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地标石欣赏
梵净山蘑菇石
所谓地标石,就是指具有一定旅游审美价值、人文历史价值及地标性质的、不可移动的大型天然观赏石。
地标石是近年来观赏石大家族中增添的一位新成员,是在当今传统赏石文化不断繁荣、兴旺的社会条件下,观赏石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观赏石新品种与新类型。如国内著名的长江三峡神女峰、中岳嵩山启母石、云南石林阿诗玛及广东丹霞的元阳石等。
地标石具有造型独特、体量宏大、内涵丰富、历史久远、地域性强、关注度高等特点。很多地标石往往一石成景、一石成寺、一石成典,对当地人文历史、民族风情、旅游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梵净山落日
梵净山上的蘑菇石。一块巨石拔地而起,直破青天,多神!多奇!这就是梵净山有名的蘑菇石。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特定的气候条件,这里也能出现峨嵋山、庐山那样的“宝光”奇景。每当月夜,人们还会发现自己巨大的身影清晰地映射在这块巨大的岩石上。大自然的奥秘再加上神话般的渲染,使得梵净山的蘑菇石充满巨大的吸引力。
蘑菇石地处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的武陵山主峰——梵净山顶脊,海拔2400米左右。梵净山蘑菇石高约20米,由上、下两块巨石相叠构成,下小而上大,状如蘑菇,柄冠分明,故名蘑菇石,得佛家“平常心”之真谛,历10亿年屹立不倒,是贵州著名地标性观赏石。
蘑菇石与红云金顶
蘑菇石是怎么形成的,蘑菇石地层系七亿年前新元古代梵净山群浅变质岩,其成因多样,主要为以下几点:
冰融分化:蘑菇石形成早期,该区域应属于潮湿的高山气候,冰雪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冰融分化,也就是冰裂作用。这种分化作用在低温山区十分常见。主要是表现为,在岩石的节理细缝中,会因为吸收了液态水,冰晶的增加使得岩石弱化导致分裂,水会进入岩石的更深处,凝结——弱化——深入,不断重复,岩石形成块状分裂,由此形成各种形状。
冰川移动:梵净山地区在第四纪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的冰川运动,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的运动中,可能对早期形成的块状岩体下部进行了刻画刨蚀作用,使得这些岩块更加独立,并且呈现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
差异风化:由于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差异,岩石不同、风化程度不同,在相同的风化条件下,常常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地貌现象,这就是差异风化。而蘑菇石岩石性质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差异,岩石的强度不同,由此,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了我们所见的独特形状!
根据202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梵净山地质》一书的研究成果表明,梵净山蕴藏着中国南方第四纪冰川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以蘑菇石为代表的梵净山地学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史演化,科学窗口;冰蚀地貌,精妙绝伦;生态王国,大千世界;山川画卷,雄奇壮美;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总而言之,蘑菇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结果,是铜仁闻名遐迩的“地标”与“名片”。
2、九天母石
——贵州遵义地标石欣赏
务川九天母石
九天母石,耸立于务川县洪渡河岸边,雄奇,险峻。
三个灰黑色的尖峭锥峰若分若离,恍若天外来物高悬在深邃峡谷的上方,神奇怪异的山光水色充满神秘色彩。
九天姆石体量高大,石峰俊秀,随观赏角度不同其形状各异。锥峰间有试心崖、必应石、福音鼓、击运钟、天梯、恐怖谷、平安凼、一线天等使人妙趣横生的景点。
九天母石距务川县城11公里。昔日,峰巅有一古庙,僧尼上香教佛,晨钟暮鼓,声闻数里,小塘边有一形似笋状从中破开的山峰,临江高耸,一高一矮,险不可言。沿一峰而上,走不多远,迎面飞来绝壁千仞,直指苍天。站峰腰,抬目又见一峰,两峰相距咫尺,似一对绵绵情侣,喁喁低语。或道平路直,或曲径通幽,宽处豁然开朗,窄处仅现一线蓝天,整座山被这些通道分割,形成奇特的怪石奇峰。山体仿佛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与水泥砂浆浇铸而成。小路边、石壁上,还随处可见贝壳、鱼类等动物的化石。沿峰而上,过龙门、进恐怖谷,又别有一番天地,攀天梯、登山顶、极目远眺,长风送爽,山水如画,让人神思飞扬。洪渡河畔,小塘石笋,高矮双峰,临河高耸。笋石斑纹,褐白有韵。峰间一径,幽曲难行,攀至山顶,风光别现。最是蝴蝶,万千舞姿。古人诗文不足凭,如画山水入凡心。
洪渡河石垭子电站储水前的九天母石
九天母石,是仡佬族的发祥地。
相传远古时,天有九重,每一重天都有一个天主,唯独九重天没有天主。由于九重天的天主是天主中的天主,八重天的天主都想当九天天主,而每个天主的能力又不分上下,究竟由谁来当呢?有一个天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请每个天主各选一块石头,标上记号,站在一重天向大地砸去,谁的石头砸得深,谁就当九天天主。
八个天主奋力将石头砸向大地后,说也奇怪,八个天主的石头一落到这个地方结果竟相拥铸熔为一体,难分高低。无奈,当他们正要离开之际,忽听那熔铸为一体的巨石头发出阵阵巨响,只见巨石慢慢裂开七条裂缝,金光四射,祥云升腾,一金身大汉从石缝中走出。八位天主一见,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那金身大汉一步跨过江来,在此击了一掌,并留下了这“九天祖圣印”。传说中国帝王使用印章就来源于此。随后,九天天祖用手一招,从不远处飞来的一条金龙,金身大汉将八位天主扶起,护上龙背,直上九天了。
九天母石隆重的民间祭祀活动
后来九天天主派他的大儿子潜祖下界封为蛮王(也称濮王),到他出生的地方繁衍生息,“蛮王仡佬,开荒劈草,”成为仡佬人的祖先。
后人把仡佬族的先祖濮人称之为“天之子”“人中精灵”是“天族”代代相传,这里也就成为仡佬人祭天朝祖的圣地。
民间传说归民间传说,尽管神奇动人,也只是人们的附会。
从旅游地学来看,九天母石其实是白垩系巨厚层砾岩,在一定地质构造作用下,几组裂隙破坏了巨厚层砾岩的完整性,经过漫长的风化与剥蚀,并受洪渡河地表水冲刷而遗留在河岸的一组造型高大、雄奇的岩体,这组巨大的岩体阻挡了河水的流向,使洪渡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成为河岸重要的造景景物。
九天母石既是一种旅游地学资源,也可称为一种岩石类地质遗迹。
由于九天母石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比,是一种突出而独特的景象,从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当地的仡佬族,是贵州世居的原住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娄山中,并有开采汞矿的技能,自古就祭山、祭石、祭树等原始图腾的传统,因而,对于九天母石的崇拜,就成为当地仡佬族人的一种自然选择。
在某种意义上来,务川的九天母石,就是旅游地学与文化旅游“天人合一”的有机融合点。
3、乌江源头笋子岩
——贵州省毕节市地标石欣赏
乌江源头笋子岩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也是贵州的母亲河。
一般都说乌江有北源和南源两个源头,北源是从毕节自西而东流来的六冲河,南源是从安顺自南而北流来的三岔河。乌江北源与南源这两条支流在清镇、织金、黔西交界的化屋基汇合,形成鸭池河,然后一路蜿蜒,向东北方向流去,最后,在重庆的涪陵,流入长江。严格说来,乌江干流的源头,其实就在六冲河与三岔河汇流的化屋基这里。
在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乌江干流源头,有一尊高约百米,气势非凡的岩石,被当地人称为“笋子岩”,现改名“天竹峰”。
“笋子岩”的神奇之处在于,正好位于六冲河、三岔河、鸭池河的三河交界之处,既是一座河谷溶蚀孤峰,又如一根粗壮的石柱,更像一块巨大的无字丰碑,成为乌江源形成的历史见证。
乌江源卫星地图
化屋基一带北东-南西向构造发育,应力复杂,基岩地层以三叠系和二叠系石灰岩为主。乌江源河谷深切,岸壁陡峭,形成大鹏展翅、野鸭叼嘬鱼等河岸景观,故而乌江源干流的第一段河流,叫做鸭池河。
在乌江源下游七公里处,修建有乌江梯级电站之一的东风电站。该电站建于1984年,坝高168m,水库总库容10.25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51万kW,年设计发电量24.2亿千瓦时。水库正常蓄水位970米,水库总库容8.63亿立方米,水库面积19.06平方公里,形成东风湖的景观。
东风湖的形成,使化屋基乌江源的自然风光更具有绿水青山的鲜明特色。尤其是鸭池河高速公路大桥,如彩虹般飞架南北,更衬托出乌江源得天独厚的旅游地学优势与地学旅游科普的价值。
笋子岩见证乌江源的历史岁月
化屋基村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位于百里乌江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河谷地带,海拔870米至1360米之间,素有“鸡鸣三县”之称,化屋基清代成寨。全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197户1035人,居住着苗、彝、汉三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98%,是新仁乡乃至黔西县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
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2006年被毕节地区摄影家协会授牌确定为“毕节地区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2007年5月,“化屋苗族文化空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民俗;2009年,新仁苗族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化屋苗寨发展旅游的灵魂。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来到毕节市黔西县,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走进化屋村看望乡亲们,在村文化广场,与参加少数民族春节民俗活动的群众亲切交流,促进了化屋基乌江源乡村旅游、民族工艺品及特色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笋子岩下的化屋村
“笋子岩”作为毕节市地标石,不仅具有山川河谷重要标识的自然地理价值,也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和旅游价值。
知名旅游地学专家刘家仁先生曾吟诗称赞“笋子岩”:
神锋削就百寻崖,
崖畔农居约几家。
楼舍窗前十里画,
烟波深处一行鸭。
大鹏展翅花滩渡,
薄雾缠腰笋子崖,
画艇推波苗女舞,
游人暗恼已安家。
贵州观赏石新贵——乌蒙洞石 山川地理文化石——旅游地学视野下的观赏石 全国观赏石品种名录 观赏石欣赏(短视频) 为什么观赏石要用油和蜡涂抹?今天算长见识了 高端观赏石收藏、鉴赏与市场(涨知识) 观赏石 | 清水江上千锤百炼磨砺的异彩--贵州青 观赏石 | 贵州青赏析 黑石家族 ——黑色观赏石赏析 山川地理石——观赏石的新视野与新境界 贵州——名副其实的观赏石王国 宝玉石及观赏石微信专辑(精美图片及知识大全,共76篇) 【贵州观赏石赏析】大娄山中 "仡乡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