城党组织的摇篮:
1935 年 10 月的一天,中国共产党大城县第一个党的活动小组在此秘密诞生,成员有王子元(山西临县人,时任组长,后为国务院参事)、徐政权(山东即墨人,行伍出身,魏里北女婿,后牺牲)、田学礼(后为最高检军事检察官)、田学昭(田学礼妹,县女子师范文书兼教员,后为北京商学院纪检副书记)、任树荣(女,天津武清人,县女子师范教员)。经常活动地点有魏里北、邓家务、冯张街、毕演马、刘演马等村。同年“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后,他们紧密配合形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深入田庄、魏里北一带村庄进行讲演,号召群众誓死不当亡国奴,奋起抗日救中国。1936 年麦收前后,发展黄靖华(魏里北人,后为河北省计委副主任)、李林(魏里北村人,船工,后牺牲)、王化一(魏里北人,行伍出身,后牺牲)加入党组织。后被国民党当局发现,小组负责人王子元、徐政权先后撤离大城,大城第一个党小组完成使命。大城早期党员经住考验,无一叛党妥协,不仅续写了文脉,还是大城红色文化的诞生之地。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大城加强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文化建设上,县城有文化馆、文管所、图书馆、新华书店、剧团等。2002 年 10 月又成立大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辖作家、书法、美术、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 8 家协会及诗词学会、硬笔书法协会和平舒印社。这些文化、文学艺术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大城文脉更加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