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的血糖异常发生率较高,血糖监测是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此前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鉴于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于 2024 年 8 月正式发布《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护理规范》团体标准,为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提供了权威的指导性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临床医护群体特别是手术科室医护人员对于该文件的理解,推进临床围术期血糖管理能力的提高,2024 年 11 月 24 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分会在北京召开《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护理规范》团体标准(简称《规范》)发布会,对《规范》进行了深入解读。
那么,为何要制订这样一部《规范》?其中有哪些亮点,对于血糖规范监测有什么建议?这将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重点。
围手术期血糖异常之「困」
亟需规范管理
围手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和低血糖。在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中,91% 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围手术期高血糖,而 50.7% 的非糖尿病患者同样会出现围手术期高血糖[1]。另一方面,围手术期低血糖也是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如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围手术期低血糖的发生率为 10.7%[2]。
围手术期血糖异常会影响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率。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接受心脏手术合并体外循环患者,术中血糖 ≥ 8.3 mmol/L 时术后复合感染风险明显升高(OR 1.08,95% CI 1.02~1.16)[3]。另一项研究则表明,血糖变异度高的糖尿病患者或非糖尿病患者,其院内术后 30 天死亡率增加[4]。同时,围手术期患者平均血糖水平越高、血糖变异度越大,则住院时间越长、治疗成本越高[5-6]。
当前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有多种方法供选择,如血糖仪监测、实验室生化检测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但在不同医疗机构、不同手术类型中选择各异,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来指导何种情况选择哪种监测方法。因此亟需统一的标准规范,以提高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及促进临床和科研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规范》应运而生。
三大章节,紧贴血糖管理临床实践
《规范》将围手术期患者血糖监测护理内容分为 3 个主要章节进行阐述,包括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护理、不同血糖监测方法的注意事项和围手术期血糖监测的应急处理[7]。
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护理[7]
此章节建议对入院患者首先评估有无糖尿病病史和高血糖风险因素,行床旁快速血糖检测(POCT),血糖异常者进行监测,并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血糖异常的患者需要评估患者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低血糖及并发症,识别引起围手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
围手术期血糖监测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监测,《规范》对 POCT 的监测频率进行了详细推荐,可根据不同临床场景选择。同时,在整个围手术期,都可以进行 CGM 监测。
不同血糖监测方法的注意事项[7]
此章节建议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选择 POCT 或 CGM,危重、低血压、重度水肿、感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贫血等患者,应采用动/静脉血糖监测。糖尿病高危人群择期手术前应筛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围手术期宜检测糖化血清蛋白(GSP)以评估短期内血糖情况。
围手术期血糖监测的应急处置[7]
此章节建议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时,应严密观察病情、遵医嘱充分补液、使用胰岛素和处理并发症等。出现低血糖应立即采用「双 15」原则进食或静注葡萄糖等救治。
四大亮点,凸显《规范》临床实用性
总的来看,《规范》有四大亮点值得关注,临床实用性强。
亮点一:博采众长,广泛适用
《规范》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主任护师高艳红牵头起草,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等十余家单位的外科护理专家们共同参与编写工作。众多医院的参与确保了《规范》的广泛适用性和权威性。
外科护理专家们也凭借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血糖管理相关的最新循证证据,共同对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给出指导性强、操作性佳的意见,因此更注重贴近临床实践,实操性更好。同时,《规范》也考虑到各种不同类型手术特点,给予相应的血糖监测建议,内容适用于各手术科室临床医护人员。
亮点二:重视血糖异常高风险人群的筛查与监测
围手术期高血糖发生率在普通外科患者中占 20%~40%,在胃肠手术患者中约占 75%,在心脏外科患者中约占 80%[8],因此需要重视血糖异常风险人群的筛查,以及时诊治。与国内多个指南/共识推荐内容有所不同,《规范》对血糖异常的高风险人群给出了筛查建议和血糖监测方案[7],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亮点三:重视 CGM 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规范》完整总结了围术期血糖监测的主要技术,包括 POCT、静脉血糖检测、HbA1c 检测、GSP 检测及 CGM 等,应视患者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7]。
《规范》还特别提及,在围手术期的术前、术中、术后,均推荐使用 CGM 进行血糖监测[7]。之所以做出上述推荐,是基于 3 点原因:
• 使用 CGM 能提供连续血糖监测,便于掌握更全面的血糖信息[9];
• 使用 CGM 能及时发现血糖波动,预防低血糖和高血糖[7];
• 使用 CGM 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CGM 包括回顾性 CGM 系统、实时 CGM 系统以及扫描式 CGM 系统[9]。其中的扫描式 CGM 无需指血校准,只需要扫描就可获知即时葡萄糖值并提供 14 d 的动态葡萄糖图谱,有助于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的依从性[9,10]。这使得扫描式 CGM 进一步受到关注。
国内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与指端末梢血糖监测相比,对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扫描式 CGM 监测后,患者血糖水平、高血糖发生率明显更低,血糖控制更平稳且波动幅度小,术前等待时间有效缩短(图 1),监测血糖的针刺疼痛感减轻,患者满意度更高[11]。而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扫描式 CGM 联合 POCT 较标准疗法更显著降低术后患者的平均血糖(图 2)[12]。
图 1 CGM 能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11]
isCGM:扫描式 CGM;POC:床旁;DOS:手术当天;POD:术后
图 2 扫描式 CGM 联合 POCT 更显著降低术后患者平均血糖[12]
此外,扫描式 CGM 可作为代谢手术术后疗效的评估工具[13]。
亮点四:加入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应急处置建议
《规范》并不局限于血糖监测方案本身的制订,对于围手术期发生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和低血糖症,也给出了明确的处理建议[7],丰富了《规范》的实操内容。
展望
围手术期血糖异常十分常见,会影响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成本。血糖监测是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此前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规范》的发布,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提供了权威的指导性建议,适用于各手术科室。
作为血糖监测的重要手段,CGM 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发现不易察觉的低血糖或高血糖,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被《规范》推荐用于围手术期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其中扫描式 CGM 可用于围手术期患者血糖控制和疗效评估,优势明显。随着《规范》在临床逐步实施,将有利于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管理,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靳玉玲
内容审核:张晓燕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