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触
今年夏天,虽然“雪糕刺客”的说法不再时髦,但“刺客”这种生物是无处不在的。
越来越多网友发帖称,外卖打包费已成为最隐蔽、暴击效果最高的“刺客”:不仅正常饭菜要收打包费,预包装的可乐也要收打包费,甚至奶茶配料还要分开收多次打包费。
谁在背后“偷袭”?
若不够细心,你或许永远感受不到,看似不起眼的外卖包装费,能有多不讲武德。
7月25日,北京的王同学下单一份总价56.78元的麻辣香锅外卖,使用优惠券后价格降至19.88元,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收到的小票里不仅含有口味费,还有口味费中隐藏的打包费,共多收4.99元。
他表示,自己在意的并不是那几块钱的额外支出,而是消费背后的不透明。
无独有偶,辽宁沈阳的张女士买了一杯价格十三四元的奶茶,打包费竟然要4元。外卖送到后她才发现,包装这份奶茶的,也就一个塑料袋而已。
对此,奶茶店称,店里有5元立减券,平台还抽取一部分佣金,不收打包费就亏了。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饮品商家在产品设计时会默认分装配料,如此一来消费者将多支付一份打包费。
还有“刺杀力度”更大的:在购买某些外卖时,消费者叠加出来的打包费竟然占到当次点单费用的一半。
打包费究竟被谁收了?显然是商家。只不过,在费用设计上,平台和商家却各执一词:前者表示商家有权决定是否收取打包费,与平台无关;后者则坚称是平台帮忙设置的。
对此,网友大致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商家吃相难看:
“为了吸引顾客下单,外卖商家故意降低价格,背地里却提高包装费,甚至多个商品同一个包装也要收取多次包装费,这属于强制消费!”
另一派则认为,明码标价爱买不买:
“本身有打折,又有送货上门服务,也没有比自己去店里买贵多少,知足吧!”
“现在生意很难做,无非就是找空子挣点小钱,你付了多少钱自己心里有数,一分价格一分货。”
配送收费可以理解,卖得比线下贵、量比线下少也可以忍,可为什么这些商家非要得寸进尺,在包装费上打小算盘?
矛盾的根源,不在商家和消费者身上。
餐饮业进入壁垒较低,同一品类在同一片区往往有多个商家竞争。想要存活,它们不得不做到物美价优。可以说,在这一买方市场中,商家根本没有乱收费的动力。
线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商家入驻平台,平台不仅会根据营收向商家收取佣金,还可能让它们陷入竞价排名的付费流量争夺中。平台的可选性不多,因此,商家的利润空间必然遭受无情挤压。
夹在平台和消费者中间的它们为了两不得罪,只能钻空子。减少食量、增加打包费,都是业内默认的可行策略。
今年3·15期间,媒体曝光过平台的高抽成现象:不少商家的抽成已从最初的15%,逐年上涨到后来的30%。除去食材、人工、房租、水电等开销,商家根本没法赚钱。
由此可见,与其说商家黑心,不如说平台黑心。当我们吐槽商家乱收费时,不如问问平台:你的抽佣是否合乎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被转嫁成本的消费者是否有权向你提出控诉?
- END -
你有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