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意?评CLC画廊「对照组:在棱镜般的视线中」

文摘   2023-04-01 17:54   北京  
        CLC Gallery Venture正在展出的展览“对照组:在棱镜般的视线中”是这一机构久违的群展,参展艺术家包括1名画廊代理艺术家在内的6名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欧洲、东亚和南美。展览呈现了他们绘画、雕塑和综合媒介作品。
        独立策展人在商业机构策划群展是一个难题,既要根据商定艺术家的作品梳理出能够统摄全局的主题,又要保持自身学术的独立性,在二者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与学术性展览不同,商业机构的展览不以知识生产为主要目的,而更注重在观众反应尤其是潜在藏家的体验上做文章。同时,评判这类展览的标准,一定包含它“是否能服务于(至少不妨碍)画廊销售作品的目的”。
        “对照组:在棱镜般的视线中”的策展人认为,策展应“基于眼下的问题与周遭际遇的持续流变”,换言之,策展人应秉持问题意识和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性,这体现在展览伊始部分。甫入画廊,便看到弗吉尼亚·鲁索洛(Virginia Russolo)的作品。她的个人经历呼应了展览初衷,是疫情之前高度全球化的生活例证。她出生于意大利的奥德尔佐,在波特兰、东京、牛津和阿姆斯特丹生活过,最终在克里特岛定居。艺术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古希腊的双耳酒杯,既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又以其形态和肌理关联着女性生殖崇拜,体现出一种多文化背景的想象力。

        在展文中,策展人自陈试图以“空间是社会的表现”这一理论为基础,在展览空间建立一个实验模型,将展览本身作为对照组,将现实社会作为实验组,在两者之间进行对比。此外,展览在选取艺术家时打破了地理界线,艺术家的国别和居住地分布广泛,回应了抽取“样本”的随机性。“棱镜”是陈列和观察样本的方式,就像展览海报强调的那样。空间依据棱镜的物理形态设计,展厅被一分为二,展墙围合成两个上不封顶的三棱柱,这使得观看的目光能够在作品与作品间反复折射。观众始至展厅入口处,视线便被拦截,临时展墙沿展厅的对角线竖起,这堵横亘的厚墙使人每次只能看见一半空间。标号为1-13的作品按照观众进入空间后的自然动线排序,而另一半空间14-21号作品的位置设置却忽然复杂起来,若依布展图线索,观众会先看到玛丽·桑纳(Mari Sunna)一件小幅肖像悬挂在隔断的边缘,接下来是对面墙上艾德·康普森(Ed Compson)的激光蚀刻绘画。虽然在前半部分空间已经出现过他的作品,但在此处再次重复并加强——因为经过临时展墙上玛丽·桑纳的16号画作之后,又是康普森的两幅并置在对面墙上的作品……这种安排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但作品之间似乎并没有太多对话,却要求观众穿插着观看,这样曲折的动线仅是为制造一种虚构的折射吗?

        商业展览追寻学术背书的努力,似乎可能致使展览标举的概念过于醒目,以至于其存在感压倒性地吞没了每件作品以及每个艺术家的声量。展览的目的是让观众通过与现实的对照去关注作品,而展陈设计强大的形式感却很难让人把注意力全部凝聚其上。

        再说回“对照组”这个题目。展览的想法来自跨学科的概念,是很有胆量的尝试。如果细究其内涵,展览中“对照组”的定义不免存疑。展览文章的第二段中着重提到“变量”这一概念,并规定了时间和社会环境作为变量,但在展览中似乎缺少“控制变量”的动作(这原本是对照组科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环节)。各种变量杂糅在一起,让种种貌似严谨的铺垫悬置空中。就像展览中,我们很难发现艺术家作品之间的有机关联,它们只是被模糊地框定在:“创作时间密集分布于2020年前后”。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2017年的作品,也有2023年的新作,时间跨度远远超过参考值。可以说,展览本身是极为开放的,因为策展人并未预设“实验”结论,而是“将信息处理的权利重新赋予观众”,邀请观众通过个人经验自行对照每件作品,这种设计实际上唤起的是观众私人化的体验,而非以探求创作理路为导向,这导致似乎选取任何作品展出都是可行的。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前文所提到的机构特性,“完全开放式”的方法似乎特别适用于商业机构的群展。可以说,为了能够将各种作品嵌入,策展人须设计出一套“万能模板”。对于商业机构而言,这是很经济的策展方式,但反观其法,则有为了业绩而包装概念之嫌。这种缺憾也体现在展览文章的末尾,策展思路的起点源于时下的境况,但自此彻底发散,策展人在最后强调希望展览能够达到理想中的“凝缩状态”,但这番收束的努力未免力不从心。

        展陈省略了对每件作品的独立阐释。或许有专人带领讲解的观展体验会好很多,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可能会是一场不完整的展览。缺乏“导览(导购)环节”难免让人不明所以,可能会错失潜在的藏家。在展览现场判定藏家气质的任务貌似全权交给了画廊工作人员。至于能否只凭借展览本身吸引到更多买家,这就只有画廊方才清楚了。

        无论如何,“对照组:在棱镜般的视线中”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受现实因素的掣肘,独立策展人在商业机构做一场平衡商业性和学术性的展览实为艰难。在很多情况下,商业与学术是一道单选题。但通过这样的尝试,画廊终究为许多新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提供了机会,对于拥有学术抱负的年轻人而言,这未尝不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开始。

·
·
·
- FIN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迪迪-于贝尔曼 | 夏尔丹 加缪 | 马格利特 | 巴塔耶 | 保罗·克利 本雅明 | 克洛德·西蒙 | 皮埃尔·巴榭 | 热内 爱伦·坡 | 罗兰·巴特| 谢南星 刘野 | 世界的起源 | 库尔贝 | 鲍德里亚 | 巴尔蒂斯 贾科梅蒂 | 米歇尔·莱里斯 | 普鲁斯特 波德莱尔 | 弗拉明戈 | 巴黎东京宫 | 谢其 | 伊文斯 | 弗拉戈纳尔  | 德里达 巴尔扎克 | 伦勃朗 | 福柯 | 基弗 自由爵士 | 托姆布雷 左拉 | 拉康 | 自画像 籍里柯 范西 | 毕加索 | 霍尔拜因 | 维米尔 | 鲍里斯·维昂 | 戈雅 | 斯塔罗宾斯基 | 马蒂斯 | 洛朗·格拉索 | 布尔迪厄 | 杜尚 | 科塔萨尔 |  里尔克 |  石涛 | 约翰·伯格 | 菲利普·达根 | 马奈 |《门闩》 |《香料》 | 朗兹曼 | 霍珀 | 刘辛夷娜布其烟囱刘符洁赵天汲雅克·鲁波塞利纳陈可
孤独的宇宙 寂静的群像
Welcome to DawanArt Island
www.dawanart.com


DawanArt
艺术资讯与评论,法国文化研究,国际艺术项目推广,艺术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