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过年方式”正在流行

文化   2025-02-02 12:51   北京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不知不觉,春节又至。

每当这个时候,总是无比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的自己。

买好的新衣服鞋子,在身上试了一遍又一遍;

盼望着长辈们的红包,把想买的东西一个个写下来;

数着过年的日子,只希望能快点再快点。

可是长大后,就没法再任性了。

每过一年,就意味着生活的压力越来越重,既要扛起整个家庭的责任,陷在连轴转的琐事里。

还得被各种礼数和交情绑架着,掏空身体,又掏空了钱包。

但其实,怎么过节,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对于节日的态度。

想要用一个更好的状态迎接阖家团圆的日子,不妨试着过一个“低配版的春节”,享受别样的幸福。

 远离攀比的盛宴 



每逢过年,同学聚会总会接踵而来。

毕业以后为了工作和生计,大家各奔东西,逐渐散落在天涯。

大部分人的家庭和事业都趋于稳定,有了一定的财富和空闲的时间。

同学之间联络感情,无可厚非。

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的同学重聚,聚的不是感情,而是名利。

一位读者说,以前他很热衷于参加同学聚会。

原以为大家聚在一起追忆往昔,会有不少感悟,结果一推门进去,就看见大家自然地分成了四拨:

第一种,有钱有权的,被大家围在中间大声说话,聊这几年事业的曲折和努力,生怕有人不知道他的成就;

第二种,热情地跟每个刚进门的人打招呼,接着询问工作单位、留电话号码、加微信,盘算着有没有机会拉拢人脉;

剩下的三三两两,各聊各的,孩子的成绩,老公的年终奖……

还有的默不作声,坐在角落。


在这过程中,自然还离不开喝酒助助兴,总有那么一两个活跃气氛的人,会不断地“劝酒”,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在这推杯换盏之中,每个人都面红耳赤,眼神涣散。

看似热闹却又物是人非,没有了最初的纯粹。

之后,他再也不想参加任何6个人以上的同学聚会了:

“挺累的,还不如几个亲近的同学在路边小摊吃顿烧烤来得舒服。”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还是有很多纯粹的同学聚会,大家借此契机,相聚一堂。

只是更多的聚会已经变了味,上学比成绩,工作比关系,觥筹交错间尽是虚伪的客套。

与其和一群人口是心非地寒暄攀比,不如选择三两个好友叙叙旧。

至于其他人,过去就过去了,不再相见或许也是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

 放下人情的重量 



过年送礼、发红包,是每个人难以逃避的话题。

特别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作为家里的中流砥柱,承担着孝敬父母、年货采买、人情来往等支出压力。

买礼物,包红包都是基本操作,还得考虑怎么送,送多少才能让父母满意。

有些亲戚之间,还有攀比之风,送错了或送少了还要惹人家闲话。

一通下来,不但花钱如流水,还得掏空脑细胞。

难怪不少人开玩笑,自己过的不是春节,而是“春劫”,苦苦攒一年的积蓄,短短几天被挥霍大半。

朋友前几天才跟我感慨,以前每到过年前两月,他们夫妻就得早早留出预算资金。

来回路费800元、孝敬双方老人6000元、走亲戚2000元、办年货1000元,孩子压岁钱1000元……

每次过年至少2万块打底,还得留出一部分钱,预防突发状况。


“别看表面上风光无限,其实都是花钱维持面子,硬着头皮在发红包。但这几年生意不好做,每月还完房贷车贷就紧巴巴了。

所以我跟老公商量,今年回去除了一些必要支出,给父母换一些家用电器,给小辈买一些书籍、益智产品,其他的就能省则省。不管别人怎么说,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谁是容易的。

越往后,孩子成长,父母年龄的渐长,我们能赚得的钱越来越少,花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处处都得精打细算。

过年虽是我们的传统,但过的是团圆和亲情,品的是相思与牵挂。

不要为了满足某些外部世俗的期望,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陷入孝心与面子的怪圈。

哪怕是亲情馈赠,也要收起你的大方,量力而行。

来日方长,用钱之处还是未知数。

将现实生活摆在首位,手上多存点钱,才能多一份面对未来的体面和从容。

 把时间留给家人 



网上有个问题:

现在的人为什么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亲朋好友好久不见、唠唠家常是挺好的,就是我跟老婆双方亲戚都多,每年春节从初一到初五基本就是起床,东家跑西家串。

今天在大姑家聚了一下,明天就必须得去二叔家吃个饭,不然就是在家招待上门拜年的他们。

明明每天见的都是同一拨人,却硬生生得走个仪式。

好不容易有时间休息了,结果还没好好睡个囫囵觉,假期就结束了,又得回去上班了。

不过,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就地在自己的小家过的,老少一堂,清净愉快,温馨自在。

今年过年,我们打算在老家定一家馆子,大家吃顿饭、聊聊天,拜个年,然后就把两家父母一起带出去旅游。

一家人享受难得团聚时光,才是过年最大的意义。”


网上曾有人计算一组公式。

如果一年就春节回家待七天,除去做家务、聚会,逛街和睡觉,真正能在家里陪父母的时间,其实还不到两天。

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那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剩40天。

年少时,我们期待远方,迫不及待一步一步离开家。

历经人情冷暖,看遍世间沧桑才懂得,外面风景再光鲜,不能陪伴父母家人身边,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好不容易到了过年过节之际,在外打拼了一整年的我们,难得有空闲,不妨少凑一些热闹。

好好陪伴父母家人,一家人整整齐齐,烧菜做饭、包包饺子。

入夜后陪父母谈心聊天,听他们说说话,弥补缺失的时间。

灯红酒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远不抵一家人围坐一起,在烟火中守候彼此。

 回归本真的生活 



这一年,我们或许都曾有过无比焦虑。

被迫接受了很多突如其来的意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想要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可是眼前的坎一个接着一个;想要保护最爱的人,却时常陷入无力和自责之中。

明明已经拼尽全力,但好像生活依旧不尽如人意,始终让人难以释怀。

但是没关系啊,不管怎么样,我们都熬过来了。

现在回头望去,那些曾以为跨不过去的沟沟坎坎,都构成了我们各自独特的人生。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里的女主角大岛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

她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察言观色,小心照顾身边所有人的情绪。

原以为自己的付出,能让生活变得更好,结果却换来同事的霸凌、男朋友的羞辱。

得知这一切后,大岛凪决定抛弃爱人、辞掉工作,住到乡下,给自己的人生来一段假期。

也是在这段日子里,她遇到了很多新朋友,也慢慢放下内心的枷锁,努力走出过往的阴霾。


直到最后,她终于可以写出自己的愿望清单,结束了自己的假期,重新工作。

这一次,她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力量,也终于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活得比谁更轻松,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生活的无奈、工作的压力和家庭的重担。

可是背负得越多,脚下的步伐就越慢,最终只会把自己压垮。

小编一直都认为,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新的一年开始了,该放下过往的情绪,缓一缓紧绷的心弦。

把遇见,获得,失去,成长,释怀,都转化成力量,在节后用更加努力的姿态,以全新的姿态再次出发。

人生不能重启,但我们可以怀一颗简单的心,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作家张小娴曾说:

吃清淡食物,过朴素生活,把欲望降低一些,再降低一些,却依然怀抱着期待、梦想和爱,这样的日子就是快乐的日子。

人在年轻时,都曾竭尽所能的追求,热闹的朋友圈,光鲜亮丽的身外之物。

直到长大后才醒悟,低配的人生才是最踏实,最稳定的。

所以,不妨从今年开始,试着过一个低配的春节。

不攀比,不逞强,不奢求,将生活删繁就简,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享受家味、享受年味,享受幸福味。

新春佳节,愿每位朋友阖家团圆,幸福安康。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梁佳佳




   荐书TIME 
今日推荐图书《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这是一本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奖教授彭凯平送给中国人的情绪生活指南,本书分为三大篇章,分别为消极情绪篇、积极情绪篇、道德情绪篇,教你化10种情绪问题为情绪优势,以11种积极情绪创幸福生活,用5种道德情绪铸意义人生。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这些不如意背后往往都存在着非常关键的,不易觉察的情绪动因。书中将帮助读者经由心理科学了解各种情绪的本质,探究心理学家们精心设计的情绪实验,以及由这些实验成果诞生的应对策略。当你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情绪知识、思考情绪问题,最终致用情绪场景,让美好情绪疗愈自己的身心灵,人生的不如意便自然迎刃而解了。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作者:彭凯平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点击购买按钮享购书优惠 ↑
【书评征稿】如果你已经读过这本书,欢迎将你的感受写成书评(500-1000字)以word形式发送到清华社投稿邮箱 xmt@tup.tsinghua.edu.cn,入选者会以邮件形式及时通知并联系支付相应稿费。




#进入官方视频号查看更多#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我们#
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分享点赞在看,至少帮我拥有一个吧~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我们始终以“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365天不间断为大众分享优质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