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贵州盘江石)
石头是一种古老的自然资源,人类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对石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考古学角度来看,旧石器与新石器文明的划分,是以古人类对石头利用的水平为标志的。
旧石器时代,以古人类的打制石器为标志;新石器时代,以古人类的磨制石器为标志。可以说,人类的幼年,就是伴随石头的有效利用而成长的。
石头是人类原始劳动的第一代生产工具,也是人类之初,在与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石”来运转,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初体验!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土陶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及电子时代的到来,石器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渐退出了人类第一生产工具的历史舞台。但是,人类并没有忘记石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功绩,将其作为一种图腾而世代流传。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神话故事、中岳嵩山下的启母石的典故、长江三峡神女峰的传说,就连文学作品中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西游记》等等,无不打上英雄时代及文明社会人类石崇拜的烙印。
当人类文明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石头开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审美内涵,石头就从一般的自然资源升华成为观赏石资源,进而成为观赏石文化。从这一刻起,人类就在情感和理性上,形成了对石头的全新的感恩与崇拜意识,人类的石文化情结延续数千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的石文化与石崇拜以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四大古典名石为代表,其审美特质是皱、透、瘦、漏、丑。
历朝历代的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无数文人骚客为其作赋吟诗,佳话迭出。先秦时代的和石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醉石、北宋时期米芾、苏东坡对石头的痴爱等等趣闻轶事,无不积淀成中华石文化传统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现代经济社会正在向现代文化社会过渡、转变,传统石文化所遗留的资源和意识,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奇石、雅石、美石、玩石、赏石等狭隘的传统赏石文化理念,现已整合成新型观赏石资源类型,成为现代主流文化的重要形态。
因而,观赏石作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资源与文化样式,我们有必要给予现代的、多元化、多角度的深入理解和认知。
就以观赏石的分类而论,古典观赏石的分类因受制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条件的约束,就只有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四大类型为正宗,延续了上千年。
近、现代以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迅猛发展,极大地突破了人们认识和思维的局限性。尤其是现代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晶体学等新兴学科的诞生,使观赏石不论从客观的本体论,还是从主观的认识论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在趋利性、功利性的经济人的追逐中,也开始有了人性化的返璞归真的回归与反思。
于是,现代观赏石理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大大拓展了观赏石的审美范畴,从形、质、色、纹、韵及命名、配座、传承等八个方面对现代观赏石鉴评标准进行了规范,形成了新的观赏石审美体系。
在此基础上,现代观赏石出现了似乎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即造型石、图纹石、晶体石、化石、特种石五大类。
造型石,是指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各种石质的、以天然造型取胜的观赏石;如灵璧石、太湖石、贵州青、盘江石等。
图纹石,是指在自然河流冲刷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各种石质的、富有诗情画意画面与线条形态的观赏石;如长江石、黄河石、乌江石等。
晶体石,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单纯矿物元素还原晶体格架,形成的具有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各种矿物结晶体;如辰砂晶体、水晶晶簇、方解石晶体等。
化石,是指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保存完好的、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被石化的古生物遗骸。如贵州龙化石、海百合化石、珊瑚化石、恐龙蛋化石等。
特种石,指非上述四种原因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观赏石,如陨石类或未知成因类型的其他观赏石。
现代观赏石的这种分类,主要立足于观赏石的外在形态和成生类型,拓宽了观赏石的审美范畴,成为当前的主流分类方法,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观赏石市场和观赏石文化的蓬勃发展。
如果说以上观赏石的分类,具有严谨的科学分类依据而不容置疑,那么,我们对观赏石的分类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吗?
我们知道,世界是多元的、事物的面目也是多解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有多种理念:有理性的科学的方法,也有感性的非科学的方法。就像我们解释世界有科学的、美学的,还有神学的一样。只要为人们所认可,就有他存在的理由。
石头的历史,远胜于人类的历史,石头见证了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石头无语,石质有品;奇石无声,却胜有声;人石有缘,点石成金。也许,这正是观赏石文化带给人们的慰藉与启迪!
2、“点石成金”话赏石(二)
现代观赏石理论,根据形、质、色、纹、韵及命名、配座、传承等八要素,将观赏石分为造型石、图纹石、晶体石、化石、特种石五大类。
这种分类,主要立足于观赏石的外在形态和成生类型,拓宽了观赏石的审美范畴,成为当前的主流分类方法,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观赏石市场和观赏石文化的蓬勃发展。
在此,我们试着从旅游地学的角度,以观赏石的实用性及市场营销与产品细分原则,进行现代观赏石的另一种分类。
这种实用性的分类可将观赏石分为八大类:即地标石、景观石、园林石、厅堂石、书斋石、把玩石、首饰石和情怀石。
这种分类,不仅具有丰富的观赏石文化内涵,更具有广泛的石文化产业的经济学意义。
地标石,指天然形成的、有一定历史文化沉淀的、不可移动的、具有地标意义的大型观赏石。如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天柱县的天柱石、长江三峡的神女峰、山东泰山的五岳之尊等。
景观石,指天然形成的、有一定观赏价值和知名度的、不可移动的大型观赏石。如。贵州平塘的救星石、清镇巢凤寺的巢凤石、云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丹霞的元阳石、阴元石等。
园林石,指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和有重要园林、街景造型效果的、可移动的观赏石。如古代江南园林、皇家园林、现代公园、街头造景、别墅花园等景观设计用石。
厅堂石,指天然形成的,石质高雅、色泽细润、造型独特、个体适中、具有较高品位的观赏石。如龙化石、贵州红、晶体石等。
书斋石,指天然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特征与偏好的、赏心悦目的适于摆放书桌上的观赏石,如小型造型石或画面石等。
把玩石,指个体小巧,石质天然细润,具有一定天然或人工雕饰的形态,把玩于掌,愉悦于情的观赏石,如胸坠、腰牌、扳指等把玩物件。
首饰石,指适于女性的、首饰性的宝石、玉石、彩石、美石类的装饰性观赏石,虽然可归于珠宝类,但从本质上讲仍是观赏石的升级版或精品版。如石胸坠、石项链、石手链等。
情怀石,指天然石质的、寄托有浓烈人文情怀与典故的、人石一体的观赏石。这是观赏石文化的最高境界,不可以金钱衡量其价值。如友情石、纪念石、幸运石、吉祥石、生肖石、情侣石、盟誓石、感恩石等。
从旅游学角度来欣赏,地标石、景观石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观光对象,也是了解人文知识与风土人情的重要文化旅游节点;园林石与厅堂石,是旅游过程中获取观赏石资源的重要途径,可为相关经营或收藏活动留下有益的市场信息;至于书斋石、把玩石、首饰石和情怀石,由于体积小,便于携带,则可成为游客重要的购物对象,或留给自己观赏、把玩;或赠与亲戚、朋友作为纪念,物简意深,乐在其中。
也许,这正是观赏石文化带给人们的启迪与慰藉!
3、观赏石中的“多彩贵州”
“多彩贵州”是近年来贵州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誉满天下。在此,笔者试从赏石审美角度,讨论一下观赏石中的“多彩贵州”。
观赏石具有十分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赏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中古的新石器时代,古代的奇石时代、近代的赏石时代,到现当代的观赏石时代,观赏石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见证了历史的风雨与彩虹。“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与完璧归赵、米芾拜石等人文典故,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观赏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典观赏石以皱、透、瘦、漏、丑为主要审美要求,但因其单调的色彩和单一的石质,而限制了其审美视野的多样性。
现代观赏石的审美理念突破了古典观赏石的局限,其审美标准被界定为:形、质、色、纹、韵及命名、配座、传承八大要素,极大地扩展了观赏石的审美范畴,适应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观赏石文化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在新的观赏石标准里,色彩成为重要的审美元素。
贵州是世界公认的沉积岩王国、古生物王国和喀斯特王国,这些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贵州更是一个观赏石王国,却不太为人们所了解。
贵州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结构完整,岩石种类繁多,化石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突出,地表水系发育,这些因素,为贵州观赏石资源的赋存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发育空间。
过去几十年,贵州一直是国内、外观赏石收藏家和石商重要的资源供应产地,贵州观赏石质优价廉,是观赏石市场的抢手货,贵州观赏石一旦走出贵州,其市场价格便水涨船高,常有天价爆出。因此,优质观赏石资源外流十分严重,
贵州观赏石长期以来未能受到政府部门应有的重视,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的经济优势,错失了不少发展机遇。
近年来,现代石产业、石文化作为新兴产业和传统文化的兴起,促进贵州石产业、石文化的积极发展。
2010年12月,在中国观赏石协会的关心、指导下,贵州省观赏石协会正式成立。
2011年,贵州省观赏石协会立项,委托贵州山水旅游资源勘察开发设计院开展了贵州省重点县、市观赏石资源调查工作,基本掌握了贵州省主要观赏石种类的资源情况。
2015年以来,陆续发现和推出了乌蒙磬石、桫椤玉、古铜石、夜郎红、红宝石玛瑙、阴河石、黔鸡血石等贵州新石种。
2019年,贵州省观赏石协会举全省之力,编辑、出版了贵州第一部石谱《贵州石谱》,创造性地提出了观赏石文化中“地标石”的新概念。
贵州观赏石资源受控于省内三大岩性与地貌类型和两大地表水系。这三大岩性与地貌单元是:以碳酸盐岩类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单元;主要分布于贵州西部、南部和中部,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以红色砂岩和页岩为主的丹霞地貌单元;主要分布于贵州北部地区,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以元古代浅变质岩为主的苗岭地貌单元,主要分布于贵州东部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贵州省两大水系具体情况如下:贵州北部与东部的长江水系,主要支流为乌江、清水江、赤水河等;流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贵州南部和西部的珠江水系,主要支流为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等,流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
岩性、构造、地貌及水系是贵州观赏石资源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形、质、色、纹、韵的审美标准,在贵州观赏石资源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和典型。其中,“色彩”是贵州观赏石的显著特点,可用“十大色谱”进行概括和解读。从而在观赏石资源中展现“多彩贵州”的无限魅力。
贵州红:观赏石界称马场石,主要产于黔中安顺市马场一
带;质优者近于玉化,为观赏石中的珍藏品;石质为硅化杂岩,以红色为主色调。储量极小,已近枯竭,是收藏家猎取的重要对象。还有一种贵州红为近年发现的朱砂石(观赏石界称鸡血石),与贵州汞矿有关,开发前景远大。
贵州红:安顺马场石
贵州黄:观赏石界称国画石或画面石,主要产于黔东浅变质岩地区,石质为元古代黄褐色板岩,分布广,储量大,装饰性强,很有市场开发展价值。
贵州绿:观赏石界称晴隆玉或贵翠,主要产于黔西南晴隆大厂一带;石质为硅质蚀变岩,可作为玉石开发,系观赏石中的佳品;有一定储量,是工艺观赏石品的重要原材料。
贵州绿:晴隆贵翠
贵州青:观赏石界称天柱绿石,主要产于黔东南天柱一带
的清水江及其支流河谷;石质为水冲浅变质硅化板岩、粉砂岩。为观赏石中的上品;储量较为丰富,已成为天柱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天柱县被中国观赏石协会评为观赏石之乡。
贵州墨:观赏石界称为盘江黑珍珠,主要产于兴义、罗甸一带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石质多为水冲深色石灰岩,系观赏石中的珍品;兴义被中国观赏石协会评为观赏石之乡。由于长年无序开采,储量已近枯竭。
贵州墨:务川仡佬墨
贵州紫:观赏石界称紫袍玉带石,主要产于铜仁梵净山;石质为元古代条带状板岩,系观赏石中的雕刻珍品,是工艺观赏石品的重要原材料。有一定储量,因产地在自然保护区内,限制开采。
贵州灰:观赏石界称黔太湖石、乌蒙石及盘江石,主要产于贵州喀斯特石山地区,石质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储量巨大,用途广泛,对石漠化地区农民扶贫解困、创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白:系方解石、石膏晶体、罗甸玉之类的白色观赏石、晶体石、玉石等的统称,是贵州的特色观赏石资源。
贵州彩:观赏石界称乌江石,是贵州著名观赏石品种。石质繁杂,造型奇异,色彩斑斓。主要产于贵州铜仁市德江县乌江沿岸,储量较丰,市场知名度高,对当地石农增收致富有直接作用。
贵州彩:乌江石
贵州魂:特指贵州古生物化石,这是贵州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的观赏石资源,独具古生物生命演化的神韵,但流失严重,精品几无,是省外许多博物馆争相收购的镇馆之宝。我省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但急需加强保护和有效进行开发利用。
贵州魂:古生物化石
总之,贵州省观赏石资源储量丰富、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得天独厚。民间开发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如黄果树观赏石馆、安顺兴伟奇石馆、青岩古镇藏石馆等,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观赏石收藏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
但是,政府将观赏石作为新类型资源和新兴产业,进行有组织地开发、利用,进行政策引导、扶持,在贵州省起步较晚,远远赶不上云南、广西和重庆。贵州尚未形成上规模的观赏石产业和市场,因而,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与后发优势。
自然景观是不可移动的旅游资源,观赏石是可流动的旅游景观,通过加工、包装,将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特色收藏品,也是宝贵的科普陈列品。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贵州观赏石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新质生产资源与资料。
贵州观赏石产业与贵州旅游产业有机整合,动、静叠加,将会产生1+1>2的经济产业链效应。
多彩贵州,不仅在旅游的风光风情里,也在贵州观赏石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