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拿到了体检报告。
刚翻开,就感觉天塌了:
从上往下看,指标一片都是红的。
朋友把体检报告发在某书上,感慨着:
“当代打工人最大的炫富,唯有一句——本次体检项目未见任何异常。”
几乎所有人都有“体检焦虑”。
查也难受,不查也难受。
生怕体检像X光,把我们平常偷偷熬的夜、应酬喝的酒、解压吃进去的夜宵,都照的一清二楚。
不过,不良生活习惯只是表象。
在此之下,造成我们身体处处亮红灯的核心元凶,其实是:
默默咽下去的“坏”情绪。
你的情绪,最终都成了你的病
这两天听到了一个故事。
网友小唐,作为一个身高1米73的大男人,目前体重即将跌破100斤。
距离他的正常体重,已经掉了30多斤。
这都是源于:
他已经有8个月吃不下饭了。
一开始问题并不严重,只是肚子容易胀气。
可能午饭只吃了一半,饱腹感就会一直持续到晚上。
但渐渐地,半碗米饭和一小盘菜,就成了小唐一整天唯一吃得下的食物。
为此,他特意去看了“消化科”,以为是胃出了毛病。
但检查结果显示:
“身体一切正常,可能是压力太大导致的,建议去看精神科。”
小唐不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对劲,所以并未遵循医嘱。
只是吃了些缓解胃肠症状的药,缓解了一点进食困难。
但没过多久,就又复发了。
且比之前更加严重。
为此,他跑了不同的医院,做了全身的检查,但还是没查出任何问题。
迫于无奈,他终于决定走进精神科。
最终确诊了“焦虑症”。
吃了几天抗焦虑的药后,他在某天晚上久违地感受到了饥饿。
“那是正常人的饥饿。和之前吃胃药后想吃东西的感觉完全不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真是我的情绪出问题了。”
小唐的故事并非个例。
事实上,肠胃是我们身体的情绪器官。
它和大脑之间,有一个名为“脑-肠轴”的“情绪专线”,二者互相影响。
因此心理上的些微波动,都能被肠胃敏锐感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压力太大时,往往吃不下饭;生气时容易胃痛;过于紧张时,会突然腹泻......
不只是肠胃。
身体器官都会遭受到情绪不同程度的“攻击”,例如:
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或出现脓肿;
思虑过度、性格急躁的人,容易引发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
工作压力大、情绪起伏大时,可能引发偏头痛;
长期感到心理矛盾和压抑,容易免疫力低下,动不动就感冒发烧;
当生活频繁失控时,可能出现突然的头晕。
等等。
并且,因情绪导致的身体疾病,去医院几乎都查不出问题。
但我们往往不会相信“自己没病”,而是觉得医生没查到,被漏掉了。
因此,反复去医院看病,越查不到越焦虑,越焦虑身体越不舒服,就更想去医院。
然后,恶性循环。
头脑会自欺欺人,但身体从不说谎
话已至此,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
“自己的生活没发生什么大事,为什么突然就病了呢?”
那是因为:
大部分时候,情绪都是一点点累积的。
像身边的朋友小李,就一直是个特别能忍的人:
小时候因为家人情绪波动剧烈,她必须一直精神紧绷,保持情绪稳定。
渐渐就养成了“遇到天大的糟心事,都不和别人倾诉,全靠忍”的习惯。
等工作后,不论身体状态多差,她从未放慢工作的脚步。
总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
结果呢?
她从最初的长期便秘、在盛夏全身发冷、睡觉时会听见自己的心跳等小毛病,逐渐发展成非结石性胆囊炎和厌食症。
吃两口东西就想吐。
而这些症状,都源自她长期的精神焦虑。
“我从来都没意识到自己情绪有问题,直到身体生病了。”
北京友谊医院精神心理科的主治医生林子乔曾说:
“大部分因情绪导致身体生病的患者,平常都对自己的情绪不敏感。
因此,他们被压抑的情绪,只能通过身体爆发出来。”
在如今快节奏的高压时代里,我们往往认为“情绪不重要”。
要么觉得“小事,过了就忘了”;
要么生活太匆忙,压根察觉不到自己有情绪。
毕竟,情绪波动的成本太高了:
怕影响工作、怕照顾不好孩子、怕没精力处理一地的鸡零狗碎。
我们必须做个“情绪稳定”的顶梁柱,才能支撑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
但别忘了。
头脑会自欺欺人,可身体从不说谎。
对情绪长期的压抑和忽视,就是造成我们生病的核心原因。
除此之外,身边的舆论环境似乎也不允许我们有情绪。
网友小李北漂20年,吃了很多苦。
近两年,又先后遇到了2次裁员。
现在每天上班都在担心,会不会下一秒就要打包走人。
在某个普通的一天,没发生任何事,小李突然崩溃了。
甚至感觉“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不是因为某一件事,而是我在这20年里积攒的情绪,在那个瞬间爆发了。”
但面对情绪崩溃的小李,她身边人的反应不是安慰,而是指责:
父母觉得是“小事”,可能就是最近压力太大了,过几天就好了;
朋友则觉得小李太闲、太矫情了,连情绪都控制不了,真不成熟。
你们有没有发现?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身边人默认的观念,都习惯性地淡化伤痛、躲避悲苦。
以为只有解决问题是要紧的,情绪无关紧要。
又或者只要不想不说,情绪久了就会被忘记。
这也导致了,即便有人意识到了自己精神状态不好,也不敢说出口。
因为任何流露脆弱、情绪波动的行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都被视为“软弱”。
但很少有人看见真相:
一味地强调坚强,有时也是对人的“伤害”。
因为逃避情绪不会换来解脱,只会换来麻木,再换来生病的身体。
如果我们真想感受好点,就必须直面情绪。
想起《头脑特工队》中所说的:
唯有拥抱每一种情绪,学会应对它们的方式,我们才会成为完整的自己。
因为,所有情绪都是来爱我们的。
愿你我都能拥有情绪健康
那么,又该如何和自己的不同情绪相处呢?
今天为大家准备了4种应对常见负面情绪的办法。
你们可以先点赞收藏,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练习。
1、应对愤怒、暴躁、憎恨
1)立即进行一些剧烈运动,如拳击、跑步、打球,将心里的攻击性向外释放。
2)用冷水洗脸或喝冰水、吃冰淇淋,来让自己降温。
3)如果你是一个很容易动怒的人,可以为自己设定“尖叫时间”,定期进行一些“破坏性”的活动,如把头埋在枕头里尖叫、把一些没用的玻璃杯摔碎等。
4)深呼吸10-15次。
1) 尝试“盒式呼吸法”:吸气4秒,屏气4秒,然后呼气4秒。
2)给自己泡杯茶,并仔细观察烧水和泡茶的过程。在观察水从平静到一点点沸腾、以及茶叶在水流中忽上忽下的漂浮,我们会完成一次小型的“正念”。
3)制作一个“确定性清单”,包含那些让你有掌控感的事,如衣柜收纳、打理花草、打扫房间等等。每当焦虑发作,就去做一两件“确定性小事”。
3、应对抑郁、沮丧、悲伤
1)找人倾诉,寻求他人的支持和陪伴。
2)沉浸式参与一些高能量体验,能帮助我们从低落的情绪中抽离。例如看一场演唱会、看一部搞笑综艺、听会儿摇滚乐等。
3)吃点辣的食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吃辣属于“良性自虐”,能带给我们快感,会缓解抑郁情绪。
4)定个小额预算,为自己买点东西。
4、应对内疚、羞愧、自责。
1)分析为什么会内疚,并找到内疚背后积极的面向。
2)去做一些你认为好的事情,来巩固“自我肯定”的积极感受。
3)换一种叙事角度。不因为结果,否认自己全部的付出。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办法外,还希望我们能记得一个核心规律:
情绪会来,也会走。
出现负面情绪,不代表你不好。
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体验。
所以,允许情绪流经你的身体,观察它,感受它,而非对抗、指责、压抑。
想起《少有人走的路》中曾说:
“完全经历过焦虑、忧郁、疑惑和失望等情绪的人,一定比懒惰、懦弱、自恋和撒谎的人健康的多。”
愿我们不必情绪稳定,而能拥有情绪健康。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我想光明正大地生病”:拍下那些不被看见的情绪》
2、Knowyourself:《咨询师建议:28件能够「快速改善情绪」的生活小事 (必须收藏)》
3、三联生活周刊:《消化科门诊,挤满了焦虑和抑郁症患者》
《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 》
作者:彭凯平
【书评征稿】如果你已经读过这本书,欢迎将你的感受写成书评(1000-2000字)以word形式发送到清华社投稿邮箱 xmt@tup.tsinghua.edu.cn,入选者会以邮件形式及时通知并联系支付相应稿费。
#进入官方视频号查看更多#
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分享、点赞与在看,至少帮我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