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晨曦和煦的洒在平舒大地上。
家住大广安村东南角的许爱华,背着相机信步走出村庄。村东,以村庄命名的广安干渠波光粼粼,垂钓者悠闲地抽着烟等待着鱼上钩。村南,通到子牙河的田野,收割机正在忙碌地收割金灿灿的小麦,后边跟着翻滚的旋土机,村民们抢时间播种着玉米。北方的芒种是抢收小麦、播种玉米的季节,称之“夏收夏种”的“双抢”。
此情此景,正是许爱华寻找的镜头,于是忙个不停,为了一个景色,时而蹲下,时而前倾,时而后仰,直到心满意足才往回走。坐在村中心街的“姚一刀”驴肉火烧店,许爱华点了一碗鸡蛋汤、两个火烧驴肉,再次回味起家乡的历史……
一、村名由来
大广安,明清时期大城县 23 里之一的镇安里,向为古镇。
民国以前大城称为镇的村庄,南有里坦,北有王口(今属天津静海)、姚马渡,东有南赵扶、白洋桥,西有广安。及后来从河间划来的留各庄、北魏,从任丘划来的大尚屯。
新中国成立前,广安村西的村随名小广安,老广安自然成为大广安。再后来,大广安也就成了公社、乡政府的名称。但当地人习惯老名称,所以 2009 年乡改镇时,强烈要求恢复本名,才有了今天既古老又新生的广安镇名。
广安位于县城西南 10 公里处,基本呈正方形,各长 2000 米,本地近 4000 人口,居住着 25 个姓氏:李、许、张、徐、刘、王、赵、樊、董、陈、宋、信、尉、邹、姚、杨、魏、萧、谢、季、郅、齐、傅、杜、马、商、史、郭;本地人 780 余户,3400 来人;加上外来经商、打工人,近万人,姓氏更复杂了。
何以广安?千百年来,本地相传始于宋辽时期。那时宋辽对峙,有次辽将韩昌带着十万大军来犯,守边的宋将杨六郎只有一万人马,仗怎么打?全军胆战心寒,但杨六郎利用广安“九里横堤”克敌制胜了。
九里横堤,是指战国时期燕国利用易水河防建的长城,史称燕南长城,西起燕下都(今易县东),东至平舒(今大城县城),全长 250 余华里。因系夯土而筑,人称“长城堤”。长城堤北,是燕国;长城堤南,属赵国。堤高四五米,宽二十来米,加之植有树木,是一道既防水又防军事进攻的工事。易水河在隋唐就枯竭了,仍可起着阻挡南来的滹沱河、漳河(今滏阳河)洪水作用,所以始终被
保留下来,一直用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长城堤还被传为秦始皇所筑,旧县志记载:“长城遗址,在县西南广安镇,有土冈,相传始皇所筑。”秦始皇统一天下,除防御匈奴的长城,其他一律拆除了,何以在此再筑长城?!
辽兵来犯时,杨六郎正在广安东长城堤南训练部队,见敌我力量悬殊,就将人马分为两队,一队千人,用马拖着树枝,沿着长城堤向东跑,跑出十里地再回来,而且来回跑,于是形成尘土飞扬,远看似有几十万大军正向长城堤云集;另一队九千人马,静悄悄地隐藏在广安古堤之下。韩昌一看广安这边没有尘土飞扬,以为没有宋军防备,就想偷袭过去,于是带着一万前锋冲了过来,哪知中了杨六郎的“瞒天过海”和“以逸待劳”的双计策,被杀个措手不及,人仰马翻,韩昌也被连人带鞍挑下马来,解甲冒充小军逃了出去。后边辽兵一见前锋溃败,传鸡一样垮了下来。广安这一带因韩昌被打的丢鞍弃甲,人们戏称“光鞍”,东边迷惑辽兵的地方称“演马场”。后来人们迁此建村,也就依谐音称之广安村、演马村了。需要说的,那时子牙河前身滹沱河还在任丘西,没流经大城,杨六郎操兵演马的地方,正是古长城堤。
广安村名因宋辽交战而得名,是民间传说故事。事实上另有其故——笔者从网络看过一个明朝中叶由广安迁出的家族记载:广安原名许由庄,“广安”本是街名,后因街名更为镇名。这让我想到山西洪洞九箕山下“许由洗耳泉”来。我们先介绍许由。许由,上古贤人,品格端方,淡泊名利,深得尧帝的敬重,多次向他请教处世为君之道,还想禅位与他。许由不但不接受,反躲到九箕山隐居起来,尧就派人找到他,委其九州长,他没听完就跑到泉边洗耳朵,说不愿被这世俗的东西脏了耳朵。由此,世上多了个许由洗耳不愿当官的典故。广安许姓是洪洞大槐树迁民,说不定是许由的后裔,
因而所居之地被称许由庄。至于后来更名广安,不过是人们趋吉而为。
广安——广泰平安。一个寓意吉祥的名字!
二、经济繁荣
这天是广安集日,街上早已熙熙攘攘,许爱华从小就习惯了这种氛围,一边和熟人打着招呼,一边寻找着镜头。广安村虽是较大的村镇,可没交通的优势,但经济始终处于本县上游。究其原因,许爱华认为:一是土壤肥沃,二是人勤聪慧。土壤肥沃,自古就有记述,明末清初刘汉儒在《广安镇三官庙水陆殿碑记》中说:“平舒居燕赵之分,地连瀛海达津门。西去县治二十里镇名广安,适当孔道,而轮蹄輶使每至止焉。镇地脉较他处稍阜而厚,桑麻梨枣之美颇甲一邑,其居庐错绣亦比栉若也。”这里的“孔道”是指河间与天津之间的陆路。文字不多,但为我们描绘了昔时广安富甲一方的情景:地势高土壤肥沃,盛产桑麻梨枣,镇里的民居锦绣如画,象梳篦的齿紧密相连,车水马龙的行人到了这里即不想走了……
那时还真有这事:张演马村张姓始祖张问明,明万历年间山东乐安(今广饶)张家庄人,有次进京看望同宗兄弟、吏部尚书张问122达,“先问明客游京畿,往复大城境界,因爱大城之土地肥沃、风俗淳厚,遂买田地入禾丰里七甲而家焉。”(张演马《张氏族谱》)禾丰里,是指刘演马村。张演马,西距广安不足三华里。人勤聪慧。
1965 年,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这村的张德林带领 10 名青年组成了一个海河班,人人推大车,迈大步,多装快跑,奋勇当先,14 个春秋始终是海河战线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小老虎班”,年年受到中央和省部领导的好评。
如今提起大城节能保温建材行业,产量占全国之半,成了富县强民的支柱产业,殊不知该产业是从广安村兴起、发展和壮大的。
那是 1968 年 10 月,公社业务员颜廷树从保定拿来石棉橡胶垫样品,问谁能生产,没人敢接这活。县工商所的许永占发现商机,就找到本村 12 生产队队长许永海,组织社员群策群力,研发出优质产品,建起石棉厂。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生产队购买了 12 匹骡马,添了两挂大车,打了 3 眼深机井,推动了
农业发展,年终结算时工值达到 1 元,远超其他社队的 2 角工值。之后石棉厂进一步扩大,农业上更是连年丰收。富裕起来的 12 队勇于奉献,公社成立农机站、改善海河民工伙食,他们都慷慨解囊。
1970 年,公社借助 12 队石棉厂的经验,筹建了社办企业大广安公社石棉橡胶制品厂。同时,全公社 20 个大队也纷纷建起石棉厂,遍地开花,大幅度增加了全公社的财政收入,繁荣了地方经济。到
七十年代末,大广安公社人均收入在全县始终排名第一。1979 年,产品从最早的人孔垫、手孔垫、六零垫,拓展到石棉盘根、石棉绳、蒸球垫、烟箱带等上百种,市场遍及全国,南到海南岛,北达黑龙江,东及沿海,西至新疆。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城西南部乡村受广安石棉企业的影响,纷纷办厂。后来者居上,如今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的节能保温建材行业,不仅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还在全国各地建分厂、出口欧美国家。
广安兴办节能保温建材企业的知名人物,当数徐中英。徐中英时刻记着自己是乡亲培养起来的企业家,默默地回报家乡,为乡亲123们做些排忧解难的好事。村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困难,找中英!如硬化街道、资助贫困学生、为灾区捐款等等。徐中英是县政协委员,他认真履职履责,积极反映民意,为政府建言献策,成为当代的新乡贤。而看到石棉商机的许永占,同样也是受人敬佩的人物。
许永占(1942﹣2004),1960 年参军,1963 年转业县工商所,1981年调县检察院工作,历任检察员、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等职。虽患严重的胃病及低血压症,但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承办大要案 25 件,1990 年被最高检授予“优秀侦查能手”,事迹载入县志。
斯地还有个曾经辉煌耀眼的工厂。说是工厂,但只和泥土、水与火打交道,她就是广安陶瓷厂。陶瓷厂始于 1972 年,属社办厂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杨馨远
杨馨远:1960年2月生于广东海南岛,祖籍天津,本科学历,原河北省大城县民政局行政区划地名办公室资深出版编辑。为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省历史文化研究发展促进会、河北省文史资料研究会、山西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理事。连续五届聘为大城县政协委员兼提案委、文史委委员。参加编纂《大城县志》(副主编)、《大城县文化艺术志》(副主编)、《大城县文化志》(副主编)、《大城县文学艺术志》(副主编)、《大城县地名志》(副主编)、《大城地名志》(副主编)、《大城史话》(主编之一),《大城历代文献选编》(主编)、《大城历代诗选》(副主编)、《大城人物志》(主编之一)等16部文史书籍工作。6次参加央视录制节目活动。个人著有散文随笔《知馨集》(作家出版社)《菩提馨香》(团结出版社)、学术集《岁月有痕》(团结出版社)。2008年被中共大城县委、县政府授予“大城县首届十大文化名人”荣誉称号,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首届“书香之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