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人血白蛋白在多个科室广泛应用,对临床救治患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白蛋白(ALB)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分泌的在人类血浆中占比最高的多功能蛋白质,而人血白蛋白是ALB的药物制剂,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纯化制备的蛋白胶体溶液,在临床救治危急、重症患者中广泛应用[1]。然而临床实践中,部分使用者仍对人血白蛋白的应用优势存在困惑。
那么,人血白蛋白究竟可以用于哪些临床场景,临床医生该如何合理使用人血白蛋白?近期,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制订的国内首个《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1]中对人血白蛋白的应用要点给出了详尽说明。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以飨读者。本《共识》结合国内外人血白蛋白药品说明书,通过文献检索整理了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的循证证据,并对具体的用药建议和用法用量进行了说明[1]。实际上,人血白蛋白在临床中广泛用于血容量不足的紧急治疗,显著的低白蛋白血症(≤30 g/L)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心肺分流术、特殊类型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2]。同时,《共识》将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也纳入至优先使用人血白蛋白的适应症行列中[2]。而在不同疾病中,人血白蛋白的用量用法也存在差异,《共识》中对其进行了推荐,详见表1。表1 人血白蛋白在不同适应症中的用量用法[1,2]此外,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人血白蛋白,特别是20%的人血白蛋白,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管理中,《共识》指出,当患者的血浆ALB水平低于25g/L时,可以使用20%的人血白蛋白来控制术后的腹水和外周水肿,以及补充腹腔积液的丢失。同时,《共识》也强调,对于罹患中度和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患者,有较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20%的人血白蛋白在其中的应用[1]。人血白蛋白作为一种血液制品,除掌握其临床应用场景外,深入理解其用药注意事项至关重要。首先人血白蛋白规格多样,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人血白蛋白主要为5%、20%和25%三种规格制剂。其中,5%人血白蛋白为等胶体渗透压溶液,可增加同体积的血容量,而20%和25%的人血白蛋白为高胶体渗透压溶液,其扩容效果是输注量的4-5倍,对伴有水肿的患者更为适用,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滴注时应确保足够的水化,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指标,避免出现循环超负荷。注意及时补液以免脱水[2]。使用人血白蛋白代替新鲜血浆进行大剂量血浆置换时,也须补充适当的其他血浆蛋白成分(如凝血因子),并应监测凝血功能和血细胞比容[1]。在浓度和剂量的选择上,《共识》[1]指出具体的给药浓度、剂量和输注速度等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有效循环情况和蛋白质损失量由临床医师确定。以20%的人血白蛋白(50ml)为例,使用前应注意需使用单独输液通路,使用前用生理盐水冲管;可接受的稀释剂包括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禁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若不正确地输入低渗溶液(如无菌注射用水)稀释人血白蛋白,可能造成严重的溶血反应和急性肾功能衰竭[2]。在开始输注的15分钟内,应缓慢滴注并观察患者反应,之后可根据临床调整输液速度,对于血容量正常的患者,滴注速度一般不超过2ml/分钟[2]。此外,关于人血白蛋白的储存要求,《共识》强调应注意避光保存,并且在贮藏期间不得冷冻。目前已有部分人血白蛋白可不超过30℃的温度下避光保存,对于储存温度范围宽容度更高[2]。具体的贮藏温度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同时需遵循药品有效期管理的相关规定。一旦人血白蛋白药品开启后,应立即使用,且限于一次性输注,禁止分次使用或转给他人[1]。人血白蛋白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是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药物之一。《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合理使用人血白蛋白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充分发挥人血白蛋白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并严格遵循药品的使用和储存要求,更好地助力患者的康复与治疗。[1]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张玉.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4,44(7):739-751.[2]安博美® 人血白蛋白说明书.修订日期:2024年05月17日 [Z].*"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