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腹腔感染怎么办?3 大治疗策略,4 大诊断要点,本文给你总结好了!

学术   健康   2024-12-10 19:58   德国  

胃肠道术后抗感染已是常规处置,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预防。但部分患者,比如出现瘘了,术后仍会发生腹腔感染。


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那么究竟如何尽早识别术后腹腔感染、及时处置?


1

术后腹腔感染的 3 大风险


01. 病理生理高风险因素


  • 低龄或高龄

  • 存在心肺肝肾等的基础疾病

  • 腹腔感染引起了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 发生在恶性肿瘤手术后

  • 并发慢性危重症(CCI)

  • 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存在营养不良等


02. 致病菌高风险因素


  • 耐药菌感染

  • 不恰当的抗菌药物等


03. 腹腔感染源高风险因素


  • 感染源的累及范围广

  • 存在弥漫性腹膜炎

  • 不适当或延迟的感染源控制措施等


2

当前面临的 4 大困境


01. 耐药菌感染


1)常见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 24.2%)、肺炎克雷伯菌(占 14.1%)、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


2)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呈上升趋势,伴随着感染控制难,死亡率高等问题。


3)厌氧菌:检出和查找敏感药较难,治疗通常根据经验选择为甲硝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者碳青霉烯类药物。


02. 慢性危重症(CCI)


1)定义:一般是指在 ICU 长期停留(> 7 d),且持续存在器官功能障碍、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的危重症病人。


2)典型特征是持续性炎症与免疫抑制,CCI 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严重创伤、脓毒症休克和营养不良。


3)治疗关键:致病因素、维护器官功能、加强运动康复以及促进合成代谢的营养治疗。


03. 腹腔高压 / 腹腔间隔综合症


1)危害性:25%~33% 的 ICU 病人存在 IAH,合并 IAH 的死亡率为 30% 显著高于无 IAH 的 11%,任何级别的 IAH 都是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2)处理方案:暂时性腹腔开放。


04. 器官功能障碍


1)危害性:进展到此类患者,其死亡风险极高。


有研究报道:MODS 的总体死亡率为 49.3%,其中发生 2 个器官功能衰竭者死亡率 17.8%,3 个器官衰竭者为 47.1%,4 个器官衰竭者为 77.0%,而发生 ≥ 5 个器官功能衰竭者,死亡率高达 87.9%。


2)关键点: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有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3

早期识别和诊断的 4 大要点


01. 关注术后腹部体征的变化


1)术后引流情况,时间长,引流较多的脓液或者肠液。


2)检查切口部位是否有疼痛和红肿、蜂窝织炎、延迟愈合、切口与腹腔引流液性质以及筋膜层愈合情况。


3)腹部触诊,警惕腹肌紧张或者僵硬者。


02. 关注术后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的变化


1)术后不明原因的心动过速或者呼吸急促。


2)低血压。


3)及早识别脓毒症(神志改变、收缩压 ≤ 100 mmHg、呼吸频率 ≥ 22 次/min)。


03. 关注感染指标的变化:多次连续监测感染指标,常用的有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细胞等。


04. 关注术后影像学变化:可选用的有腹部 B 超、X 线平片及 CT 扫描等。


4

处置术后腹腔感染的 3 大策略


01. 抗菌药的使用


1)对于表现脓毒症或者伴随休克的,尽早在 1 h 内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有研究报道:抗菌药物治疗每延迟 1 h,死亡率将增加 7%。


2)明确感染者,尽早给予抗菌药物,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首选广谱抗菌方案,应基于耐药菌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感染控制后,仍需坚持用药 5~7 天以上,并及时进行评估。


02. 抗感染治疗的策略:


1)原则:递增式策略。


2)准备:明确感染的来源。是腹腔脓肿、漏出消化液还是坏死组织导致的感染,以决定采取合适的感染源控制措施来引流脓腔或者消化液、清除坏死组织、行结肠或小肠造口转流消化液等。


3)方法:首选微创方式改善引流,建立主动引流途径对于主动引流未能控制感染源时行手术引流,在手术过程应遵守损伤控制原则;对于合并有 IAH/ACS 以及需要再次或者多次剖腹探查的病人应该积极行腹腔开放疗法。


03. 多学科协同诊治


包括外科、ICU、感染科、营养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协作。


总结

关注肠内营养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营养底物、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和纠正负氮平衡,而且具有改善肠屏障功能、减少细菌易位、维护器官功能以及改善免疫调控等作用。


在腹腔感染迁延过程中,肠内营养是预防并且也是治疗 CCI 的关键措施之一。




题图 | 站酷海洛


参考资料 (上下滑动查看):
[1] Peeters P,Ryan K,Karve S,et al.The impact of initial antibiotic treatment failure:real-world insights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health care-associ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J].Infect Drug Resist,2019,12:329-343.
[2] Mazuski JE,Tessier JM,May AK,et al.The surgical infection society revised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J].Surg Infect(Larchmt),2017,18(1):1-76.
[3] 任建安. 重视慢性危重症的防治 [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7,24(1):1-3.
[4] 邱海波,周韶霞,杨毅,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1):13-16.
[5] Lodise TP,Zhao Q,Fahrbach K,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layed appropriate therapy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infections due to Klebsiella pneumoniae or Escherichia coli:how long is too long?[J].BMC Infect Dis,2018,18(1):625.
[6] 王革非, 任建安, 黎介寿. 术后腹腔感染的挑战与治疗对策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03):348-352.DOI: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3.22.
[7] 王革非,任建安,黎介寿. 腹腔感染源的递增式治疗策略 [J]. 医学与哲学 (B),2017,38(12):8-10.
[8] Zhang J,Zhao C,Chen H,et al.A multicenter epidemiology study on th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nosocomial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in China: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CARES) 2007-2016[J].Infect Drug Resist,2018,11:2311-2319.
[9] Herzog T,Chromik AM,Uhl W,et al.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in the era of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J].Eur J Med Res,2010,15(12):525-532.
[10] Qinjie Liu,Jianan Ren,Xiuwen Wu,et al.Shifting trends in bacteriology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 patients in China:an eight-year review in a tertiary-care hospital[J].BMC Infect Dis,2017,17(1):637.

丁香园普外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助普外科医生快速成长、展现自我的舞台,普外时间,中国普外科医生的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