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篇4:晒甲山上红崖碑 / 一石兴寺巢凤石 / 凯里香炉山

百科   2024-12-24 09:01   贵州  

旅游地学新视野第三辑 观赏石篇4:
1、晒甲山上红崖碑

——贵州省安顺市地标石欣赏 

红崖碑

贵州地标石之安顺红崖碑为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红岩碑,位于关岭自治县断桥镇龙朝村坝凌河谷晒甲山上,属摩崖类。距关岭县城15公里,年代不详。

对于红崖碑的研究,自明嘉靖年间邵元善《红岩》诗始,距今有几百年历史。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晒甲山上半部一大片天然红色岩壁上,有形似文字之深红色古迹,人称“红岩碑”。非镌非刻,非阳非阴,若篆若隶,古朴浑成;大者如斗,小者如升,排列不整,错落参差。共有八行,第一行三字,二行四字,三行二字,四行三字,五行三字,六行三字,七行四字,八行三字,共二十五字。

清代以来,中外学者多次研究终无定论。被誉称为红崖天书。一说是诸葛亮南征的遗迹;一说是殷高宗伐鬼方的记功碑;一说是大禹治水的遗迹;一说是苗族、夷民族文字;另一说是外星人留下的遗迹。现代史学界认为与夜郎文化有关。

民国贵州通志金石篇记载有清代摹本四种,其中翟鸿锡摹本与红崖古迹大致相同,仅虎字为清光绪年间徐印川所书。

现存只十九字,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已模糊不清。红崖古迹至今仍是难揭千古之谜,这正是其珍贵之处和价值所在。 

坝凌河大桥远眺

1987年秋,笔者根据贵州省地矿局宣传部安排,陪同叶辛、顾汶光、王蔚桦、何光渝四位作家深入黔西南金矿区才采访,在回贵阳的途中,我们路过红崖碑,顾汶光老师提议去看看,我们便将车停在路旁,沿一条羊肠小道,一路朝晒甲山爬上去。

爬到红崖碑前,一堵高大的石灰岩石壁,陡立在我们眼前。

那时的红崖碑,还没有受到拓片、复制、摹写及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与破坏。我们那时看到的红崖碑,还是原生态模样,上面天书般的图文还清晰可辨。

坝凌河谷的晒甲山(左侧)与关索岭(右侧)

这时的叶辛、顾汶光、王蔚桦、何光渝等已是热汗淋淋,我们便坐在红崖碑下的石坎上歇凉。

歇凉之际,顾汶光老师给我讲了关有晒甲山的故事:三国期间,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孟获。一次诸葛亮与大将马忠、关索领兵来到这里,先渡坝凌河时,军马已湿身一半。过了坝凌河开始上山,又突然遭遇一场大雨,全军人马都淋透了。好不容易爬到山坡上,竟云开日出,云气升腾,于是,诸葛亮便号令全军就地休息,解甲晒衣。

一时间,只见漫山遍野,衣甲遍布,赤膊裸胸,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一片盔甲的古铜色、兵器的铁青色、皮肤的肉红色,好一派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景象,晒甲山因此得名。

晒甲山对面的高高山岭,驻扎的是关索的军营,就被称为关索岭,索岭后面,就是今天的关岭县城,有“滇黔锁钥”之称。

当地还流传一首民谣:

红岩对北岩,

金银十八抬;

谁人识得破,

去拿杠子来。

顾汶光老师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他的《天国恨》《大渡魂》等长篇历史小说都曾名噪一时。他的讲述娓娓道来,十分生动迷人,

如今,三十七年过去了,顾汶光与王蔚桦老师都已离我们而去。坝凌河谷早已今非昔比,高速公路修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了,唯有晒甲山与关索岭依然屹立于在坝凌河两岸,只是红崖碑的真实面目,我们却很难辨认了。

 

2、一石兴寺巢凤石

——贵州省贵阳市地标石欣赏 

状如凤凰孵蛋的巢凤石

巢凤寺坐落在贵州清镇市城区,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巢凤寺原名东山寺据《清镇县志》记载:“东山古寺有三体三层,中层有岩,大数十围,岩下有洞,外狭内阔,旧传有仙佛居此……”。后因山顶有一奇石形如一只蹲在巢穴中的凤凰而得名故名“巢凤寺”。

巢凤寺的名字因山顶的这块巢凤石而来。这块灵石不仅给周围的百姓带来世代风调雨顺的生活,而且还有冬不覆雪的灵性,因雷击,附着巢凤石旁生长的一株百年古树被击毁,只留下炭黑的老根,但因凤凰秉载着“新生、再生、重生,生生不息”的涅槃精神。 

清镇东山朝凤寺

今天,一株新苗又从巢凤石的旁端正茁壮成长着,象征着凤凰的新生,再生的精神,也开创了今天巢凤寺“东山再起,古刹重辉”的新局面,也将我们中华民族雍容大度的精神推向世界的高潮。

巢凤寺周边风景秀丽,古柏参天,树木葱茏,特别是在晨曦初上、夕阳西下时,景色如画。该寺始建于明初,几经毁坏和重修,80年代初,该寺被清镇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凤寺盛世全景图

东山出土的文物“戒钵残片”上刻有“巢凤禅院供众”字样。

自古以来,只有经皇家考察合格并认定,一座寺院才能具有传戒资格,因此巢凤寺在贵州佛教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3、凯里香炉山

——贵州省黔东南州地标石欣赏 

形似祭天香炉的凯里香炉山

香炉山位于凯里城西13公里。因形似香炉,常年云雾缥缈如烟得名。苗语称“波别纠”( Bob Bil Jel),意为砥柱山,顶峰海拔1233.8米,四面峭壁崭绝,景致奇特,有“黔阳第一山”之称,1989年8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香炉山迭垒三层。初层有明代苗族起义首领阿榜故居遗址,昔日塘房集市遗迹,有乾隆四十七年立“胜境”二字石碑一块和光绪七年立的“黔阳第一山”碑刻,至今保存完好。

中层名二屯崖,是环山一周的台地,面积约0.14平方公里。四下崖壁陡绝,高近30米。明崇十五年(1642),清平李若星募集民众整建香炉山城时,建有东、北、西三道拱城门。东北两门今有残墙,西门尚存,横楣镌“是一保障”四个大字,两侧刻有“一障保名区雉堞山城千载固;层崖开胜境蜃楼海市两重盘”的楹联。台地有肥田沃土,泉水细流,昔日“聚而居者百余户”。其间有香炉塔、城隍庙、观音阁、顾氏宗祠和古代苗族义军军营等遗址。

有如天然城堡的香炉山顶

崇祯七年(1634),塑大力士像于石笋处。道光八年(1828)顾渤建观音间于左,早年已毁。每逢观音会,人们焚香秉烛供奉。观音洞中还有洞,怪石嶙峋、曲折幽深、滴水叮咚、阴气阵阵、不知胡底,无人敢进。南面有自中层到顶层的“九十九磴坎”,是前人用精钻条石砌成的阶梯路,共99级。此路陡而窄,两侧悬崖峭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左右两侧分别镌有“南关”“云梯”斗口大字,赫然醒目。顶端筑有“南天门”,系石拱大门。拱门顶上建有阁楼,后毁,今存拱门。 

香炉山远眺

山的顶层,呈椭圆形,既宽又平,面积约0.18平方公里。登上顶峰,百里众山尽收眼底,凯里市容依稀可辨。山顶上可种茶,明、清贡品“香炉山云雾茶”即产于此。顶层还有棋盘石、翻身石、望天池、双流井、朝天洞等天然景观和古代苗族义军营盘遗址。

明代始建的灵关殿、玉皇阁、文庙武庙,东北距“南天门”150米处,建筑占地面积共约500平方米。灵关殿又分三殿:上阁楼为上殿,中阁楼为大殿,下阁楼为前殿。上殿与大殿之间的左右两侧分别为文武二庙,呈四合院。玉皇阁建于上殿背后。所有建筑已毁,今仅有残墙和前殿石拱门。

香炉山自建观音庙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相传为观音菩萨生日)、六月十九(相传为观音菩萨坐莲台讲道日)、九月十九(相传为观音菩萨成佛日)都有庙会。 

香炉山爬坡节

农历六月十九正值农闲,登山游览、观光者甚众,举办香炉山爬坡节活动,成为当地人们的“爬香炉山”传统节日。

因而,凯里香炉山不仅是一座造型独特的自然之山,也是一座风情浓郁的文化之山,还是一座铭刻少数民族反抗精神的起义之山。

【延伸阅读】

地学时空
地学时空,从地学角度指一维时间加三维空间,从内容角度包括地学、工作、生活及自然风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