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触
暑期来临,云南旅游渐渐火热起来。火热的背后,一些旅游团竟然悄悄劝退记者、律师等“敏感行业客户”,原因是怕被拍购物行程。
经历这么多年的市场净化,旅游团的购物行程为什么还不敢公开?记者和律师真的可以凭一己之力断了他们的财路吗?
据上游新闻报道,记者李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团购了一单云南跟团游的票后,在与平台小哥沟通出行事宜时,遇到了麻烦。
李先生问,“有记者证是不是有优惠,免门票?”
这句话似乎是触碰了什么“隐藏机关”,一问出去,平台小哥立马打了个电话过来核对李先生的身份。
得知李先生确实是记者后,小哥建议他不要再跟团,因为这种旅游团肯定经不起推敲,自己冒不起这么大的风险,怕丢了工作。
事实上,不接待记者和律师等职业的顾客并非当事旅行社独创,这是不少云南旅游团的潜规则。
一名跟团游票务服务人员表示,“除非是跟纯玩团,一般来说都要进购物店,现在购物都是自愿的,也不会强迫你消费。但导游还是肯定希望你们买一点。”他建议,报名前不要提自己的身份,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旅行团偷偷摸摸搞了什么勾当,如此害怕招惹记者和律师?
从过去的乱象中,我们大概能窥见一二。
为了在酷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旅行社通常会把跟团游的价格压到非常低,低到你满以为捡了个大便宜的地步。比如:7天出国游2000元全包、5A景区三天两晚500元秒杀等。
聚集一大堆冲着低价来的顾客后,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在旅途中搜刮利益。常见的有靠宗教迷信诱使顾客购买“开过光”的天价玉石,靠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等话术兜售所谓的当地特产,靠设置增值消费陷阱强卖车票、门票、演出票……
哪里有乱象,哪里就有反抗。随着跟团游被宰的新闻一条条被曝光,惩处和监管渐渐在公众的抱怨声中严格起来。
如今,乱象虽然有所改观,但总的来说,购物是廉价跟团游必不可少的一环,只不过促单方式不再那么强硬罢了。
或许在从业人员看来,曾经轻轻松松赚大钱的好景一去不复返,罪魁祸首正是这些惹是生非的记者和律师。
拦住了记者和律师,真的能稳住口碑,源源不断地从顾客身上捞钱吗?这种想法着实过于短视。
众所周知,问题和矛盾通常源于内部,而非外部。
记者可能会偏向于报道跟团游中不利于旅行社的内容,律师也有可能吹毛求疵,挑剔旅途中与合同不相符的方方面面。但是,若不是旅行社本身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来报道和挑刺吗?
无需做到十全十美,只需合情合理、按法律法规办事,旅行社就不可能落得饱受诟病的下场。记者和律师不一定会严守职业道德,但消费者心里有杆秤,他们深知到底是旅行社不体面,还是记者和律师在恶意无中生有、颠倒黑白。
纸是包不住火的。今天拦下一位亮明身份的记者,明天该怎么揪出隐藏起来的暗访记者?即使侥幸找了出来,各路自媒体的嘴又该怎么堵?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旅游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旅行社们应避免陷入短视的价格战,自觉抵制以旅游之名行购物之实的乱象,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 END -
你有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