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气
万物收藏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民间认为,立冬了冬季就正式开始了。今年的冬至是11月7日。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故从立冬开始,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人体中的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和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也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养生关键就是“养藏阳气”。
01
养肾为先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与冬气相应,因而冬季最宜养肾以固精敛阳。《黄帝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中医认为苦味入心,于阴阳属阴,在五行属火,因而苦味属阴火,苦味之品能使心火下济于肾水,能坚肾阴,以达到阴阳互交、水火既济的平衡状态。苦味之品分两类,一类苦温,如红茶、杏仁等,火能生土,因而苦温之品能温脾土而具有燥湿健脾之功;一类苦寒,如绿茶、莲子芯等,能清心与小肠之燥热、邪火。
冬天阳气趋于内敛,阳旺于内,平素体格强健或辛辣肉食较多之人,可能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口渴、咽喉肿痛、心胸烦热、小便黄赤、失眠多梦等内热上火的症状,此时可适当饮用绿茶,食用柚子、西柚、慈菇、苦瓜、苦苣、莴笋等食物,有助于清热泻火、利尿润肠。这也是为什么民谚要“冬吃萝卜”的原因。
而素体手足不温、畏寒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之人体质偏于虚寒,则不宜过多食用此类苦寒之品,否则容易加重阳气虚衰。红茶、杏仁、艾叶、白豆蔻、陈皮、远志等苦温之品,既能温脾燥湿又能温肾坚阴,可于茶饮、食疗当中加以搭配。
02
起居有常
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控制情志,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避免烦扰,体内阳气潜藏,人的精神也要潜藏起来,才不会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在生活起居方面,《黄帝内经》上有言:“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其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由此可见,冬天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不要过少过薄也不要过多过厚,这是因为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引起感冒、消耗阳气,而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易使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03
补阳益阴
人与自然之气相通,冬日择天气晴朗之日,适当晒太阳也是很好补益阳气方式。晒太阳时,尤其要掌握方法,头为诸阳之会,不宜直接对着太阳,以免阳气过旺而头晕,也不要晒的大汗淋漓,会导致阳气的宣泄,而不利于其封藏。养生典籍《老老恒言》告诉我们晒太阳有方法:“背日光而已座,脊粱得有微温,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
对于体质较弱、阳气不足的女性来说,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面色不佳,夜卧不温,月经失调,苦不堪言。中医认为女子天生阳气相对较弱,加之经、带、胎、产都会消耗大量气血。此时适当进行中医调理是很有必要的,内服可选用阿胶膏补养精血,外治可进行节气贴。雷火灸温补阳气、畅达气血。
04
进补适宜
每逢冬天,人们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希望这样可以抵御严寒的侵袭、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但立冬时节也不可盲目进补,特别是老年人,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不能太多,本来冬天天气寒冷,人体气血凝滞,腠理避免,血脉运行就不及其他时侯通畅,吃得太“营养”,给气血“添了堵”,更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总的来说可以吃性味相对温润的食物,如炖母鸡、精肉、蹄筋,经常饮用牛奶、豆浆,既可以驱寒润燥,也可于寄养阳于育阴,平和安全。
双黄羊肉汤
[原料]:黄芪3克,胡萝卜150克,羊肉280克,当归3克。
[调料]:盐、葱、姜、料酒适量
[制作方法]:将羊肉切块,飞水后洗净。将所有材料及葱、姜、料酒,放入砂锅中炖约1个小时,至烂熟后放入锅中加入盐稍煮几分钟即可。
[功效]:益气养血,扶正培本。
[适合人群]:面色苍白,体弱,需调理气色者。
编辑:黄永刚
一审一校:刘建材
二审二校:刘捷
三审三校:卢家泉、陈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