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SCO | 白鸥教授: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的最新进展:机制研究与新靶向治疗的前景
学术
健康
2024-11-01 17:31
上海
近年来,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较差的预后引发了临床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随着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靶向治疗手段逐渐展现出希望,为这一类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2024年9月25-29日,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会宝特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分享了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的最新进展。⬇点击下方视频⬇
在临床实践中,免疫豁免部位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相比有何不同?
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这一分类是根据2022年WHO第五版新标准提出的,主要涵盖在免疫豁免区域内,与血脑屏障、血玻璃体视网膜屏障及血睾屏障相关的淋巴瘤。
该疾病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发病率较低;其次,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并且这些患者尤其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累积。这种累积不仅影响患者的预后,也使得这一类淋巴瘤患者通常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较差的预后。
在分子病理机制上,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显著的相似性,主要涉及mTOR受体的激活和BCR信号通路的激活,常见的突变包括MYD88和CD79B。此外,MHC限制性抗原一类和二类抗原的改变也促进了免疫逃逸机制的形成。这些机制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在靶向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在分子病理机制上,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显著的相似性,主要涉及mTOR受体的激活和BCR信号通路的激活,常见的突变包括MYD88和CD79B。此外,MHC限制性抗原一类和二类抗原的改变也促进了免疫逃逸机制的形成。这些机制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在靶向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免疫豁免部位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您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或治疗策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
总体来说该研究应该说是国际上第一项随机临床实验,填补了空白。我相信未来的指南也会引用,也希望这个研究能够改变中国当前普遍还在使用延长抗凝的现状,能规范参照指南,目前在欧美国家延长抗凝治疗的比例非常低,更符合指南。希望RIGHT研究能起到推动作用,规范国内延长抗凝,避免常规尤其是大范围应用。
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机制与BDK激酶的激活、MYD88和CD79B突变以及免疫逃逸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针对这些机制,我们可以考虑应用新靶向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这种联合治疗有望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在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研究表明,昏迷患者在接受BTK抑制剂治疗后能够改善生活质量,这意味着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恐惧有所缓解。此外,PD-1抗体的应用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因为它能改善由MHC限制性抗原变化导致的免疫逃逸现象,进而增强免疫功能。因此,PD-1抑制剂对于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改善也具有积极作用。展望未来,我们将从临床实际出发,设计临床研究,将这一类患者纳入有效的对照研究,探索一线联合治疗、巩固治疗以及后续靶向药物的维持治疗。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数据,以便为国内外研究提供依据,提高我国淋巴瘤的治愈率。白鸥 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临床组专家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学组组长发表论文110篇,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2篇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课题子课题、省级课题30项声明:本文由医会宝编辑部根据白鸥教授采访内容整理,仅用于交流学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肿瘤视界
每个工作日17:30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我们的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肿瘤视界”→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