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胃转流支架减重:从入门到精通!一定收好这份攻略

学术   2024-11-15 19:58   河南  

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是当下减重领域备受关注的新术式。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逆性好、并发症少和性价比高等优势,已成为外科减重手术的并行手段和补充疗法。在此,我将依据我们中心的实践经验,围绕 「要不要做」「能不能做」「敢不敢学」「会不会管」 四个维度,浅谈如何高效、安全地执行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希望对各位同道有些帮助。














01

要不要做


明确适应证,是实施所有手术的前提。关于内镜减重治疗的适应证,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中国肥胖症消化内镜治疗专家共识》(下文中简称「专家共识」)[1]作为消化领域的权威指导,进一步细化了内镜减重治疗的适应证范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和决策支撑。


表 1 专家共识对内镜下减重治疗建议


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被视为外科旁路减重手术的「孪生」疗法,其适应证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手术存在共通之处。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体重指数(BMI)及各项指标不达标却强烈要求做减重手术的,或者符合手术指征,但本人或者家属抗拒外科手术的,同样可以推荐其行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


病例分享:


该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术前体重 91 kg,身高 169 cm,BMI:31.86 kg/m2,术前合并高血压、空腹血糖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缺乏、脂肪肝等,经多学科诊疗(MDT)讨论后行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图 1~3)。


图 1

图 2

图 3

置入过程顺利,肠道无明显损伤


术后变化数据:

术后 1 个月:体重减轻约 6 kg,血压恢复正常范围,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上升,甘油三酯水平下降。

术后 3 个月:体重继续稳定下降,总计体重下降约 12 kg,代谢指标持续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术后 4 个月:总计体重下降 16 kg,体重维持在较稳定水平,代谢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良好。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适应证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要关注患者的 BMI 和代谢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手术期望等因素。通过不断实践与创新,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的应用范围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02

能不能做


患者接受内镜减重治疗时,我们要重视术前的检查和评估,判断有无手术禁忌证,规避潜在的风险和纠纷。根据专家共识意见,内镜减重治疗的禁忌证包括:


1. 不能听从临床医师和营养医师随访建议者。

2. 有以下情况之一,不宜行内镜下减重治疗:

2.1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2 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

2.3 伴随消化道或其他脏器进展期恶性肿瘤;

2.4 明确诊断为非肥胖型 1 型糖尿病或胰岛 β 细胞功能已基本丧失的 2 型糖尿病;

2.5 患有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

2.6 暴食症;

2.7 当前存在药物滥用或酗酒问题;

2.8 全身状况差,难以耐受全身麻醉或手术;

2.9 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

2.10 无法保证营养需求;

2.11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2.12 近 1 年内有妊娠计划的女性;

2.13 其他经临床评估不适宜的情况。

3. 其他经临床评估不适宜行内镜下减重治疗的情况,需经 MDT 讨论后谨慎开展。

上下滑动查看


根据临床的实际应用经验,我们还需要同步参考产品说明书,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内镜减重治疗。


除了把握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外,门诊和术前的沟通环节同样至关重要。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要晓以利害,明确阐述支架佩戴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此外,要清晰地向患者传达手术的预期效果,让患者知道胃转流支架减重的各种预后情况和体重减轻情况。


如果患者/家属对医生的判断和方案认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理解与接受,并展现出积极的后续治疗依从性,那面临的医疗风险相对较小,可果断考虑手术。只有患者充分理解和了解整个手术的全过程,才能配合好医生实现手术预期的减重和改善代谢的共同目标。


03

敢不敢学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属于新兴的技术,我们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其也将成为减重代谢外科/胃肠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在我看来,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基本功扎实:熟练掌握内镜操作技术,具备检查、治疗及精准控制镜头的能力。

评估全面:进行详尽的术前评估,术前完善基础检查,确保对患者身体状况、病情特点以及心理状态有深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应变能力强:面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粘膜损伤、出血等,需具备迅速而有效的处理能力。

团队协作:除了手术医生外,配备一名内镜技术熟练的助手,共同协作。


病例分享:


病例一:


图 4


这名患者是置入后发现,头端的引导小球经膜管外侧逆向扭转到了支架近端。当时即采用了活检钳推送的方式,将膜管展开到了正常状态(图 4)。


病例二:


图 5


术后患者反复恶心、呕吐,同时上腹部胀痛不适,术后第 5 天行上消化道造影,见对比剂经过十二指肠区缓慢,并分为两支路径,未见明显对比剂外溢(图 5)。


我们决定当天就给患者做胃镜明确情况,以下是患者胃镜的情况:


图 6

图 7

图 8

图 9

图 10


胃镜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幽门区明显隆起,十二指肠球部的膜管展开不佳(图 6、7),支架膜管和十二指肠间有一个巨大的缝隙(图 8),考虑食物和造影剂大部分从间隙中通过。随即告知家属后,我们在胃镜下注水注气,并且通过旋转镜身的方式,将膜管重新展开(图 9、10)。


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消化道造影可正常通过膜管进入远端小肠(图 11)。


图 11


初期阶段外科医生常常面临的问题:


1.熟悉腹腔镜流程,不熟悉内镜流程,不会做;
2.熟悉内镜流程,未曾做过,不敢做。


对于初涉内镜手术的「小白」医生而言,可以多向消化科、内镜科医生请教与合作。在中国,能做医生的一般都很优秀,只要自身努力,平时上手术积极,上手都会比较快。


04

会不会管


目前看来患者对于支架的耐受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术后一部分患者出现局限性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的情况,但是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因此,严密随访管理与饮食管理至关重要。为确保随访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建议由专职个案管理师或主管医师负责支架置入后的随访工作。他们需密切关注患者反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置,帮助患者平稳度过适应阶段同时,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血糖等代谢指标,对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深入分析原因,进一步指导饮食。在饮食管理方面,支架置入术后首月建议严格流质饮食,由专职营养师定制营养计划。随访期间,监督患者执行饮食计划,并根据耐受情况适时调整,确保营养充足且不影响支架功能及减重效果。


此外,医护人员应积极关注患者动态,及时回复疑问,处理需求,并鉴别潜在的不良后果。对于患者主动上传的身体数据,需及时查看并分析,必要时增加随访频次。术后随访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主管医师、随访专员、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患者的减重进程。为提升术后随访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可考虑借助社群、在线智能管理软件等工具辅助患者管理。


总结


要不要开(指征把握)

能不能开(禁忌排查)

敢不敢做(技能评估)

会不会管(随访能力)


当下,各种减重手段层出不穷,手术方式不断更新,面对患者的需求与期望,我相信每个减重代谢外科医生都对新技术抱有极高的热情与期待,新技术应用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对于风险的防控。我们需要不断钻研胃转流支架置入等新技术的细节,预见并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确保手术的安全与效果。


最后,愿每一位减重代谢专业的同道们,在这条道路上一路顺风,不断前行,共同推动减重代谢外科事业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撰稿医生




臧义丰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减重与代谢外科中心

外科学博士、主治医师


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秘书
山东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微创设备与器械学组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分会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减重与代谢外科分会委员

山东省青年医务工作者协会结直肠外科分会委员


审稿医生




丁印鲁 教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齐鲁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


山东省「丁印鲁青年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

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肥胖与糖尿病主动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肥胖与糖尿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肥胖与糖尿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腹腔镜与机器人外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胃肠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结直肠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促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消化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微创与腹腔镜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微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上消化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胃癌/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减重代谢外科/大肠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下滑动查看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审核:杨娜
项目审核:周心星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隗永秋,程芮,周艳华,等.中国肥胖症消化内镜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4,41(1):1-10.


丁香园普外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助普外科医生快速成长、展现自我的舞台,普外时间,中国普外科医生的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