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拥有未来的记忆吗?

文化   餐饮美食   2025-01-29 12:50   北京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大步走进房间,却忘了自己打算做什么。

忘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是某一段记忆吗?尚未做出的事情也可以被忘记吗?认知科学家们将这种记住未来要做某事的记忆称为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人们抱怨自己记性不好时,往往说的就是前瞻记忆。此类遗忘通常会引起担忧,因为它容易被注意到。而人们不太注意的是,他们的前瞻记忆曾无数次地良好运转。


前瞻记忆确实非常复杂,你要时刻在脑中记着未来要做某事,同时又不能让这段前瞻记忆干扰该做此事之前所有你需要做的事情。当计划一天要做哪些事情时,我们都擅长颠来倒去地安排这些前瞻记忆。

有些人会把任务清单写下来,而大多数人脑中隐性的任务清单会帮助他们将前瞻记忆管理得井井有条。例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任务的进展与预期不符,导致排在它后面的任务被遗忘,这意味着我们脑中的任务清单被打乱了。

食物的获取和烹饪对前瞻记忆有很大的依赖。不管烹制什么食物,都需要计划制作步骤并且对烹饪过程的完成进度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如果用火烹饪的技术由来已久而且是人类演化的关键,那么它很可能是强化前瞻记忆的一种自然选择力量。

烹饪食物对人类祖先来说确实是有风险的,如果过度烹制,食物的营养价值就会衰减甚至完全被破坏,这样一来整个获取和烹饪食物的过程就是白费工夫了。曾做过烧烤的人都知道,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就要密切注意火候。

但是俗话说“心急水不开”,如果干坐着,盯着锅等它烧开,这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可是一种少有的奢侈行为。因为在烹饪的时候总是有其他的事情值得注意——照顾孩子、提防野兽、与营火旁的同伴谈话分享信息,等等。


多任务能力,即同时处理若干事务且在脑中保存一份任务清单的能力,理论上可以证明人类脑容量的增大确实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多任务能力必然要求有一个涉及大脑皮质多部分的神经网络。

人类个体不仅仅为自己收集、烹制食物,而且还要照顾到伴侣、孩子、家族和社交群体,饮食对于前瞻记忆的要求就提高了。必须预见到有好几张嘴等着吃饭,然后满足这些需求。

脑中任务清单式的前瞻记忆并不一定是情景化的,而是近似地、相对直接地计划或想象那些任务和活动。文化意义上的前瞻记忆又超越了情景记忆,因为它不仅依赖于个体的记忆,还存在于社会的集体记忆之中。

没错,这些前瞻记忆必须由个体来表达,但是个体记忆之间共享的内容却是纯文化的。个体即便没有亲身经历也可以形成对传统活动的前瞻记忆。

情景预见反映了人类脑部生理能力演化的一部分成果。这种能力很可能只有在人族物种中才能得以充分演化——这种人族动物必须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类人的语言和文化。

文化前瞻记忆依赖于情景预见,但是又反过来展示了文化是如何超越生物属性的。我承认我用以说话思考的语言并不是属于我自己的,但是我偏认为我的记忆是我自己创造的,而且仅属于我自己。

实际上,有一种集体记忆塑造了我的个体记忆,而文化前瞻记忆的存在支持了这一理论。越是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东西,越是容易产生这种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重叠。而在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天里,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东西非食物莫属。



作者:[美] 约翰.S.艾伦、陶凌寅
图源:网络
编辑:祁蕊




 - 相关推荐 - 
《 大脑环游记:漫画神经科学的奇妙世界 》
作者:冯军峰 三折人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点击购买按钮享购书优惠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由国内神经外科医生携手知名漫画科普作者原创的、聚焦神经科学领域的趣味科普漫画。在漫画中,神经外科医生带儿子“环游”大脑,穿越不同的大脑“站点”,像在知识的主题乐园游览一样接收丰富的神经科学知识,通过与孩子对话的生动语言和精彩纷呈的漫画,深入浅出、通俗幽默地讲述大脑的发育、大脑对全身的影响、大脑的结构、大脑的运行、大脑的保护、神经疾病的治疗、神经科学的未来、脑机接口等知识,激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对生物学、医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进入官方视频号查看更多#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我们#
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分享点赞在看,至少帮我拥有一个吧~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我们始终以“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365天不间断为大众分享优质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