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杰老师讲述《燕南长城》

文摘   2025-01-13 13:47   河北  
燕南长城,又称为易水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风雨,却因在《史记》中记载甚少而充满神秘色彩。张亚杰详细阐述了燕南长城的位置、功能与现状,带领听众一同探寻那段被司马迁无意忽略的历史以及其兴建缘由。
2024年119日,廊坊市图书馆内座无虚席,廊坊历史文化沙龙第10期在这里精彩上演。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汇聚一堂,期待着这场关于燕南长城的历史盛宴。
河北省作协会员、廊坊市作协理事张亚杰作为主讲人,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述,为大家揭开了燕南长城的神秘面纱。

1建造年代,两种观点之争

燕南长城,又称为易水长城,是战国时期燕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修建的一条重要防御工事线。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跨越了多个县市。

张亚杰介绍,关于燕南长城的建造年代,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燕南长城始建于燕厘侯二十三年(公元前803年)之后,也就是齐国征讨燕国到达桑丘的时候,当时燕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齐国,因此在南易水一线筑起了长城来防御齐国的侵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燕南长城是在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79年)建造的,当时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使燕国进入了一个强盛的时期。名将乐毅南伐强齐,秦开北破东胡,燕国开始向南、向北开拓疆土,并修筑了南、北两道长城,其中沿南易水河而建的就是燕南长城。

现场听众们有的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有的则陷入沉思,仿佛在脑海中勾勒着那个遥远的历史时期。

2文献记载,明确走径范围

燕南长城的走径,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记载,起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太行山下,经易县南境,入徐水、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折向南经文安至大城县西境,止于子牙河。

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教授李文龙称,燕南长城位于保定、雄安新区、廊坊境内的易县、徐水、容城、安新、雄县、文安、大城七县,总长约259公里。首起易县西南太和庄西侧的狼窝尖山,沿南易水河北岸延伸,进入徐水后继续沿瀑河(南易水河下游)北岸东行至遂城西。长城跨瀑河,向东经徐水城入容城、安新,沿白洋淀北堤转北、转东而行。“进入雄县后跨越大清河,沿河北岸进入廊坊市文安县和大城县。这段长城的大城段我们称之为‘长城堤’。”张亚杰说。

现场的大屏幕上,展示着燕南长城的路线图,清晰地呈现出它跨越七县的壮观景象,听众们纷纷凝视着屏幕,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3廊坊境内,“巨龙”沉睡诉说辉煌

“在廊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燕南长城遗迹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它主要分布在文安和大城两个县,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张亚杰说,燕南长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扮演抵抗契丹骑兵的关键角色。其位置从固安县南部开始,沿大清河南岸东北方向延伸,穿过张青口村附近的河流,一路途经新镇等多个村庄。在左各庄村东,长城分为东西两支,各自踏上不同的征程。

东支向东南延展,路过小长田村东、德归村西等地,进入大城县界后,又经西子牙村西、旺村村东等多处,最后与子牙河大堤交会,继续向西偏南方向行进。西支则从大长田村东南端出发,向南偏西前行,经过司吉城村、康黄甫等村落,再绕过韩村西南转向东偏南,最后也进入大城县境内。两支长城在刘固献村西南端汇聚,合并后沿西偏南方向,经多个村庄,最终在东马村一带消失不见。

近年来,文安和大城两地对燕南长城遗址高度重视,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组织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深入讨论燕南长城的建成时间、走向、功能及其历史演变等问题。

张亚杰表示:“燕南长城不仅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研究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透过它的遗迹,我们可以了解燕国的军事防御策略,窥探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文景观,为丰富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贡献力量。”




04

历史载体,见证燕国兴衰

现场听众们被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震撼,他们沉浸在燕国的兴衰故事中,感受着燕南长城所承载的历史重量。

燕南长城,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载体。它以分层夯土筑成,宛如一条巨蟒蜿蜒匍匐于大地之上,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燕南长城在战国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具备防水和防御的双重功能,从堤防到长城再到堤防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军事防御方面,它为燕国捍卫南疆,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燕昭王时期,燕国积极修筑易水长城,加强与赵、中山、齐交界地带的防御力量。尤其是在赵灭中山后,燕国更是将重点放在与齐国接壤地段的易水长城修筑上,足见其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然而,在燕赵战事中,燕国屡被赵国所败,燕南长城附近成为了战场。随着燕国国势的迅速衰败,燕南长城的防御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失去了价值,相反,它成为了燕国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对燕南长城遗存的墙体特征、沿线附属建筑与配置以及遗址、遗迹、遗物特征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燕国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文化风貌。

考古调查与发掘为我们揭开了燕南长城的神秘面纱。绵延260公里的燕南长城,有关城、烽燧9处,古遗址25处,出土了大量遗物。这些遗址与屯戍有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易县博物馆以“易水长歌”为主题,展示了燕国的历史文化。燕下都遗址作为燕国都城长达300余年,见证了燕国的繁盛与衰落。宫门构件“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更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文物,更是燕国文化的象征。

燕南长城凝聚和折射出燕国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与文化信息,成为燕文化极富代表性的符号。在当前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燕南长城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为地域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汲取古人的智慧。同时,它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灵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张亚杰表示,“让我们珍视燕南长城这一历史瑰宝,保护好它,传承好它的文化价值。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厚重的历史底蕴。”

活动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共同守护燕南长城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05

大城境内,双重线索见证历史

张亚杰介绍,大城县境内的燕南长城存在两条线索,分别是被视为北支长城的第一条燕南长城和被视为南支长城的第二条燕南长城。

第一条燕南长城位于大城县县城北7公里处,从南楼堤村往西,经过孝彩、三轴北、郭底、杏林村等村庄进入文安。20世纪40年代仍有长城遗迹可见,然而现今已经被破坏殆尽。据历史推测,燕国在该地筑长城的原因是出于防御考量,可能是为了避免秦军攻击燕国,正如张仪曾对燕昭王所述:“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之有也”。这条长城应该在公元前333年前就已经存在,对应了燕国北门的位置。


第二条燕南长城的位置则是基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考虑。春秋时期,大城已经是城邑,名为徐州,隶属齐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臣田常在此地谋害齐简公,当时的徐州即是今日的大城。当时大城四周环境特殊,东靠渤海,南邻黄河,西、北两边环绕滱水,方圆百里仅此一座城市。地理条件优越,处于沧州隆起构造单元中心地带,北倚易水河,南临文安洼地,符合“水中陆地”的特性,这也是大城拥有第一条燕南长城和后来再建第二条燕南长城的理由所在。该长城以及其南段被标注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200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的考古挖掘证实,东段燕南长城的城墙底部建于平坦夯实的地面上,无明显的挖槽夯筑痕迹,采用红胶泥层层夯筑,顶部留有夹板夯筑的痕迹,表明这是一个人工修筑的城墙结构。城墙全由红胶泥夯筑而成,与2013年发掘的邢台威县北宋黄河大堤遗址情况相似,由此可见,此次考古发现的燕南长城主要用于防洪而非纯粹的军事防御作用。这也意味着,在古代,除了军事防御,长城还承担着防洪等功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利用能力。

         本文摘选自全景大城公众号

大城杂谈
读书,不要总读那些心灵鸡汤。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帮助,我们要的是有用的。读完以后,能对我们的思维、习惯略有启发,如果能有一丝丝改变就是最好的了。生活也许是简单枯燥的,但是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过得有滋有味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