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提交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关于温州市2024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透露,在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今年我市将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继续将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一起来看《温州日报》的详细报道↓
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
今年继续将财政支出增量的 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
市财政局提交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关于温州市2024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透露,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48.20亿元,增长2.5%;加上转移性收入826.36亿元,收入合计1474.56亿元。拟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1.56亿元,加上预备费15.25亿元、转移性支出287.75亿元,支出合计1474.56亿元。
《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2.58亿元,增长1.6%,加上转移性收入892.24亿元,收入合计1524.8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7.64亿元,加上转移性支出347.18亿元,支出合计1524.82亿元。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0.0%,实现了财政收入量和质的稳步提升;全力以赴向上争取资金要素超千亿,其中争取省“8+4”政策资金106.2亿元、居全省第一,地方政府债券735.2亿元、居全省第二。
2024年,我市统筹财力重点投向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其中民生支出94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80.2%。兑现奖补资金36.2亿元、惠及企业3万余户(次),统筹7.5亿元支持“一港五谷”、瓯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投入6.6亿元大力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投入56.9亿元支持优化基础教育设施布局,统筹36.1亿元助力在温高校高质量发展,投入7.8亿元联动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统筹24.8亿元支持优化医疗布局。
2025年,我市财政将在何处着力?《报告》透露,今年,我市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全面护航“四大振兴”,全力保障“强城行动”,助力温州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在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中,教育拟安排285.9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拟安排174.70亿元,卫生健康拟安排134.09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拟安排124.36亿元,公共安全拟安排80.52亿元,科学技术拟安排54.23亿元。
在助力企业发展方面,加力提效稳定市场预期。支持打响“温暖营商”品牌,力争为经营主体减负200亿元以上。集成发布“5+X”产业政策修订版,更加注重支持前端高端、新领域新赛道。落实落细企业减负降本“雨露计划”,迭代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刚性兑现。用足用好国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遇,大力支持提振消费。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提供更加优质的政府采购、政策匹配等服务。深化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在集中财力保障“强城行动”方面,锚定打造“全省第三极”定位,高标保障“强城行动”深入实施,支持高水平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强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迭代深化高校知识价值激励政策体系,统筹财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育,有效贯通高校产学研用链条。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全力支持温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冲刺1500万人次,构筑内外循环融通的开放新格局。
在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继续将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探索财政领域推进共同富裕新路径,深入实施百万家庭奔富行动,推动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帮扶机制提质扩面,做好农村水利全生态服务综合保险试点工作,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支持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教育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