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九龙洞踏访记
九龙洞石柱群
2019年3月28日,网上暴出在贵州省铜仁市九龙洞景区,因修渝怀铁路复线打隧道而发现了精美伦绝的矿物晶体溶洞的消息,引起社会轰动。
4月3日晚,笔者与贵州山水旅勘院院长付勇、贵州理工学院教师于宁前往铜仁准备实地考察。第二天早上,103队党委书记丁启中组织队水工环院院长王晓峰、队党办主任严学春、队总公办李杰等与专家组召开了一个碰头会,了解前期工作情况,然后立即赶往晶洞宫发现现场——锦江河边的金斗量。九龙洞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崔坚强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当前的处置措施。当我们提出是否可进洞实地查看,崔处长心中忐忑,连连致歉,十分为难。我也十分理解:多去考察一次,就多一分破坏的几率,于是,就放弃了这不合理要求。崔处长过意不去,就安排大家考察了九龙洞及晶洞宫周边,收获不少。
下午回到103队,103队队长舒多友正好从贵阳赶回来,便召集有关负责人开了一个专家考察座谈会,舒多友队长传达了铜仁市政府与国家林草局等部门有关领导、专家举行的座谈会精神,明确了当前103队承担的主要任务。与会专家就晶洞宫保护、科研及对九龙洞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商机作了深入交流。
专家认为通过初步踏勘,九龙洞具有旅游地学文化五大奇观值得进一步挖掘:
发育在古生界寒武系清虚洞豹皮泥灰岩中规模最大、形态最美、基岩地层最古老的喀斯特溶洞;个体最高大、数量达32棵之多并富有雕塑美感与龙文化色彩的喀斯特石柱群;跨度最大、曲率最小、最具震撼力的喀斯特洞穴穹窿构造;最年长的摩天石柱与最年轻海螺、水母,多期碳酸钙沉积物五代同堂的稀有现象;骂龙溪、六龙山、九龙洞等山、水、洞诸元素与中国传统主流龙文化融为一体的自然人文景观大融合的独特性。
专家同时指出,目前九龙洞内,人为建设景观严重破坏了溶洞的原生态性,极大降低了九龙洞地质遗迹自身的地质科学价值。建议以旅游地学为指导思想,进行认真整改,重新调整九龙洞的资源评价、产品打造与市场定位。
九龙洞中玉海螺
为积极贯彻落实铜仁市政府有关专题会议精神,配合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及九龙洞有关工作需要,贵州省地矿局测绘院与103队密切合作,决定成立贵州山水旅游资源勘察开发设计院铜仁分院,作为今后铜仁市旅游地学工作的技术支持单位,也为九龙洞旅游地学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拓展及九龙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学文化特色小镇与骂龙溪旅游地学文化村品牌一体化打造等提供资源勘查、评价、科普创意与规划设计服务。
为此笔者特作《九龙洞赋》:
铜仁城东三十里,锦江河畔多传奇;
两岸青山叠锦绣,百里画廊绘彩壁。
九龙洞中现宫殿,擎天石柱缠秘密;
厅堂宏大叹观止,穹窿如弓跨百米。
斯地也有十八盘,凌霄宝殿令人迷;
海螺水母慕名来,乐不思归长定居。
观音岩下碧波漾,莲花寺前愿相许;
六龙山上林森森,最是盛夏避暑地。
水即矿泉草即药,土家风情连湘西;
更有传说意味深,村边流过骂龙溪。
铁路修到金斗量,石头开花世惊异;
晶花晶枝晶幕帘,地质作用铸遗迹。
豹皮灰岩生慧眼,五亿岁月寒武纪;
开发保护众献策,盛世珍宝万年稀。
一篇诗赋晶洞宫,竟成网红料未及;
踏访归来常思忖,九龙当融地学旅。
7、《沉浸与穿越》
——记“神秘贵州古琴韵”地学文艺科普创意活动
溪山琴社在“神秘贵州厅”演奏古琴名曲
桐和琴社演奏古琴名曲:《人神畅》
贵州地质文联、贵州科创学会、贵州地质学会及贵阳孔学堂为贵州省地质博
物馆捐赠十余种地质文学、地学科普、音乐艺术书刊。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成祥接受贵州科学技术创作协会顾问、《中国天眼:FAST探秘》主编张波赠书。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领导为赠书单位回赠纪念品。从左至右:贵州省地质学会、
贵阳孔学堂、贵州地质文联、贵州科创协会。
嘉宾聆听悠悠古琴
2022年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确定的世界诗歌日。阳春三月里的这一天,充满了诗意。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里,这份诗意却格外别致:神秘贵州厅中,桌上摆满贵州地质文联、贵州科创学会、贵州地质学会及贵阳孔学堂赠送的十余种精美文学科普书刊;四壁展陈的各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破天荒地聆听了一场由贵阳孔学堂溪山琴社、贵州桐和琴社演奏的天籁之音:《神人畅》《流水》《归去来辞》《寒山僧踪》《忆故人》《浪淘沙》《酒狂》《桃夭》。
古琴悠悠,汉服款款,弦歌声声,沉浸如梦,沉睡亿万年的古生物,仿佛正在被唤醒……
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集地质文学、地学科谱普与音乐艺术于一体,创意出穿越地质时空的古典诗歌音乐盛会。现场嘉宾与贵州古生物王国的家族们,似乎成为平行世界的共同听众,且共同陶醉于古琴妙曼的音韵之中,开启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与地学科普文化元宇宙的新领地、新界面……
此有七言古风诗一首为证:
世界诗歌正当日,古琴悠悠沉浸时;
科普文化展飞翼,艺术魅力添金枝。
生物王国负美誉,地质时空有谁识?
穿越借助地博馆,嘉宾见证醉如痴。
舜帝谱下神人畅,天籁留给龙之子;
闻歌起舞元宇宙,梦想成真享盛世!
8、五言古风:《赏石赋》
遥看瀑布挂前川(盘江石)
茫茫望苍宇,地球即天石;
四十六亿旋,浑然创世纪。
地壳覆其表,地核凝其里;
地幔缓对流,板块富生机。
岩浆喷而发,沧海循沉积;
历久演变质,岩分三大系。
日月照光华,冷暖沐霜雨;
流水冲坚岩,风沙吹戈壁。
千姿复百态,巧工出自然;
洪荒无慧眼,冥冥待谁期。
荒原燃野火,恶境严相逼;
人猿始揖别,攥石谋生计。
避寒掘洞穴,猎物石为器;
爱美显本性,琢燧成珠玉。
先祖石图腾,与石伴死生;
生以石维生,死以石葬命。
斗转换星移,新旧换石器;
文明初临照,炎黄创文理。
史述嵩山下,遗有启母石;
启帝诞于石,石为启母亲。
商汤灭夏桀,濮人献丹砂;
汤王封宝王,辰矿传神奇。
先秦多典故,尤有和氏璧;
人运与石运,命运连一体。
汉晋南北朝,浪漫多隐士;
诗文赋山水,醉石卧陶令。
唐宋兴赏石,朝野喜园林;
品石入书画,米芾石痴名。
明清石鼎盛,玩石求雅趣;
素园修石谱,观赏人有幸。
近代国难重,无力念石经;
章老著石雅,点石几成金。
革命激洪流,国运转石运;
改革促发展,中华倡复兴。
石脉数千年,延绵至当今;
乱世囤粟忙,盛世藏石勤。
夜郎偏一隅,山奇水也清;
远望荒山穷,近看皆奇景。
梵净蘑菇石,高高耸绝顶;
大美织金洞,雪藏地宫厅。
举目双乳峰,母爱长歌吟;
平塘救星石,地标天下惊。
走入奇石馆,满目叹琅琳;
岁月万千载,方寸一览明。
春秋写世界,元素构乾坤;
谁知个中味,解密看结晶。
鱼龙曾霸主,诗意海百合;
今朝何处觅,化石铸其形。
观赏开眼界,惊艳九霄凌;
依依去不舍,品味有余兴。
人生石为伴,当不虚此生;
天人相合一,不可缺石韵。
今朝撰石谱,几载劳诸君;
全省齐举力,石友多倾情。
文字与图片,修改几碎心;
四山两流域,踏遍寻精品。
金已无足赤,难免含瑕疵;
黔石即成典,文化当自信。
人即从石来,还将从石去;
悠悠石缘情,拙赋难道尽。
上两期链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