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记著名地质学家王砚耕先生

百科   2024-07-18 09:39   贵州  
本文刊于《贵州科学家传记》(第五卷) :


7月10日,“贵州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暨《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五卷新书发布会在贵州师范学院举行。活动现场,《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五卷和《贵州科学家故事》3-4册正式与读者见面:




【人物简介

王砚耕(1938.9—2021.6),贵州赤水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1983年获贵州省人民政府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85年获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0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地质系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地质研究工作。1960年10月至1986年7月,任贵州省地质局(现简称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技术员、地质组长、课题负责人、分队技术负责、分队长、大队副总工程师;1986年后,调贵州省地矿局,任贵州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副总工程师,贵州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98年退休后,被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以及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聘为技术顾问、首席专家等,指导培养了一批地学人才。

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多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高质量论文60余篇。


咬定青山不放松

——记著名地质学家王砚耕先生

作者:廖莉萍 陈履安


引 子

2002年12月,王砚耕的一位同事、友人怀着崇敬的心情,为他写下赞美诗《您是一棵青松_致地质学家王砚耕先生》:


您是一棵青松,
挺立在高原之巅。
任风摇雨击,
刚毅正直,不负上苍。

…………


您是一个精灵,

在磨难中奋勇挣扎。
经受鬼蜮烈火的炼造,
新生之后更显豪壮。

您是一匹骏马,
在学术原野驰骋。
穿越时空隧道,
洞察地下的秘奥。


您是一支红烛,
为科学燃烧自我。
奉献光明与温暖,
把他人的道路照亮。


丛林因您而茂盛,
邪恶因您而无奈,
学术因您而繁荣,
青年因您而茁壮。


1996年,过度劳累的王砚耕患上了肾脏病,以致肾功能衰竭,命悬一线,靠透析来维持。1999年,他在地质矿产部、贵州省地矿局组织的关怀下,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重获新生。他感激感恩、争分夺秒、勤奋地超负荷工作了20余年。这首诗概括了王砚耕如青松翠柏,扎根贵州山区、执着地质事业、奉献国家发展的人生风采。

地质工作既是科学,又是工程;重探索,要实干;既要哲理的推演,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而,地质工作复杂而又艰巨,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理论,需要运用现代多种工程手段和技术方法。地质工作者是国家工业建设的先锋队,常年工作在野外,为国家寻找宝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能源保障是他们的神圣职责和人生追求。

王砚耕就是这样一位“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地质工作者。

砚田勤耕孜孜求 耿耿丹心地质情

王砚耕出生于贵州省被誉为“川黔锁钥”“历史文化名镇”的赤水县丙安镇(乡)。1938年9月,呱呱落地,父母为他取名“砚耕”,意在砚田勤耕,笔耕不辍,表达了父母对儿子未来的期许。小砚耕自幼聪颖好学。1950年,小学毕业后考取了闻名川黔一方的赤水中学。六年后高中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昆明工学院,成为丙安的第一个大学生。机遇来之不易,他欣喜地获得人民助学金的资助。他感激国家的培养,为国学习成了他孜孜以求的最大动力。1960年9月,他又以每门专业课5分的优异成绩完成大学学业。

“大丈夫不恋城市,好男儿志在四方”。1960年,风华正茂王砚耕大学毕业,响应祖国号召,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踌躇满志地来到贵州,被分配到贵州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又为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08地质大队,下文简称“区调队”)。该队1958年建立,队部设在现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县城关镇。人员是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各路精英,有从北京等地下放来的高校教师,有因为矿产勘查工作调整压缩裁员的部、省级地质队的优秀地质队员,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昆明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名牌大学择优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真乃群贤荟萃,人才云集,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虽经历“十年文革”,但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仍然没有停顿,在曲折中前行,发展成为国家一流的区域地质调查队伍,为国家提交了高质量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国家地质找矿及其他地质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支撑,多次受到地矿部的表彰。刚参加工作,青年王砚耕就进入区调团队,深感幸也!

参加工作到镇远不久,王砚耕认识了贵州大学俄语专业毕业、分配在镇远中学任教的赤水姑娘许能贵老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很快就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婚后不久,他们就生了一个儿子。为了表达自己对地质事业的执著和延续,起名“王磊耘”。不几年,许老师又生了一对姐妹双胞胎,他分别给她们取名“王砜耘”、“王硕耘”,儿女名字中都带有“石”字,意在耿耿丹心,扎根于岩石、耕耘于岩石,“咬定青山不放松”,地质情结可见一斑——地学泰斗李四光有诗云“石迹耿千秋”!




前寒武纪研究厚积薄发


王砚耕来到108队后,投入到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学生时代饱学地质学相关课程、品学兼优、基础扎实的王砚耕被分配到二分队,他如鱼得水,很快融入了地质队的大家庭。

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非常艰苦的野外工作,三年困难时期更是艰辛。当年他们工作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和苗岭山区以及黔东南变质岩山区,多属于高海拔、深切割、相对高差大的山区。区内河溪纵横、沟谷深切、河谷狭窄,山峰陡峻,植被繁茂,雨雪交织,野兽虫蛇肆虐。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避风霜雨雪,不惧虫蛇猛兽,坚持按照区调规范的网格路线,测剖面、采标本,记录拍摄地质现象;逢山开路,涉水过河,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筚路蓝缕,兢兢业业做好野外调查工作。

据王砚耕先生的同事、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王立亭研究员介绍,20世纪60-70年代,王砚耕一直从事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先后在镇远幅、剑河幅、江口幅、黎平幅、息烽幅及1﹕5万梵净山幅地质填图中开展野外工作,前后两次历时四年,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梵净山区。之后又开展了“松桃大塘坡锰矿”、“贵州前寒武系地层划分”及“贵州省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等重要科技专题的研究工作。在长期的野外实践中,他理论联系实际,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带着问题查询中外科技文献,努力站在地学的前沿,把新知新见应用到工作中,并积极主动参与报告、论文及论著的编写。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铜仁江口幅地质调查区域处在贵州岩浆岩、变质岩发育的地区,涵盖了贵州最古老地层的梵净山地区,这里是研究基础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矿物、矿产、地质遗迹,乃至冰川、地貌、生态、地学旅游的天然实验室,为他施展学养、发挥才智、业务成长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从1∶20万江口幅区域地质填图到1∶5万梵净山地区更精细地质调查,进一步开展梵净山地区地质研究,他踏遍了这里的高山低谷、沟沟壑壑,为后来“立功、立言、立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要提及的是,在1:20万江口幅和1:5万梵净山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在与良师益友的分工合作中,王砚耕着重于梵净山岩浆岩、浅变质岩和老地层及其地质矿产的调查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及撰写,基本查明了区内岩浆岩的种类、产状、规模、分布规律及其成矿专属性,证实出露于梵净山地区武陵构造—岩浆旋回的岩浆岩是一套超基性—基性的细碧—角斑岩系,并建立了梵净山地区新元古代老地层系统,厘清了梵净山地区构造形态和矿产的分布。

1974年,王砚耕撰写了原创性的《中国南方第四纪冰川》,发表于《贵州地质科技情报》;1975年王砚耕参与完成了《贵州梵净山区层状超基性岩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论文,发表于《地质科学》第5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春天来了,极大地鼓舞着知识分子献身科学技术的热情,也给区调队带来一阵阵春风,王砚耕等地质队员兴奋不已,伸开双臂热烈地拥抱科学的春天。在这之前,王砚耕参与、主持了区调队前寒武系变质岩地质调查及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对贵州地区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及时代等地质问题提出了依据充分的划分方案,为后来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王砚耕主持的《湘黔桂震旦系准层型剖面研究》获得了贵州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他负责的研究团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开展贵州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及震旦系—前寒武系界线的研究。

1983年,王砚耕与尹恭正发表了《贵州扬子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指出贵州省中西部和北部震旦至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发育良好,属扬子地台区,是我国研究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区之一。文中阐述:“近几年来,在我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和支持下,在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小壳动物化石,找到了一些连续剖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984年,王砚耕科研团队提交了《贵州前寒武系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地质成果报告,创建了贵州前南华系变质地层划分系列:在梵净山地区创建了梵净山群/四堡群(原“九龙群”),将原“板溪群”依综合岩相分区改称板溪群、下江群和丹洲群,修订和新建了个别组名。至此,前南华系以组为基础的地层划分系列基本定型,填补了贵州地层研究的一大空白。同时,他们撰著的《贵州上前寒武系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1984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包含8份地质研究成果,王砚耕等研究人员运用现代地球科学中的一些新理论或新的学术思想,着重论述了贵州震旦系-寒武系界线、晚前寒武系地层、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古生物特征、番召组浊积岩和梅树村期磷块岩岩石学及其成因等,还讨论了贵州东部下震旦统的海相碎屑岩成因。1985年,这项成果获得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成为当时基础地质研究的前沿和热门课题。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牵头了“中国震旦系—前寒武系界线研究”。王砚耕以其在贵州前寒武纪研究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历史性的机遇,他有幸参与了这项重大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将梵净山群与南华系之间的地层自北西至南东依次分为三个地层分区,分别为板溪群、下江群和丹州群,修订和创建了一些组级地层单位。至此,南华系以前以组级为基础的地层单位系列基本定型。其次,进一步完善了在黔东北地区南华系的地层系列,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南沱组,这一地层系列被国内外地质学者所使用。同时,首次报道了大塘坡组的微生物化石,探讨了微生物群落与锰矿的关系,并开展了对晚前寒武系含磷地层的研究。

这一时期,王砚耕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野外观察证据,质疑陈见,挑战权威,其独立的创新成果持之有据,很快脱颖而出,深得老一辈地质学家燕树檀和前寒武纪研究专家朱士兴研究员等的赞许。由此,王砚耕团队对贵州前南华系以组为基础的地层划分系列得以基本定型,被写入了《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成果中,并得到广泛应用,为贵州寒武系分为四统打下了基础。1985年,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获得了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王砚耕是主要研究贡献者之一(排名第五),是当时贵州省地矿局首次获部、省级科技一等奖殊荣的中青年学者。他跟踪地学前沿,成了贵州地学界的领军人物。

高质量研编《贵州省区域地质志》

1979年底,贵州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束。在贵州省地质局总工程师燕树檀指导和贵州省地层古生物队队长万朝元的主持下,贵州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开展对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进行综合整理、研究,着手编制《贵州省区域地质志》《贵州省区域地质图(1:50万)》《贵州省构造图(1:50万)》《贵州省区域矿产志》《贵州省区域矿产图(1:50万)》等成果。作为大队副总工程师,王砚耕先生全力以赴投入了此项工作。在《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和《贵州省地质图》的编撰工程中,他负责有关章节的撰写,同时还负责最后的审稿、定稿,乃至文图的对比、校对,文字描述、插图、插表、附图的一致性等统一核对调整润色工作。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事后已任贵州省地质局的万朝元副局长说:“由于此书篇幅大、插图插表图版多,初稿的各个章节是分别由不同专业特长的20多位技术人员独立撰写的,表述深浅不一,基调角度不尽相同,还不是一部协调和谐的‘大合唱’。这是一件难度大而且最麻烦琐碎的工作,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工作量很大,王砚耕付出的心血最多。” 1987年,《贵州省区域地质志》这部大型专业志书终于完成,由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求实创新 国际舞台显才能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20世纪70-80年代初,刻苦钻研的王砚耕在前寒武纪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引起了省局领导及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
1982年冬,时任贵州省地质局总工程师燕树檀慧眼识珠,知人善任,深知王砚耕对前寒武纪含磷地层颇有研究。有一天,他从地质部参加“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筹备会议”回到贵阳,马上给时任贵州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队长的万朝元打电话,要他通知王砚耕同志到贵阳接受一项紧急任务,写一篇关于上扬子地区磷矿区域地层的论文,作为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的重点文章。王砚耕先生在燕树檀总工程师的精心指导下,不辜负燕总的期望,高质量完成了《中国上扬子区晚前寒武纪含磷地层》论文。

1982年11月,王砚耕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了在昆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发言,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为当时中国磷块岩研究领先国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与朱士兴、张麟联合撰写的《中国开阳磷矿的形成与古代微生物的关系》论文被纳入国际会议论文集。

1986年,王砚耕被推荐参加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12届国际沉积大会”。他作为中国地质矿产部代表团成员,他自信满满在国际会议上宣读了“贵州古环境变迁及沉积盆地演化”(英文)论文,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回国后,他在工作日志中留下了朴实的记录:“……,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现代海洋沉积和泻湖环境野外考察,拓宽了沉积学视野,增加了知识,了解了地学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今后的工作颇有帮助和收获……”。他还将参加国际大会的地学前沿、新知新见及感受向地矿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分享,据贵州省地矿局地勘处陈国勇处长回忆,当时,他还是贵州省地质局104地质大队刚毕业的小青年,有幸聆听了王砚耕先生的报告,结合他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叹道:“一次报告,终生受益!”。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王砚耕向大会提交了《贵州主要地质事件与区域地质特征》全英文论文,发表在《贵州地质》——献给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专辑(1996年第二期)的首篇,虽然他已近花甲,但一直活跃在国际地学舞台!

黔西南金矿研究成果丰

1986年8月,根据德、才、勤、绩严格考核,王砚耕被调到省地矿局机关。1992年,升任局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从此王砚耕责任更大,平台更宽。但他仍兢兢业业、竭心尽智地钻学问、做实事,建功立业。他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一是延伸自己熟悉领域,将层型界线研究延伸到其他相关矿产的研究上;二是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开展贵州重要矿产研究;三是站在宏观角度研究贵州地质,追溯时代、地层及地质演化,研究地球事件的发生。

他从全球看贵州,立足贵州看特色,终身学习、研究、应用、传播,著述,并与微观研究的岩矿鉴定、地球化学等专业人员合作,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先后发表了《贵州扬子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贵州上前寒武系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等高水平的论著

与此同时,他主持、参加的系列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如:《贵州松桃地区大塘坡时期锰矿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初步研究》《贵州东部大塘坡组地层沉积环境和成锰作用》及《贵州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及其与主要沉积层控矿产关系研究》等,分别获1985年、1987年及1989年度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实至名归。由于王砚耕在地质矿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1991年,获准批准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1年1月,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查,专家组评议和反复遴选,他被贵州省省委和政府选聘为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荣誉得之不易,他更加谦虚谨慎,砥砺前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贵州省地矿局卡林型金矿找矿获得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王砚耕高度关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的研究”方面的研究,带领团队开展了科技攻关。1990-1995年,他主持了贵州省“八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南盘江地区浅层地壳结构与金矿分布模式》,并与中国地质大学索书田教授等合作开展《黔西南构造与卡林型金矿研究》大型课题研究项目。

《南盘江地区浅层地壳结构与金矿分布模式》专题,以野外调查为基础,应用地学理论,采用多学科渗透与结合,从地壳的时间结构与演化上认识矿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区内大陆地壳结构模式……。这些成果应用于金矿找矿实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94年,“黔西南构造与卡林型金矿研究”成果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黔西南构造与卡林型金矿》著作出版;1996年,“南盘江地区浅层地壳结构与金矿分布模式”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在取得丰厚成果的基础上,他又主持开展了贵州省“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贵州省西南部红土型金矿成矿规律”,邀请贵州省地矿局不同专业的专家陈履安、李兴中、王立亭参加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及找矿效果显著,课题成果2001年度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贵州西南部红土型金矿》专著获2001年度全国科技图书奖三等奖。在此研究期间,王砚耕还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并参与了由韩至钧总工程师领衔的《黔西南金矿地质与勘查》等专著的研究撰写。

甘为人梯不辞苦 乐为后学铺路石

进入21世纪,退休后的王砚耕先生(人们亲切地称他“王总”)因其德才、学识与声望,长期为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现为贵州省在然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及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进行咨询服务,指导培养了大批年轻地质科技人员。从基础地质到矿产地质、地层古生物、国土资源规划研编、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耕地质量评价等方方面面,为贵州地质科学的发展不遗余力、殚心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2000年,王总应邀作为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以下简称“规划院”)的首席专家,主持、参与了《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2010年》的编制。他组织一批退休骨干专家,坚持学习、了解编制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俯瞰全局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分工合作,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作,完成了高质量的《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研究》2008~2015)》及其 9个专题研究-《贵州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贵州省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研究 》《贵州省矿产资 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研究 》《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优化研究 》《贵州省矿产资源勘查区块与矿业权设置研究 》《贵州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 》《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研究 》《贵州省小矿有序发展政策研究 》《贵州省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的著述。规划院以此为支撑,加以综合概括、精炼提升,在王砚耕的指导、参与下,完成了《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研究》专著,2009年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2006年,他主持、参与了《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第二轮)》《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制订。

这些规划及成果是贵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这些厚重的规划成果凝结了王总的智慧和汗水,更令他欣慰的是带领和培养了规划院一批科技人员的成长。谈到王总,规划院从年轻学者到专家、领导都赞不绝口,纷纷表达他们对王总的感激之情!

“他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在编制规划工作时,他不吝赐教,悉心指导,与大家共同交流,对每一份提交的规划成果初稿进行认真审阅,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时任规划院地质所所长李洪志高级工程师说。

孙亚莉研究员深情地回忆:“我到规划院,参加的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王总指导下的“贵州省地质环境系列技术要求”研编。这个项目涉及环境地质、工程,地质遗迹及基础地质等专业,王总知识渊博,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为我们年轻人进行专业培训及指导。每次在初稿完成后,他都要进行认真、仔细的把关、审核。由于他视力不好,看稿子基本是扑在办公桌上,我们都非常心痛” 。

地质环境专家罗炳佳研究员在编制《贵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5》时,深得王总的教诲和指导,特别是对规划编制的站位,王总强调:“规划除了满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的规划编制要求的前提下,更要认真分析研究贵州地质灾害的发生、发育规律以及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把握时代脉搏,做出有新的观点、前瞻性的编制防治规划”。

王总对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称“环境院”)技术工作的指导可追溯到1986年。由于地质工作服务于贵州农业生产的需要,他提出开展全省农业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全省土壤中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的分布,为全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地质成果转化,服务农业。初步划分了全省的富硒、富锗地段以及来源地层,同时也对土壤中镉、砷等有害元素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划分,为后来全省开展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2006年,王砚耕被聘为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环境院首席专家。他对环境院的工作指导主要体现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他指导全省农业地质调查,湄潭、普安优质茶叶产地农业地质调查,全省富硒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全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等农业地质多项工程项目;指导贵阳市加油站垃圾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贵州省地质环境图系编制,贵州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等环境地质项目开展,并指导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专项规划及望谟县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复垦规划等规划的研编。

原环境院总工程师罗炳佳研究员回忆:“2007年环境院重新挂牌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年轻人的专业技术水平,王总不余遗力多次举办了培训和专题讲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新时代贵州环境地质工作的发展思路》讲座。先生从服务生态文明、生态修复、特色农业、地质安全、地下水污染修复等多方面对环境院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议,时至今日,环境院仍然在这几个方面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优质服务”。

长期以来,环境院在王砚耕的指导帮助下,还出版发行了《贵州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贵州环境地质》等系列专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评价:“《贵州地质灾害及其防治》不仅是贵州省第一部地质灾害与防治研究的专著,也是一部创新地质灾害认识与实践的力作”;中国科学院陈梦熊院士在《贵州环境地质》专著《序》中高度评价:“该书是国内首部省级环境地质研究专著,不失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地质学的力作”。2012年,《贵州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获贵州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贵州环境地质》获贵州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业是民生之本。早在2005年以前,王总就对贵州农业地质工作有系统的思考,为了指导新开展的农业地质工作,王总在《贵州地质》2005年第3期发表了《贵州农业地质工作的若干思考》,提出了对农业地质的基本思路和分层次部署等农业地质工作的建议。

2015年8月,贵州省准备开展全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专业调查评价工作,王总认为,这是一项关系省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要按照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保障粮食安全,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关注民生,科学谋划,结合贵州山地耕地特点,精准实施,形成高质量的贵州“智慧耕地”成果,助力贵州脱贫攻坚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做好这项工作,从项目立项、设计、实施和成果集成,全过程倾注了关心和指导。

2017年,“贵州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重大工程启动,牵头实施王总作为组织实施单位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专家,又身先士卒,全身心地投入此项工程中,用他的智慧和心血,为贵州开启了农业地质成果转化、服务民生的重大项目中,一干又是几年整。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知名土壤农化专家陈旭辉先生撰文纪念王总:“王砚耕同志在贵州地质部门工作四十余年,作为有心人为家乡建设风餐露宿,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对省情的了解堪称一部活辞典。在编写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案、审查各县、市(州)及全省耕调报告时,他对各地的自然条件、地质背景、矿产资源、名特优良产品,可能的有益有害元素分布情况都了如指掌,能结合当前形势发展和各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需要,运用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成果,切中要害地提出各地发展现代化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建议措施,提高了耕地土壤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参与这项工作的农业地质专家任明强研究员回忆说:“王总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从农业地质工作的意义、工作方法,以及农业地质工作与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思考问题,对我们进行了具有宏观性和前瞻性的系统指导,期望农业地质工作能推动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

王总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在后来陆续开展的贵州省湄潭县优质茶叶产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贵州省普安县优质茶叶产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贵州省典型富硒地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湄潭县云贵山优质茶叶地质环境研究等诸多农业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中,任明强等专家学者都得到了悉心指导。在王总的指导下,农业地质工作在专业调查研究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在社会服务意识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为后续开展这一领域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储备了专业技术队伍人才,有力地推动贵州农业地质工作走向了新高度。

2020年,贵州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程完成后,《贵州地质》杂志出版两期成果专辑,王总和工程主持专家等联名发表了《贵州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程成果及其意义》(代序)的领衔文章,有力推动调查研究成果的农业应用转化,为贵州省扶贫攻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总爱才若渴,关爱后学。通过他的推荐,不少地学新秀脱颖而出,成为某一方面领军人才、优秀人才。作为专家、老师,他培养了一批批地学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八十高龄的王砚耕与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年轻地质专家陈建书、陈启飞共同撰文《贵州构造-建造划分及其意义》发表于《贵州地质》。这篇论文以活动论的大地构造学说为指导,对贵州新元古代至今约780百万年的地质记录进行了构造-建造的划分。以威尔逊旋回及造山作用不整合界面为依据,将其分为武陵、扬子—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5个构造层……,从而建立了贵州构造-建造的完整体系,为重塑贵州地壳构造演化和探讨成矿规律奠定了基础。这些重要论文中的许多精辟见解,被广为引用,并写入了最新出版的《中国地质矿产志·贵州卷》及《贵州省国土资源志》等大型自然科学史志中,培养了一批地学科技工作者。

2008年以来,贵州省地矿局周琦研究员率领的团队在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找矿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耄耋之年的王总欣喜万分。2018年,时值中国著名的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发现60周年,《贵州地质》特出版锰矿专辑。先生闻讯后,特在《贵州地质》科技期刊撰文《春华秋实一甲子 重大突破载史册——中国“大塘坡式”锰矿发现60周年抒怀》。在文中,他深情地表达:“我谨以亲身经历及耳闻目睹的素材,抒发对‘大塘坡式’锰矿发现60周年及其取得巨大成绩的感慨和仰慕之情。”在文中,他写道:“我参与了‘大塘坡式’锰矿发源地所在的1:20万江口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大塘坡一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矿产发现极其艰辛和困难。上世纪80年代,主持前寒武纪及震旦纪地质三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在黔东武陵山区工作,回想当年的认识,与现在对‘大塘坡式’锰矿的新认识相比是何等肤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作为贵州地矿局技术管理者之一,深知寻找中型锰矿之艰难,如今却拥有逾亿吨的超大型锰矿床四个,令人振奋!”表达了他谦逊、关爱后学、激励后学的学者情怀。

晚年的王砚耕先生展望贵州地矿事业的辉煌前景,看到后继人才辈出,欣喜、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为撰写好这篇科学家传记,笔者采访了曾得到他指导、关心、关爱的专家、学者。一段段深情的回忆表达了后学对王总的无尽思念与感恩之情,展现了王砚耕先生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精神。现列举部分采访回忆录以飨读者。

贵州省地矿局物化探院祁连素研究员,从一名地质队员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她的业务及学术水平提升深得王砚耕先生的指导和鼓励。回忆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她满怀深情地说:“2013年,在泥堡金矿勘探设计评审会上,德高望重的王总作为评审组组长,在审查完勘探成果资料后说:‘泥堡金矿新发现新类型断裂型矿体宛如天上一颗耀眼的星星,好好研究总结,一定会有大的突破’。王总这一点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在后续的勘探实践中,泥堡深部发现新类型断裂型矿体,单个矿体规模达中型以上,探获黄金资源量70吨,取得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成为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继烂泥沟、水银洞之后的又一特大型金矿床。特别是新发现的深部“断裂型”金矿体,其规模大、品位高,使泥堡成为黔西南又一个特大型金矿产地,为今后在黔西南地区寻找该类型金矿集累了宝贵的经验”。

祁连素当时是1:5万泥堡幅金矿调查项目技术负责人,在王总等指导下,她不断积极进取,创新奋进,脱颖而出,为贵州黄金找矿突破做出了可喜的贡献,获得了较高的荣誉称号:“大国工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等。她说:“王总历经艰辛,为贵州地质找矿、特别是贵州金矿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他对地质事业、职责、工作的执着和一往情深,他把对家庭、对亲人的情爱,融入对国家、对事业的大爱之中。”

贵州理工学院程国繁教授,最初是一名勘探地质队员,回忆这段人生历程,他感激地说:“先生是我的启蒙之师、学术之师、人生导师。……在我人生成长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得益于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从一名地质技术员成长为大学教授”。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王敏研究员,是一名在职博士。王总是她的校外指导导师。谈到恩施,王敏激动地说:“我是如此幸运,在人生路上遇到了灯塔般的导师。忘不了,恩师矢志不渝的地学情怀;忘不了,恩师治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忘不了,恩师家中茶几上垒起的专业书;忘不了,恩师家小屋中的饭香;……恩师的地质情怀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学术生涯,并铭刻于我的心灵深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贵州省自然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的曾芳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以来,得益于王砚耕先生教诲和指导。她感恩王总对她事业上指导和帮助:“王总特别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虽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一直坚持学习专业新理论、新技术。他通过学术讲座的方式转化为我们传授新知新见闻,并授业解惑。通过他从贵州地学进展、基础地质、岩系地层等专业讲座,鼓励帮助年轻人打好基础,扩充知识,并且针对我省优势矿产资源金矿、磷矿、锰矿等典型矿床和分布特征进行介绍,帮助年轻人确立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由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大型专业志书启动。为了高质量研编这本专业志书,组织管理部门邀请贵州省资深专家,汇集全省数十家地勘单位和百余名专家参与研编。历经十年,该志书承前启后,成为新时期贵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研究的强有力的支撑,成为贵州省矿产资源领域权威性强的读物和最全面的工具书。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总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采访中,多位专家学者深情地表达了对王砚耕先生为人为学与责任担当的敬意。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原总工程师陶平研究员发自肺腑说:“在研编过程中,王老总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项目顾问,先后对研编方法、重要环节及重要学术思想给与了悉心指导,尤其是具体指导了贵州岩石地层单位、沉积建造、构造层、大地构造单元、成矿区带的系统清理和重新划分。同时,率领年轻人并亲自执笔研编了第九篇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获得了较多新认识。还指导我们撰著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
青年学子陈启飞研究员感叹道:“王老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他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严格要求,将志书打造成为‘贵州地质行业重典’,大力提升了志书和我们的研究水平”。

贵州省地矿局地矿处长陈国勇回忆说:“《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倾注了王总最后的心血,特别是在审查定稿的后三年,他身体每况愈下。他虽然重病缠身,仍耐心细致地听取各编写组的汇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认识王总是我的荣幸!” 

宛尔音容今犹在,更忆当年问学时。

与病魔抗争廿余载 争分夺秒献余生

王砚耕先生心系地质,念兹在兹。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超负荷的工作,他病倒了,患上了肾功能衰竭症,一度靠透析来维持。在原地质矿产部及贵州省地矿局的关怀下,他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他感激万分,多次表达出是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决心在有生之年报效祖国,一片赤诚照丹心!尽管先生后期又患上了疼痛难忍的带状疱疹以及后遗症等,但他依然长年与病魔顽强抗争。

他长期与病魔抗争,带病工作,即使卧床不起,也思考着全省的地质工作;平常小病,总是带病积极热情地参与现代地学服务贵州的各种科技、工程活动,活跃在地学前沿、地质工程、成果运用。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女儿砜耘回忆父亲的教导:“父亲为人正直,表里如一,做事认真投入,精益求精。他教导我们子女要以善为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亲人,他多次安慰家人说:“这22年,我是赚回来的”,表达了一个科学家无私无畏、感恩奋进的高尚情怀。

任明强研究员回忆说:“正当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这项重大民生工作成功攸关的时候,先生病了,病得很严重,躺在病榻上的他已不能下地行走,可老人却一心还惦记着他所钟爱的地质事业,念唠着:‘耕调工作成果的应用,我还有些想法和思考,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时间’”。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怎样的一种精神!这一刻,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对这个睿智老人的崇敬心情。

就在他魂道归天的前一个月,他不顾重病缠身、一只眼睛几乎失明,还在为青年学子做题为《贵州基础地球科学新进展与思考》学术报告!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地质之子乘风去,人走星落青山在。

王砚耕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人民和他挚爱的地质事业。从学生时代与地质结缘起,到参加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六十余年,他舍小家,顾大家,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2021年6月16日,王砚耕先生与世长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等发来唁电;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有关的领导、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相关地勘单位的领导、先生的身前好友、同事、学生悲痛万分,纷纷自发前往灵堂悼念,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先生深切的悼念之情。

“躬耕在高原,竭心尽智,神思太古以降,看透地下层层,青山万里留踪迹;

终身献地质,呕心沥血,服务贵州地矿,结出硕果累累,众口皆碑颂楷模。”

这幅贵州省地质学会代表学术团体呈送的挽联深情地表达了贵州地质界学人对先生的崇敬与缅怀,真切地诠释了王砚耕先生60余年的地质人生!

先生的事业,后继有人。先生为人为学的人格精神、楷模形象和丰厚业绩,众口皆碑,正激励着贵州一代代地质学人砥砺前行,创新奋进,走向辉煌!

“贵山苍苍,黔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END


地学时空
地学时空,从地学角度指一维时间加三维空间,从内容角度包括地学、工作、生活及自然风光。
 最新文章